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非洲险途

类别:古代言情 作者:字数:1845更新时间:25/09/14 02:06:24

“富贵险中求”,这句老话,在许多人看来不过是句陈词滥调,但对我而言,却是一线生机。我看着镜子里那张被生活磨砺得有些疲惫的脸,心里反复回响着那句“军阀灭顶之灾”,以及伴随而来的“老婆离婚”,种种不堪的遭遇,让我觉得自己就像那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随时可能覆没。

这不仅仅是别人的人生,更像是对我未来轨迹的一种预警。身处职场,淘汰的阴影如影随形,尤其是在这个内卷成风的时代,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机会,都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公司发布了需要技术骨干驰援国外的消息时,我内心那沉寂已久的热血瞬间被点燃。胖子,那个和我一样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的兄弟,也适时地在我耳边煽风点火了几句。那一刻,我不再犹豫,立刻与他一同递交了那份饱含期待的申请报告,毛遂自荐。

目的地是遥远的非洲,贝宁。一个在我认知里,充斥着贫穷、落后,甚至还在战火纷飞的国家。据说,那里军阀混战,局势混乱不堪。这样的环境,对于许多人来说,无疑是避之不及的险地。然而,正是这种“险”,才蕴含着“富贵”。若这次出国申请能成功,不仅工资待遇会翻倍,回来后还能获得提拔,甚至能有效规避公司裁员的风险。这简直是一箭多雕,绝佳的机会。

令人意外的是,对于这样一次“多赢”的出差机会,申请者寥寥无几。毕竟,欧美国家总是更具吸引力,而非一个深陷战乱的国家。都市长大的孩子,难以承受异域的艰辛;胆小怕事者,更不敢轻易涉险;而对于已成家的人来说,家人的担忧和反对,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当我和胖子递交申请时,我们都觉得,这次成功获批的可能性极大。

然而,在结果公布之前,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前几日,几位和我关系尚可的同事,还善意地劝我趁早打消念头,将申请报告撤回。“贝宁那地方,不是人待的,你去了小命都没了。”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但他们又怎会懂得我们这些“穷人”的无奈?危险?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没钱”更危险?穷,才是最令人窒息的绝境。我只是淡淡一笑,回道:“我跟你们不一样,家里什么都有准备。我们这种人,只能靠自己。”

终于,徐缺的宣布如期而至。“你们俩回去准备一下,后天出发。”简短的一句话,却如惊雷般在耳边炸响,悬着的心,终于可以落地。

就在我们以为一切尘埃落定之时,办公大厅B区突然传来一阵凄厉的哭喊声。起初,我们都有些不明所以,但很快,真相便浮出水面。原来,B区的一位同事,未能通过公司近期的考核,刚刚被他的直属领导通知,收拾东西,卷铺盖走人。

他叫李明,三十岁,与我年纪相仿,家有妻儿,全家生计都系于他那份工资。去年,他还晋升了一级,月收入近两万,背负着八千多的房贷,但只要工作稳定,日子过得也算有滋有味,奔着小康生活而去。谁能想到,世事无常,仅仅一年过去,他的人生便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剧变。看着他此刻的惨状,回想起他的曾经,不禁让人感叹世事的无情,唏嘘不已。

“专家常说,当代中青年不要光想着赚钱,读书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体验人生的多样性。”

我脑海中突然闪过这句话,不禁苦笑。专家的话,或许没错,只是,他们似乎忘了,有些人,在被造出来的时候,就被剥夺了“良心”这一重要器官。我们这些寒门子弟,一旦踏出校门,年纪已然不小,工作几年,再想进修提升,似乎总显得有些滞后。家境优渥者,有父母的荫庇,尚能从容应对。而像我与胖子这样的人,在社会的洪流中挣扎,熬到最后,却可能一无所有。顶着“精英白领”的光鲜头衔,又能有什么用?

去年过年回家,见到初中都没毕业的发小,他工资不如我,但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膝下已有一儿一女,大儿子都快上小学了。说实在的,我羡慕他。逃离了农村,却又回不去农村,年轻时的浪漫幻想早已在现实的残酷打磨下荡然无存。社会的毒打,早已将我千疮百孔,我已从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年,沦为了一个只能在底层艰难求生的“骆驼祥子”,体验着所谓的“人生多样性”。至于那些专家,我只想说一句——“草泥马!”

我和胖子收拾好行李,路过B区那位李明身边时,他已经哭不出来,只是瘫坐在地上,眼神空洞,仿佛丢了魂一般。俗话说“技不压身,经验才是王道”,可在这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工作经验有时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那些说出这句话的人,大抵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细想之下,哪个行业,哪个岗位,又不是随时可能被他人取代?就像不久前,老马那艘“飞船”又成功升空,让人不禁感叹,就连曾经遥不可及的航天领域,似乎也没有那么神秘了。

“这哥们这辈子,怕是完了。”胖子说这句话时,收起了往日的嬉皮笑脸,我从他脸上看到了些许的凄凉,或许是“兔死狐悲”的同情吧。与李明相比,我们确实幸运。但这份幸运,仅限于此刻。谁知道明天会如何?明天的我们,又是否会成为别人眼中的不幸?

都说“不能一条路走到黑”,可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再想转行,谈何容易?一旦失去现在拥有的,不夸张地说,那就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晚上,我和胖子约上了小马、大个、黑子、二刘几个至交好友,找了一家热闹的烧烤摊,算是为我们的非洲之行,来一场“地摊”式的壮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当年的热血早已被生活的琐碎消磨殆尽。我们的谈话,从昔日天马行空的未来畅想,沦为了柴米油盐的日常琐碎,偶尔吹吹牛皮,打发时间,不知不觉间,油腻似乎已悄然爬上我们的眉梢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