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贫乡困局,杨飞探寻出路

类别:古代言情 作者:字数:1658更新时间:25/09/14 02:06:13

“事情已经这样了,还能更糟吗?”杨飞心中暗忖。若是真有一天走投无路,大不了辞官不干,又能如何?

“怎么样?溜了一圈,有没有什么想法?”话锋一转,张海峰将话题引向了安水乡的发展,这是他们目前的首要任务。

杨飞沉吟片刻,说道:“我路过岗北村和三爻村时,发现那里有一些砂石资源,或许可以考虑开采。这不仅能为附近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也能为乡里增加一些财政收入。”

“但是,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道路。”杨飞继续说道,“岗北村和三爻村距离乡里都比较远,如果没有一条像样的主干道,黄沙根本无法运出去。即便勉强运出去,运输成本也会让这桩买卖变成亏本的买卖。”

杨飞的这番话让张海峰眼前一亮。这说明杨飞并非走马观花,不仅统计了贫困户,还深入了解了实际情况。这小子,确实有些想法。然而,仅仅这些还不够。乡里早已清楚这些情况,关键在于,这条路该如何修建?

“张乡长,关于修路的事,真的就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了吗?这可是造福十里八乡百姓的大事,县里就这么一口咬定不松口?”

张海峰摇了摇头:“关于这两个村子的地质勘查报告早就有了,综合评估下来,黄沙的开采量有限。除去人工成本,开采出来的黄沙甚至不足以支付修路的费用。”

“县里也需要发展,赔钱的买卖,领导们自然会格外谨慎。我们安兴县走的是‘先富带动后富’的模式,县里发展好了,才会考虑乡镇层面的需求。”张海峰叹了口气,“修路的事你就别指望了,别说连接岗北村的路,就连我们安水乡这条破败不堪的主干道,想要重新修建也是难上加难。”

杨飞点了点头,心中暗想,如果事情如此容易就能解决,那安水乡的领导班子岂不是显得过于无能?他能想到的,别人肯定也能想到。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确实让他陷入了困境。

“我倒是觉得,你现在应该把重心放在乡里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上。”张海峰提出了建议,“只要把这些企业照顾好,让他们能够安心赚钱,为十里八乡的百姓提供稳定的就业,这才是正道。”

“只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能带动其他人后富,你觉得呢?”张海峰顿了顿,接着说道,“对了,我这两天听说永明服装厂和恒创新材料这两家企业正在进行融资,让乡里的人入股,说是要扩大生产规模。你最近可以多关注一下,配合配合。这两家企业,是我们乡里为数不多的标杆,可得需要你重点关照。”

“我们安水乡的经济发展工作,对你我来说,可谓任重道远啊!”

“我知道了,领导。”杨飞郑重地点头回应。

送走杨飞离开办公室,张海峰若有所思地挑了挑眉梢。

回到经发办,杨飞思量片刻后,便带着侯春燕一同前往乡里的企业进行走访。他认为张海峰的思路没有问题,确实应该好好关照这两家企业。令他意外的是,他们竟然在进行融资,并计划扩大生产规模,这对杨飞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企业扩大规模,意味着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无论如何,他都必须去实地看看。

来到永明服装厂,得知经发办主任到访,厂长周永联急忙出面迎接。

“杨主任,哎呀哎呀,欢迎欢迎啊,热烈欢迎领导前来指导工作……”

杨飞上前与周永联握手,笑着说道:“周总可是我们乡里的企业代表,我刚到乡里,上个礼拜比较忙,一直没抽出时间,今天才前来拜访,周总切勿见怪。”

“哪里哪里……快,里面请!”周永联热情地邀请杨飞进入厂区,一边走一边介绍着服装厂的情况。

周永联的服装厂规模属于中等,主要以定向生产为主,每年的订单额能达到几百万。虽然不算巨额利润,但在安水乡,这已经足以称得上是代表性的企业了。

然而,当杨飞走进车间时,却发现许多机器都处于空置状态。根据他之前了解到的资料,永明服装厂原本有七十多名员工,但眼下车间里连一半的人都不到。杨飞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周总,咱们服装厂,现在只有这么点员工了吗?”杨飞直接问道。

杨飞的问话让周永联心头一紧,生怕被他看出什么端倪。

“今天正好是休息日,所以人比较少。不过我已经拿下了一个大单,接下来任务可就重了。”周永联匆忙地解释道。

杨飞点了点头:“听说你最近在为厂子融资?”

“哦,是的。我在外地接了很多订单,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但手头的资金有些不足。说实话,我本人也是安水乡的人,想着既然能赚钱,就顺带带着乡亲们一起发财。这样既能解决我资金周转的问题,以后赚了钱还能分红给乡亲们,真是一举两得。”周永联不慌不忙地解释着。

这些话,对于一般人来说,听起来无疑是一件好事。可杨飞听着,却不禁犯起了嘀咕。他多少了解一些商人的思维,他们一切以利益为中心,真正那种为国为民的企业家,可谓凤毛麟角。不过,他也无可奈何。商人逐利,自古如此。人家辛辛苦苦搞企业,难道还能完全不顾自己的利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