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水下魅影

类别:古代言情 作者:字数:2246更新时间:25/09/14 02:06:50

史料悠悠,时光荏苒。据考证,贺城这座古老的县城,其历史的根基可追溯至公元208年,风雨兼程已逾千年。更甚者,它曾担纲郡城之责长达四百载。东汉时期的新都郡,西晋的新安郡,以及隋朝的遂安郡,其郡治无一例外皆设于贺城这片沃土之上。

悠久的岁月里,贺城始终稳居浙西的战略要冲,扼守着浙皖两省的咽喉之地,其地理位置之重要,不言而喻。然而,历史的长河在此处却陡然转折,两座曾经繁华鼎盛的古城,竟如落叶般悄然从史籍中隐去,踪迹全无。

关于它们确切的地理坐标,一切的线索似乎都被岁月无情地抹去,历史的记载在此戛然而止,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断。而后兴起的城市,它们的历史也因此显得断代而模糊。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在水下探测的进程中,随着“贺城”区域的探索告一段落,那另一座传说中的“狮城”依旧深埋于黑暗之中,不见踪影。

直到十年前,一个重拾旧梦的契机降临,我们决定再次踏上这片神秘的水域,展开一次全新的探索。这次的考古行动,却让我们意识到,事情的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彼时,我们手中并没有现成的地图,所有的航行路线都只能凭借直觉与随机的摸索。几名潜水员带着全套的装备,义无反顾地潜入了那片寂静的湖底。起初,我们并未抱有太大的期望,然而,出乎意料的好运却在不久之后降临。刚一潜入水下不久,我们的探测器便触碰到了坚实的城墙。随即便在淤泥中,我们意外地拾获了一块古老的城砖。

那是一块饱经沧桑的城墙砖,当指尖拂去附着的淤泥,砖面上清晰可见的镌刻信息赫然映入眼帘——“民国二十三年”、“县长张宝琛”等字样,历历在目。

不久之后,我们更是惊喜地发现了那座刻有“狮城”二字的宏伟城门。这座城门巍峨壮丽,其磅礴的气势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是如此巨大,以至于那一刻,我们仿佛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不知道该如何反应。

巨大的拱形城门,竟依然完好地耸立在水下,甚至连开启与关闭的功能都依旧可用。当我们费力地推开那扇古老的木制城门时,门上锈迹斑斑的铆钉和饱经风霜的铁环,依然清晰可见,丝毫没有腐朽的迹象。震惊之余,是难以抑制的狂喜涌上心头。在没有任何外部支援的情况下,我们几乎是冒失地做出了一个决定:立即进入“狮城”进行深入探索。

步入这座沉睡的古狮城,我们惊奇地发现,城内大部分民居的木质梁柱、层叠的楼梯以及砖砌的墙垣,都依旧傲然挺立,并未被岁月的侵蚀所腐蚀。甚至有些古老的大宅院,其围墙依然完整无缺。宅院之内,梁上雕饰着精美的图案,檐下绘画着古朴的色彩,就连城墙石缝间的石灰,也保存得完好如初。这座古城,仿佛拥有生命一般,静静地伫立在水底,沉睡着,等待着未知闯入者的到来。

对于这样的发现,我们已经感到相当的满足。然而,在我们的队伍中,却有一个人,他对这样的成果并不感到满意。

他,是我们此行的文化顾问,一位专门研究古村落文化的专家。他曾言道:“真正的文化遗迹,其最珍贵的精髓,一定深深地根植于村落之中。城市固然规整,虽能透露些许信息,但若要探寻更神秘的文化底蕴,定要回归那更原始的形态。”他力劝我们去寻找那些隐匿的古村落。

他坚信,这整片水域之下,都遍布着古老的建筑群,而我们目前发现的,不过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回想过往,我们之前所探索的区域,无论是从建筑的规格还是整体的布局来看,确实都属于典型的城市形态。

那时我们年轻气盛,对于他提出的建议,在场的每一位成员都感到心潮澎湃,跃跃欲试。于是,我们调整了方向,决定深入到距离狮城水域数十公里的范围内,重新设定了几个探测点,试图在那里寻觅古村落的踪迹。

不知是幸运的眷顾,还是命运的捉弄,经过数次的下潜探索,我们竟然真的找到了目标——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宏伟祠堂。说到此处,周教授看了看手表,仿佛在确认时间,随后加快了语速,将叙述的焦点集中在他认为最为关键的几个节点上。

“这座祠堂内部,我们发现了一间极为隐蔽的房间。这间房间的构造异常奇特,若称之为房间,倒不如说是一座塔的底部基座。后来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猜测,这确实是一座塔,只不过,这座塔的结构,似乎是直插进了山体内部。我们推测,这座塔的某些层级,是位于水面之上的,也就是说,那里应该是有空气的。即便我们的氧气瓶内的空气不足,我们也有办法想其他办法。”

“更何况,我们当时以为这只是一座普通的塔,便毫无防备地进入了塔内。前五层探索过程都异常顺利,都是一些精美的浮雕和摆件,它们讲述着这座祠堂的起源,以及这个家族由盛转衰的完整过程,并无任何特别之处。直到我们抵达第六层时,我们才发现了一件令人震惊的物品——一口被四根粗大的铁链牢牢锁住,并悬浮在半空中的棺材。正是因为这口棺材的出现,我们才遭遇了那场惨烈的事故。”

“当我赶到现场时,我的同伴们已经不见了踪影。湖水中血迹斑斑,触目惊心。只有我,因为当时还在五层查看浮雕,侥幸逃过一劫。我当即意识到,一场灾难已经发生。于是,我抓起那台遗落在地板上的录像机,仓皇逃离了现场。”

“我逃离出来的地点,就在这片河滩的附近。近些年,河里的水位暴涨,当初我做下的标记,具体位置已经难以寻找了。待会儿你们就从这里入水,朝着北边搜寻,或许还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这就是当时留下的资料影像。”说着,周教授便打开了一段视频。

这是一段经过精心剪辑的视频,画面中专门截取了事发时那段惊心动魄的场景,观看起来,就像是一部无声的电影。

由于是在水下拍摄,视频中的光线条件极其不佳,能见度非常低。但可以清晰地看出,水下水流相对平静,那些漂浮的杂物,随水流的速度异常缓慢。扛着摄像机的人,应该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像是一种第一人称的视角。

随着镜头的缓缓推进,我注意到,那是一口造型极其普通的花岗岩质地的石棺,它呈现出上狭下宽的奇特形状。说它普通,是因为它没有任何精美的雕刻,也没有记录棺主生平的文字叙述,什么都没有。唯一能看到的,只是附着在其表面的厚厚沉积物和一些细小的浮游生物。仅凭这一点点线索,根本无法判断出它的确切年代。

从石棺的使用历史来看,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一直到商周时期,这种类型的石棺才逐渐开始变得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