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基层破局,权谋初显

类别:古代言情 作者:字数:1510更新时间:25/09/14 02:06:13

“眼前这般景象,试问哪位商贾还敢在此地经营?若诸位身处其中,谁又愿意将安兴县列为生意落脚的首选?”

“想当年,我辈党员同志浴血奋战,为的是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所争者,乃党员之荣耀与特权。然今日,我们争的又是什么?不过是那令人齿冷的特权,是凌驾于百姓之上的特权,是为一己私利,为那虚无缥缈的官禄,竟将一手抓起的单位、部门搅得乌烟瘴气,不堪入目。”

“在我接任此地伊始,曾与前任赵刚书记进行过一次深入的恳谈。赵书记在任期间,确有其长远之谋略与短期之举措,亦见成效。然,彼等皆未能全然契合安兴县当下之困境,其力有未逮,亦是事实。”

“此外,赵书记亦提及本县二十五名干部之提拔调动事宜,据言,此事早已在他调任市里之前便已提上议程。然而,经我亲自查验,实情颇令人玩味,此事,须得我仔细斟酌一番。”

林晓筠一番言辞,从铺陈到鞭挞,再到对前任工作的肯定中暗含的指摘,其目的昭然若揭——她要暂缓此前定下的那批干部提拔。这二十五人,乃是赵刚与县委常委班子共同商议的结果,并非出自林晓筠之手,提拔上来,未必是她的心腹,甚至可能成为掣肘。当务之急,她亟需安插亲信,以稳固自身之领导地位,然,此事尚需时日考察。

然而,正如她所盘算,总有人不愿遂其心愿。

丁正阳微微蹙眉,沉声开口:“林书记,这二十五名干部的提拔任命,实乃早有定论,不过是赵刚书记调任之际,将最终拍板权留待此次常委会罢了。”

“况且,众人翘首以盼,若再行拖延,恐寒了基层干部之心,未免有失公允。林书记方才所言之种种弊病,确乎存在,然亦不能一概而论。县中不乏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之辈。况且,经过筛选的干部,多为我等常委熟识,对其亦颇为了解,相信其能力,方才列入提拔之列,此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所谓人尽其才,莫非是将自家的外甥推上高位?”纪委书记秦岚的声音陡然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

见有人响应,林晓筠嘴角掠过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看来自己的开场白已然奏效。她故作惊讶,问道:“秦岚同志,还请详述一二……”

秦岚直言不讳:“一年科员,一年副科,一年正科?说的便是丁县长令甥,我组织部的徐凯。此君在工作上,固然挑不出什么大错,却也无任何突出之处,竟能在三年内连跳三级?”

丁正阳轻笑一声,反驳道:“秦书记此言何意?工作并无突出之处,便因为他是我的外甥,便有了提拔之名?干部提拔,乃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我个人并无最终拍板之权。况且,您怎能断定他便无过人之处?您对他,又有多了解?作为领导干部,言语当慎,切不可因一己之偏见,对他人造成不公之影响。”

秦岚毫不退让:“丁县长,我并非针对徐凯一人,而是要直指这一现象——我们干部体系中,是否确已滋生裙带关系,结党营私之风?这是否导致了那些真正有能力、肯实干的同志,长期被压制,难以出头?”

“我对此深表赞同!”县委副书记邵生荣适时插话,应声道:“确实,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在人事任用上,难免夹杂私情,偏袒自己熟悉的人,这无异于古代的‘拜山头’,从而导致一些埋头苦干的干部被长期冷落,不被重用。”

“我曾亲眼所见,有真才实学之人,辛勤工作十数载,却连副科级都未能企及;反观一些资质平平之辈,却能在五年之内跃升为副县长。此类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林晓筠看向邵生荣,意味深长地说道:“生荣同志,请具体阐述。”她言下之意,并非要他空泛而谈,至少得举出实例。邵生荣心领神会,但并不想因此得罪丁正阳,只是浅笑着,未再开口。

“不若,我来举个例子?”林晓筠适时抛出自己的提议。

“在正式任命前的走访调研中,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同志,令我印象颇为深刻。他名叫杨飞,是咱们安兴县安水乡经发办的主任。前不久,他们乡的一家服装厂不幸倒闭,杨飞同志在危急关头,积极主动,想方设法进行挽救。面对工人们失业的困境,作为经发办主任,他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成功盘活了这家濒临倒闭的服装厂。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安水乡的领导班子,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并非是解决困难,而是追究责任,对杨飞同志的处分意见,已层层上报至县里。”

“陶部长,此事您应该还有些印象吧?前不久刚发生过。”

组织部长陶玉平微微点头,表示确有此事:“确有此事。我记得后来那份处分意见,被撤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