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深山迷踪
类别:
古代言情
作者:
字数:1933更新时间:25/09/14 02:06:34
我和进一步深挖线索,郑重其事地叮嘱陈俊,在搜寻地名时,务必优先留意那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闭塞之地。
我们的考量并非空穴来风。一般而言,越是贫瘠落后的区域,当地民众的思想观念越容易受到禁锢,从而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比如,近亲通婚的现象,在封闭环境中屡见不鲜;又比如,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人口结构失衡;再有,人口贩卖等罪恶,也更容易在监管真空的地带悄然滋长。
从宏观的刑事案件数据分析来看,极端地区——无论是极度贫困还是极度繁荣——都更容易成为犯罪事件的温床。前者,受制于恶劣的生存环境与落后的思想认知;后者,则往往源于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永无止境的欲望驱使。
……
好在,我们手中掌握着一些关键线索和关键人物的照片,这大大减轻了搜寻的难度。很快,陈俊带着初步的排查结果,步伐匆匆地踏入了会议室。
“情况如何?”按捺不住内心的焦灼,率先开口询问。
陈俊接过话头,啜饮一口水,继续说道:“我们首先对人员进行了筛查,但遗憾的是,仅凭照片比对,并未找到任何吻合的对象。从照片上看,此人的年龄与杜涵相仿,因此我们设定了相应的年龄段进行排查,但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地名筛查呢?”我追问,目光紧锁着他手中的资料。
“许法医,您之前的提议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陈俊说着,将一张详尽的地图摊开在桌上,地图上用醒目的红笔标记出了几处重点区域。“根据您的指示进行筛查,我们锁定了四个基本符合条件的地点。其中,有两处位于东北地区,一处在华北,而最后一处,则坐落于西南边陲,紧邻国境线。”
审视着地图,首先排除了两个东北地区的选项:“东北地区可以暂时排除。杜涵的长相和气质,整体上更偏向于南方人的特征。” 随后,他的目光落在华北的那一处,摇了摇头:“至于华北的这个地点,我认为也可以不必纳入考虑范围。具体原因,我想无需我再多做解释吧?”
“当然,毕竟是首都的一个辖区。”陈俊表示理解,并用手指指向了地图上最后一个目标点,“那么,我们最终锁定的地点,便是这里——江鱼镇。这是一个位于Y省的偏远县城下辖的镇子,距离边境线不远,时至今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依然十分落后。”
“就是这里了。”我斩钉截铁地说道,内心已然有了强烈的预感。
“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陈俊看向我们,语气中带着一丝不确定。
“还能怎么办?”看了我一眼,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果断,“许风,立即着手准备,我们马上动身前往江鱼镇。”
“这么快就出发?”陈俊显然有些意外,“是不是有些仓促?”
“幕后真凶可不会管我们是否仓促。”语气严肃,“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目标地点,必须争分夺秒!”他顿了顿,接着对陈俊安排道:“这边的工作就全权交给你了。在抓获真凶之前,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我明白。”陈俊郑重地点头。
……
我们抵达机场时已是下午四点半。经过一番辗转,包括起飞、降落以及后续的车程,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我们才抵达了距离江鱼镇最近的城市。草草找了一家酒店安顿下来后,我和各自泡了一桶泡面,狼吞虎咽一番后,便迅速钻进被窝,准备小憩片刻。
清晨八点,准时唤醒了我。简单梳洗用餐后,我们便搭上了前往县城的长途汽车。抵达县城后,又转乘摩的,最终来到了江鱼镇。
正如陈俊之前所描述的那样,这里确实是一派落后景象。或许唯一能够与大城市相媲美的,便是这里触手可及的青山绿水和澄澈的蓝天了。
严格来说,江鱼镇的规模,无论从占地面积还是人口数量来看,都远逊于内陆的普通乡镇,更像是一个规模稍大的村落。
此地比我们所在的香城更为靠南,因此气温也相对偏高。加之放眼望去,草木葱茏,着实令人心旷神怡。
站在镇子的入口处,我抬头远眺,根据地势的走向,在脑海中将这个小镇大致划分成了三个区域。
第一块,是镇子入口这片相对平坦的区域。这里的房屋和院墙,相比于镇子深处的民居,无疑显得更为精致一些。
第二块,是老旧的住宅区。那里的房屋普遍是老旧的砖瓦结构,从里到外都散发着一种岁月的沉淀感。
第三块,则类似于我们之前调查过的张庄,属于半山区。地势较高,房屋稀疏地散落在山腰之上。
这三个区域,尽管都属于江鱼镇的范畴,但给人的感觉,却仿佛是隔着三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秦支,我们从哪里开始着手?”我问道。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大手一挥,率先迈开了脚步。
“是否需要联系当地警方?”我提出疑问,并非是顾虑江鱼镇居民的排外情绪,而是为了规避日后可能出现的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暂时不必。”断然拒绝,“地方越小,消息传播的速度越快。为了确保行动的隐蔽性和安全性,我们还是先行单独展开调查。”
“好吧。”的顾虑不无道理,谨慎行事,总是没错的。
随着我们深入镇子,街道逐渐变得热闹起来。我们在路上遇到了一些镇民,而我们的到来,自然也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这里似乎鲜少有外人踏足,因此我们的出现,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不论老少,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窃窃私语,纷纷侧目打量着我们。
“老伯,我想向您打听一个人。”人生地不熟,不得不放低姿态,主动上前攀谈。
“打听谁?”老人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这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了一些障碍。不过,若只是单纯聆听,稍作思考,倒也能大致领会其意。
“杜涵,您认识吗?”
“杜涵?”老人愣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疑惑,“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儿耳熟,但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起来是谁。是男是女,又是哪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