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拐杖敲开新篇章
类别:
古代言情
作者:
字数:2596更新时间:25/09/14 02:06:13
杨飞听着李建平突如其来的改口,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前不久,李建平还给自己下了最后通牒,要求两天内必须办妥迁坟事宜。可眼下,他却又将矛头指向了张海峰,催促其尽快完成这项棘手的任务。难道,当初那句“两天内搞定”,本身就是一种压迫?
细细一想,杨飞觉得这完全符合李建平一贯的行事风格。迁坟、开垦河道,这些都是出力不讨好的活计。李建平自然会将这些“烫手山芋”抛给自己和张海峰,而那些容易解决的,他八成是想自己揽下。毕竟,谁会主动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杨飞微微沉吟,随即开口道:“不论李建平有何打算,这件事总得尽快着手。我有些新的想法,想和你好好聊聊。明天,我就回乡里来上班。”
“新想法?什么新想法?”张海峰好奇地追问,语气中带着一丝探究。
“明天见了面,当面告诉你!”杨飞故作神秘地笑了笑,语气轻松。
“好吧。对了,你的伤好些了吗?”张海峰话锋一转,关切地问道。
杨飞轻描淡写地一笑:“无妨,只是些皮外伤,在乡里休养也一样。”
翌日清晨,杨飞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回到了安水乡。侯春燕和孙芳芳见状,立刻迎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他。每一次发力,杨飞都能感受到臀部传来的阵阵钝痛,有了拐杖的支撑,至少能缓解不少。
“你小子,还真就拄着拐杖来上班了?”一见到他,张海峰便忍不住调侃道,语气中满是戏谑。
杨飞笑着回应:“在家实在待不住,觉得浑身都不得劲。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又不是手脚不便,没什么大碍。”
张海峰苦笑着摇了摇头,随即转头对侯春燕说道:“春燕,你可得盯紧了咱们主任,别让他再摔着了!”
“知道了,张乡长!”侯春燕脆声应道。
孙芳芳则在一旁笑嘻嘻地补充道:“我们主任可厉害着呢!”
“你怎么知道他厉害?”一旁的陈芬芬好奇地问道。
“我就是觉得他厉害!”孙芳芳毫不犹豫地回答。
有女人的地方,办公室的气氛似乎总能被点亮几分,温馨而活跃。
张海峰话锋一转,神色略显凝重:“昨天还有一件事,我忘了跟你说。”
“什么事?”杨飞侧耳倾听。
“就是那个恒创厂子着火之后,遗留下来的上百名工人的就业问题。这也是我们经发办的重中之重,我最近为此焦头烂额。感觉这工作,是越干越多,永远都做不完似的。”张海峰无奈地叹了口气。
他深知,人一旦有了目标,便会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不断地去解决接踵而至的难题。反之,若是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日子反而会平淡如水。
眼下,这一百多名工人正处于待业状态。如果不能尽快为他们找到生计,坐吃山空之下,很快就会生出乱子。
张长贵,那个举报梁二狗的年轻人,也曾就此事向张海峰反映过情况。工人们的要求并不算过分,只求一份糊口的工钱。这便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也正因如此,即便在恒创厂工作再辛苦,他们也从未有过怨言。
如今,安水乡的企业本就寥寥无几,恒创厂的倒下,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无疑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老百姓需要工作,需要吃饭,这便是他们作为基层干部的责任所在。
杨飞听后,唇边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这事,正是我要和你说的。”
张海峰闻言,心中一动,猛然想起杨飞昨天电话中提及的“新想法”。
“对了,你说的新想法,到底是什么?”张海峰追问道。
“养鱼!”杨飞语出惊人。
“养鱼?”张海峰的脸上写满了错愕,“在哪养?”
“组织大家伙儿,让他们自己动手挖鱼塘,自己去养!”杨飞解释道。
“当初我想到开采沙场的时候,就已经盘算好了。开采沙场之后,自然会留下一个个沙坑。而这些沙坑,用来养鱼,再合适不过了。”
“既然目前迁坟和开垦河道的阻力确实不小,我们不妨先从挖砂石入手。若是能将黄沙筛分出来,有了稳定的销量,我们就能和外界做生意了。”
“这些沙石属于集体资产,如何销售,与村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一旦有了收益,无论是迁坟还是开垦河道,事情都会变得简单许多。”
“到了那时,倘若还有人不愿意配合迁坟,那就是在跟乡亲们过不去了。”
“卧槽……”张海峰猛地爆出一句粗口,随即哈哈大笑,“你小子,怎么不早点说有这么个绝妙的主意?”
杨飞颇为无奈地耸耸肩:“我也是这几天躺在床上,没事儿琢磨出来的。”
张海峰脸上的笑容再也无法掩饰,他连连称赞道:“你这脑瓜子,真是太灵光了!我这就去安排张长贵,把那些待业的工人们都统计一下,让他们都去挖塘子养鱼。”
“对了,养鱼这块儿,我可是个门外汉,你懂吗?”张海峰又问道。
“我也不懂。”杨飞坦诚地摇了摇头。
“你也不会?”张海峰有些意外。
杨飞笑了笑,补充道:“不过,我有个兄弟,他家里就是专门养鱼的。到时候,我请他过来帮忙指导,销路方面,也肯定能想办法解决。”
“你小子!”张海峰对杨飞的安排赞不绝口,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他不禁感叹,为何如此好的点子,自己却始终未能想到?难道,这就是天赋的差距?
其实,杨飞并非有意隐瞒。有时候,一个人一旦陷入固有的思维模式,便很难跳脱出来。只有当事情真的陷入僵局,才会逼迫自己去寻求改变,去发现新的可能性。而这个“养鱼”的念头,恰恰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一点点萌生出来的。
然而,他深知,仅仅有想法是不够的。如何将这个想法落地,如何克服眼前的困难,还需要他继续付出努力。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工人的就业问题,更是为了推动安水乡的发展,为了实现他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接下来的日子,杨飞虽然身体尚未完全恢复,但他早已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他与张海峰一起,迅速组织了那一百多名失业工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挖塘养鱼计划。
张长贵成了杨飞的得力助手,他热心地召集了那些工人,详细传达了杨飞的计划。工人们得知有新的出路,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光彩。即便手头拮据,即便对未来仍有几分迷茫,但至少,他们看到了希望。
杨飞按照约定,联系了他的那位养鱼世家的朋友。这位朋友名叫王强,拥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完善的销路网络。王强得知杨飞的处境后,毫不犹豫地答应前来帮忙。
“老弟,你这想法挺新颖啊!开采沙场留下的沙坑,确实是绝佳的鱼塘选址。”王强在电话中笑着说道,“销路方面你就放心,我认识一些鱼类经销商,到时候把鱼养好了,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有了王强的加入,挖塘养鱼的计划如虎添翼。他不仅指导工人们如何科学地挖掘鱼塘,还传授了鱼苗的投放、饲料的配比、疾病的预防等一系列养殖技术。
工人们在王强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工作。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在荒芜的沙坑中,开辟出一片片崭新的天地。挖掘机的轰鸣声,与工人们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充满希望的劳动乐章。
张海峰对杨飞的这份“新想法”更是赞不绝口。他看到了一个年轻干部身上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创造力。他相信,在杨飞的带领下,安水乡一定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而杨飞,虽然身体依旧有些不适,但心中却是充实而欣慰的。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道路上,或许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但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迁坟、开垦河道,这些曾经让他头疼的问题,如今似乎也看到了解决的曙光。一旦挖沙场的收益能够稳定下来,那些原本阻碍重重的事情,必将迎刃而解。
安水乡的未来,就像那片片即将蓄满清水的鱼塘,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而杨飞,这位从基层发配而来的年轻干部,正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为这片土地描绘着一幅崭新的画卷。他相信,只要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终将登上权势的巅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