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鬼棺疑云
类别:
古代言情
作者:
字数:1708更新时间:25/09/14 02:06:50
《史记·秦本纪》中关于石棺的记载,字句之间似乎藏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我反复咀嚼着这段话:“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 处父 ,不与 殷 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於 霍太山 。” 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关于祭祀、石棺与后世庇佑的传说。
大约是说,当时蜚廉正在北方为纣王效劳,待他归来,商朝已然覆灭,长子恶来也殒命于周武王手中。悲愤之下,蜚廉选择前往霍太山设坛祭拜,以告慰亡魂。在那里,他竟得到一口石棺,棺上铭刻着这样的文字:天帝嘉许他并未卷入纣王的暴政,特赐予他石棺,并保佑其后代昌盛。传说蜚廉带着小儿子季胜,便隐居在霍太山一带,直至在此长眠。
我心中不免有些揣测。这口石棺,怕不是蜚廉为了稳固自身后代地位而设下的机关?长子已逝,次子绝不能再出意外。在那个对鬼神深信不疑的年代,借此神谕作为护佑后代的依仗,似乎也情理之中。
眼前这具石棺,四面八方皆有铁环,由粗若手腕的铁链悬吊在半空中。锈迹斑斑的铁链在水中模糊了视线,更远处已是漆黑一片,仅凭感觉,那铁链应是固定在房间的四个角落。有人游了过去,意图开启石棺。
看到此处,我总觉得周教授的话语中藏着隐瞒。若如他所言,此行乃是考古探索,在未进行充分侦查的情况下便贸然开启石棺,岂不是对文物的极大不尊重?这更像是在急切地寻找某件物品,而非遵循考古的严谨流程。
此前,石棺应是密闭的,内部真空,仅凭铁链牵制,方才未曾上浮。在水下开启如此密封且被铁链束缚的棺椁,其难度可想而知,与陆地上的操作截然不同。
只见那群人熟练地在石棺侧面凿开一个碗口大小的孔洞,从他们娴熟的工具来看,分明是有备而来。我选择沉默,毕竟,各人的行事自有其道理。
随着孔洞被凿开,湖水涌入石棺,棺材因注水而开始缓缓下沉。四根铁链被绷得笔直,承受着巨大的拉力。接着,他们伸入一根细长的钩子,在洞内一番摸索,竟夹出了一块残布,颜色异常鲜艳。那残布,想必是随葬衣物的碎片,被小心翼翼地递到了领队手中。领队仔细审视后,比了一个“OK”的手势,随即,他们便准备彻底开启石棺。
我与老杨对视一眼,这番手法……怎一个“盗墓”了得!我对盗墓行业涉猎不深,只听说过南北派系之分,但知晓如今盗墓技术日新月异,更融合了南北双方的精髓。尽管国家打击力度加大,但盗墓活动的隐蔽性极强,很多时候,当盗墓贼被发现时,早已逃之夭夭。
眼前这群人的真实身份,很可能便是盗墓贼。若真是如此,我们身处的境地,怕是凶多吉少。
继续观看录像,就在众人合力开启石棺之际,诡异的一幕发生了。其中一人突然痛苦地捂住脑袋,紧接着,他开始用头狠狠地撞击棺盖,力道之大,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强迫他不断磕头。
旁人见状,连忙上前阻止,却无济于事。那人仿佛着了魔,一心只想磕头,鲜血早已顺着额角流下,双眼翻白,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反而愈发狂躁。周围的人见状不对,纷纷后退,但为时已晚。沾染到他的人,也陆续开始效仿他疯狂撞击棺盖的行为。随后,画面一阵剧烈抖动,录像戛然而止,只留下摄像机在水中急速下坠的影像。
一切发生得太过突然,不过短短一两分钟,在场之人便全军覆没。
事后无人知晓确切的原委,但显而易见,那群人已永远留在了那里。
“我们事后猜测,”周教授缓缓说道,“这可能是因为棺材内部存在一种类似真菌的生物。一旦棺椁被破坏,这些真菌便会趁机通过湖水,迅速侵入人体,进而控制大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已不再是人类,而是被寄生的躯壳。”
周教授说完,便匆匆离去,步伐匆忙,仿佛有要事在身,我甚至来不及询问心中的疑问。
他的话语,不禁让我联想到大厦下方那些干枯的尸体,似乎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联系。当然,这一切不过是我的猜测。我开始忍不住思考,白家祠堂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一个宗族的祠堂,为何会有如此复杂的机关设计,甚至引来盗墓贼的觊觎?他们究竟在寻找什么?而我的四叔,又在地下深处忙些什么?
草草地吃了些东西,便准备下水。此时天色已晚,黑夜的掩护下,倒也不必担心被村民发现,大家反而放松了许多。
我的人还没到。我心中暗叹,我派去的人,恐怕并不十分靠谱。我失踪了这么久,竟还在原地逗留了一天,我的人却依旧没能赶上。真是诸事不顺,连拉屎都吃不上热乎的。
沈苑第一个潜入水中,接着是我和金英彦。
水下是一片死寂的黑暗,即使打开手电筒,能见度也极其有限。尽管我们靠得很近,但在深水之中辨别队友的方位,只能依靠各自手中的灯光。
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四周的压力愈发明显,我的耳膜开始出现耳鸣。我们现在大约处于三十米的深度。金英彦朝我打了个手势,我随即比了个“OK”回应,表示自己尚能应对。老杨的状态明显比我好,已经先行游到了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