第38章 水下惊现古城门

类别:古代言情 作者:字数:1776更新时间:25/09/14 02:06:50

我们并没有径直向下潜,而是选择了一个朝北的方向。河水中,巨大的鱼群偶尔会擦身而过,它们体长足有一米多,在我们村时, 这样的鱼可是餐桌上的美味。但在水下,被成群结队的大鱼裹挟而来的水流轻轻拂过,那种震撼非同寻常。幸运的是,这些鱼类性情温和,只以水草为食,否则我这点身板,恐怕不够它们塞牙缝的。

水下的景象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片区域本是丘陵山地,如今的湖面,不过是昔日山峦的半山腰。我们此次的下潜,便是从昔日的山顶,向着山下游进。浙西的山村,大多依山而建,规模都不大,零星散布,多呈条带状,沿着河谷溪流蜿蜒。一些更为偏远的村落,则更加分散,有时会在一座小山丘的山巅,仅见到一两户人家。

从不同的水域下水,与最终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可能仅有几里,但也可能就此错失。因此,我们对每一个区域都仔细勘察,但这无疑也消耗了大量的氧气。

不久后,我们果然遇到了一些孤零零的建筑遗迹。它们像是散落在山丘上的农户房屋,如今,山上的农作物早已化为腐烂的泥浆,探照灯的光芒打过去,它们便如同一座座阴森的孤坟,在寂静中散发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息。

有时,我会产生一种奇特的错觉:水下的世界,竟像是水上世界的某种镜像。或许,这里曾生活着一群“水中人”?如今他们已隐匿于日落之后,如果是在白天,我或许能瞥见他们“日出而作”的繁忙景象。这样想着,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心中暗骂,这念头简直比眼前的景象还要恐怖。

又下潜了约莫三十米,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群静止不动的人影。上前一看,才发现是前方矗立着一座庞大而巍峨的建筑。由于水下悬浮物太多,视线颇为模糊,我向金英彦打了退后并打开探照灯的手势。他立刻领会,两人默契地后退,一同开启了大功率的探照灯。然而,强光只能照亮建筑的局部,更远之处,便被浑浊的水流所吞噬,模糊不清。

我示意大家原地等待,自己则独自一人绕着这座建筑游了一圈。很快,它的基本轮廓便在我脑海中勾勒清晰。这座建筑约有五十米长,高度相当于五层楼。起初,我猜测它或许是某种蓄水工程,比如大坝之类的。但当目光触及到其顶部那独特的门楼式建筑时,蓄水工程的猜想便被推翻了。

这也不可能是牌坊。牌坊源于棂星门,最初的形式仅是两根立柱加上一根横梁,后来的演变也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些许变化,其本质从未改变。牌坊按样式可分为“冲天式”与“柱出头”两种,无论哪种,都遵循着“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的形制限制。而眼前这座建筑的顶部,分明就是一座典型的门楼式建筑。

因此……这竟然是一座入城城门!

我的内心掀起了滔天巨浪。一股强烈的违和感油然而生——如此规模的村落,竟然配有一座城门?这就像是在家里的茅厕旁边,却矗立着一座五星级酒店的大门。即便你家境殷实,茅厕配上豪华大门尚可理解,但一个小小的村落,怎可能拥有城门?

难道这里曾是某种重要的政治或军事要地?可此处荒凉至此,连农作物都难以培育,又何来此等殊荣?

这座城门的最上方,屋顶的两侧盘踞着威严的大龙,龙身背部插着箭羽,龙尾卷曲,龙口衔着正脊,周身覆盖着坚硬的鳞甲。而四个屋檐的最外侧翼角,则是四只张牙舞爪的雄狮。除此之外,几处屋脊上还排列着一排蹲坐的脊兽。中国古建筑的屋顶风格独特,其脊兽的装饰数量和种类更有严格的规制。我粗略数了一下,每处屋脊上都有五只小型瑞兽,依照通常的排列顺序,从内向外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这是古建筑中“飞仙走兽”的经典排序。

屋顶之下,是雕刻着祥云图案的砖雕,线条生动流畅,即便附着着厚厚的沉积物,依然能看出其精湛的刀工。再往下,便是镌刻着“万年村”三个龙飞凤舞大字的石匾。

“万年村?”这个名字让我感觉有些熟悉,依稀记得在一张古地图上曾见过“万年”二字,看来这里便是那个地方无疑了。石匾两侧各有挑檐,挑檐下方依旧是祥云砖雕。再往下,两侧各有一个更大些的挑檐,两层挑檐之间间隔着三米。此层的挑檐下方,除了石雕,还有两扇早已封死的偏门。而位于石匾下方的正门,原本也应该有门,但早已被拆卸,只留下一个拱形的门洞。

我继续向下游去,探入巴拉河底的淤泥。淤泥异常厚实且松软,触感犹如在抓取一团粪便。一旦搅动,沉积物便会翻涌而上,还带着一些不知名的透明蠕虫,令人头皮发麻。在淤泥中摸索了几下,便触碰到了几块砖石。这里的城砖已然倒塌,我不禁想到了“围城”这个词。千年之前,这里又是为了困住什么呢?被困之物,最终是否逃离了呢?

水下交流最大的障碍便是无法说话,只能依靠简单的肢体语言。想要表达“城门”这个词汇,实在太过复杂。在我做了几个示意动作后,伙伴们都像看神经病一样看着我。最终,我决定放弃口头交流,直接在金英彦的手掌上写下了“城门”二字。然而,他却没有任何表示,只是做了个继续前进的手势。为了防止我和老杨背后搞鬼逃跑,我们被其他成员刻意分开了。老杨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是被绑架的身份,此刻正兴奋地游在队伍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