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书香门第

类别:古代言情 作者:字数:1998更新时间:25/09/14 02:06:45

笔墨纸砚,乃文人之根基;著作等身,方名士之追求。然而,并非人人皆能享此殊荣,将胸中丘壑化为铅字,流传后世。著书立说,自有其严谨规程,首当其冲者,便是资金的投入。印制之初,便需巨额成本,待销量渐起,方有微薄分成。

苏芊芊,这位心思缜密的女子,对这其中的种种环节,早已了然于心,并规划得井井有条。她深知,只要为这新兴的书局寻得一个稳固的开端,日后在苏秋绵的照拂下,便能逐步壮大,形成气候。故此,近几日来,她的踪影除了常出现在大兴书院的课堂之上,便是埋首于书局之中,与苏秋绵、苏承宗等人反复商榷,仔细测算着各项成本开支。

京城之中,不乏学识渊博之大家,他们纷纷遣人前来,试探着与苏秋绵接洽,意欲将毕生所学著书立说,以飨后人。苏秋绵与苏芊芊皆是恭敬有加,不辞辛劳地上门拜访,与这些学界泰斗们详谈。

这些真正的大儒,心神皆沉浸在对学问的探索之中,对于名利的看法,更趋向于一种超然物外的清高,这与当日王家那种俗世的追逐,截然不同。王家越是张扬跋扈,他们便越是选择韬光养晦,低调行事。

时移世易,如今京城的局势已然悄然改变。加之苏家书局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使得这些埋首书斋的学者们,得以将平日里对学问的独到见解梳理成册,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芊芊与苏秋绵,怀着一颗敬仰之心,拜访了两位德高望重的大儒。苏秋绵在仔细研读了这两位先生的著作后,眼中闪烁着狂热而惊喜的光芒。而苏芊芊,虽非文学领域的科班出身,但面对书中密密麻麻、字字珠玑的批注,亦是心生无限崇拜。

当即,苏芊芊与苏秋绵便拍板决定,将这两位的著作版权全部买下,无需他们自掏腰包。此举,一方面是收购版权,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机会,向两位闭门研究的学者普及了版权保护的观念。

出人意料的是,这两位大儒皆表示不甚在意利益得失,只愿此书能够惠及真正热爱读书的后学之人。然而,苏芊芊在拜访的过程中,却敏锐地观察到,这两位的家中生活皆是清贫朴素,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书籍的出版,我们苏家自当负责。初稿审阅完毕后,会请先生们再做一次审阅。日后此书每售出一册,将从中提取两成的利润归于先生。此外,对于这等倾注心血的注解类书籍,我们将一次性支付五千两银子的版权费。”苏芊芊语声恳切地说道。

那位先生听闻此言,不禁微微一愣,随即带着一丝不解问道:“如此,你们苏家还能赚取何种利润?”

苏芊芊微笑着回应:“先生,您付出了宝贵的才智,这便是您应得的回报。而我们苏家所追求的利润,绝非掠夺于您。我们是想借由您这如同明灯般的作品,从更广泛的读书人群体中,获取一份应有的收益。”

苏芊芊这一番话,道出了她远见卓识的商业之道。事实证明,她的这一决策无比英明。此后,苏家书局陆续收到了京城数位真正有学问的大儒们的书稿。经过苏家的精心审阅、包装与出版,这些书籍无需任何广告宣传,一经面世,便被一抢而空。

苏芊芊更是别出心裁,为这些书籍量身定制了数个不同版本。其中,为收藏而设的精装版本,封面画作更是由苏芊芊亲笔绘制。她以素描的技法,勾勒出各位作者的肖像,每一幅画像,苏芊芊仅能限量绘制三十张。

先前曾见识过苏芊芊画作的人,无不惊叹其画技的出神入化,然而,他们却不敢奢求苏芊芊能为自己作画。可对于这些为书局提供作品的大儒们,苏芊芊却是倾囊相授,免费为其绘制肖像。如此一来,单是这封面画作,便已价值不菲。因此,这三十套精装书籍,几乎可以说是天价的存在,因为收藏家们购得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幅大儒的亲笔画像,以及作者的签名。而每一位大儒,也都会收到苏芊芊亲笔签名的书作为回赠,他们也将其珍藏。

第二档次的版本,是可供收藏,但工艺不及精装版的书籍。这类书籍,更适合大家族内部珍藏,仅供族内子弟翻阅。普通家族为了彰显家族的地位与财力,便会购置此等书籍,作为家中学子的读物,这已成为一种衡量家族购买力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第三种则是最普遍的平装版本,这是供普通学子们购买的。事实上,无论哪种版本,其书籍内容的核心皆是相同的。然而,在人们潜意识中,总会试图通过某些外在的标识来体现自身的等级与品味,这便促使了他们选择购买不同版本的书籍。

当第一本精装书问世时,那位大儒欣喜万分,封面上他那生动的肖像,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他当前的境况。而每一本精装书的问世,朝廷都会留下一本作为皇家藏书。苏秋绵亦会留存一本。如此一来,原计划的三十本精装书,便仅剩下二十七本可供对外销售。

“物以稀为贵”的营销策略,使得这类书籍尚未正式发行,便已遭疯抢预订。就连作者本人,也难以购得两本。当然,这类书籍的价格,也是令人咂舌。此时,各位大儒们也终于明白了苏芊芊为何能从中获利。不过,对他们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名利双收的共赢局面。

在苏芊芊的精心策划与运作下,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京城的读书氛围便焕然一新。她并未刻意去抬高北冥家或谢家的名望,而是将聚光灯聚焦在那几位真正的大儒身上。他们各具特色的治学之道与著述立说,为广大读书人树立了崭新的偶像典范,并将全皇朝的读书风气,引导向了更为正确与积极的方向。

这种影响,是无形却深远的。寻常百姓或许对此感知不深,但身居高位的皇上,却早已洞察一切。他召来了北茗华,询问苏芊芊与苏秋绵在这一系列操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北茗华沉思片刻后,恭敬地回答道:“陛下,臣与慕诚大哥皆是听从陛下的指示,一切以芊芊的安排为主。此次书局的运作,实乃芊芊一人所统筹规划。”

皇上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