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国师显圣,干旱止息
类别:
古代言情
作者:
字数:2631更新时间:25/09/14 02:06:06
回京之后,那位神算大小姐的威名,早已如燎原之火般传遍了四海八荒。然而,即便坐拥如此声望,乾和帝的心中却依旧被沉重的忧虑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挥之不去的阴霾,源于一场至今未曾停歇的干旱。每当他想起那凌西狗贼的猖獗作乱,便感到一阵心痛。仿佛连老天爷都站在那狗贼一边,接二连三的灾祸降临,更是助长了那狗贼的嚣张气焰!
“祭天!礼部速速准备……”乾和帝强打着精神下达旨意,然而声音中却难掩疲惫与无力。他顿了顿,又看向一旁的萧少监,似乎想征询意见。可话到嘴边,又觉得有些不妥。一个区区少监,怎能担纲起这庄重神圣的祭天大事?这听起来,简直就像是一场荒唐的儿戏。
但是,萧义竹此人,却在近来接连精准预见了数件大事,在民间早已积累了极高的声望。他的每一次预言,都如同神谕般令人信服。
“萧义竹,”乾和帝眼神中闪过一丝决断,“朕封你为国师,统管司天台诸事。今日起,你便与礼部一同,全权负责祭天事宜,越快越好。若此次祭天能够求来甘霖,朕定有厚赏于你!”乾和帝这般说道。作为皇帝,他自知在治国理政上,已然无法超越父辈的辉煌,但他绝不允许大魏在他手中走向衰败。大魏王朝,毕竟才传到第三代啊!
“臣,领旨。”萧义竹应允得干脆利落。
对于求雨之事,萧义竹并非毫无把握。凭她自身的能力,或许能让京城下上一场短暂的雨水。但她深知自己的体质并不足以支撑长久的祈雨仪式,她不愿像师父或楚门主那样,为了苍生而牺牲性命。然而,她又无法对那些饱受干旱之苦的百姓袖手旁观。因此,由陛下亲自下旨祈雨,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而且,若要举行真正的求雨仪式,即便她功德深厚,也必须有陛下亲临祭坛。如此重大的功劳和万民景仰的民心,她并不想独自承担。至于陛下会想到九霄琴,这背后也有她的功劳——她曾适时地散播了一些关于九霄琴的传闻,恰好被一些朝臣得知,并提醒了陛下。
礼部上下迅速行动,一切准备妥当。萧义竹则精心挑选了一个吉日,并适时传出了将要举行祭天求雨的消息。
数日之后,在巍峨的祭坛之上,萧义竹端坐于九霄琴前,指尖轻柔地拨动琴弦,奏响了那古老而神秘的求雨之音。
其实,萧义竹并非不能直接通过符咒召唤神灵降雨。只是九霄琴本身就镌刻着古老的咒文,又饱经岁月的沉淀,承载着无数人的信仰。更何况,这九霄琴早已履行过求雨的职责,再次奏响,自然事半功倍。
乾和帝身着繁复的祭祀礼服,显得庄重而肃穆。文武百官则肃立在祭坛之外,虔诚地跪拜。
当求雨的吉时一到,悠扬的钟声响彻云霄。京城的大街小巷,无数百姓也纷纷抬头望天,虔诚叩拜。
萧义竹站在乾和帝的身侧,恭敬地上香之后,便退回琴边,开始弹奏那能够沟通天地的求雨乐章。随着琴音流淌,她的口中也低声念诵起古老的咒语。在她的眼中,那九霄琴上的咒文仿佛活了过来,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随着每一个音符,一同融入浩瀚的苍穹。
乾和帝也同样手捧着那记载着求雨咒文的锦帛,按照萧义竹之前的指导,一字一句地念诵起来。
琴音初起,微风乍起。
琴音愈发激昂,天空中的云层仿佛化作了搏斗的群雄,不知何时,一声惊天动地的炸雷骤然响起。
天色,迅速地暗了下来。
树梢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
为了表达这份诚意,这祈雨的仪式被拉长了三日。在这三天里,天空一直阴沉沉的,仿佛也在为这场祈雨默默酝酿着。直到第三日的清晨,才终于飘下了星星点点的毛毛细雨。而一个时辰之后,倾盆大雨,终于如期而至!
两天后,紧急的战报传来,干旱许久的土地也终于迎来了甘霖,寸寸龟裂的土地得到了滋养,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
自古以来,帝王求雨并非稀奇之事,然而,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旱中,无数王朝曾苦苦祈求数十次却依然无果。如今,乾和帝仅仅求雨三日,雨水便应声而下。一时间,民间百姓无不感叹“天子”的威仪,纷纷顶礼膜拜。
乾和帝原本因干旱而郁闷的心情,在感受到万民景仰的目光时,也终于舒展了不少。
这场大雨持续了数日,终于使得江河湖泊重新蓄满了充沛的水量。虽然民间仍有缺粮的困扰,但总算看到了复苏的希望。乾和帝也趁此良机,连忙颁布了一系列安抚民心的政策。随着这些政策的深入人心,旱地百姓的怨言也渐渐平息。乾和帝如此宽厚仁慈的举动,对于虎视眈眈的凌西王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好的消息。
凌西王之所以选择造反,并非空穴来风。他的封地百姓长期遭受压迫,而他的儿女又被朝廷所害,种种积怨之下,他终于忍无可忍,举起了反旗。
战争伊始,凌西王可谓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他封地上的百姓也一度看到了摆脱困境的曙光,以为希望即将到来。然而,随着战事的不断拉长,金钱、粮草以及人力资源的消耗也与日俱增。凌西王麾下的部众,也开始逐渐生出了一些理智的思考。
公元乾和八年,凌西王悍然占领了十三座城池,导致大魏粮草供应严重短缺,一时之间,朝廷难以有效镇压。
乾和九年八月,大魏展开了绝地反击。次年二月,终于收复了数座失地。在收复过程中,作乱的守将等人皆被就地正法。而城中无辜的百姓,并没有受到牵连。新任的官员被派遣过去,并传达了朝廷的税收政策,体恤民情。
凌西百姓之所以反抗,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压迫。可当朝廷的政策变得合理,百姓们自然更倾向于选择安稳的生活。
乾和十年七月,凌西王终于被生擒,他与其儿子一同被押送进京,等待着最终的审判。至此,困扰大魏多年的凌西之乱,才算是彻底宣告终结。
然而,在这凌西王作乱的两年間,大魏王朝的天灾人祸却依然接踵而终,灾祸不断。
萧义竹这位新晋的国师,也算得上是称职。她几乎每日都驻守在观星台,尽力观测天象,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通过她的努力,确实为大魏避免了不少损失。可惜的是,有些灾害的发生地点过于偏远,即便她能看出天象的变化,也无法及时规避。她只能提前派遣人手前往灾区,进行灾后处理。尽管如此,伤亡也仍然在所难免。
但即便如此,乾和帝对萧义竹这位国师,也依旧是万分满意的。
起初,萧义竹虽被封为国师,但终究因女儿身,未能参与朝政。可凭借着接二连三的赫赫功劳,萧义竹在朝堂上的地位已然变得无比稳固。
然而,即便如此,萧义竹也从未过多地干预朝政,参与到各项政策的制定之中。这并非因为她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而是她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作为国师,她的本分便是观测天象、预知祸福。至于六部尚书等官员要处理的政务,若是她也插手,便属越权之举。
萧义竹从未想过,能够凭借一朝一夕就改变传承了千百年的旧习。
但,自她上任以来,大魏的民风,也已经悄然地开始发生改变。
萧义竹每日身着官服,穿梭于街头巷尾。除了观测天象,她依旧会关注民间的一些琐事,为那些含冤的亡魂讨回公道。这些事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传越远,并且越做越多。
在她的影响下,民间女子和离、改嫁,甚至招赘的情况也开始逐渐增多。
若是不和离,难道要等到人都死了,国师再感应到亡魂的怨气,然后才为那些受苦的女子讨回公道吗?那可就太晚了。
此外,萧义竹还曾多次将一些人送往官府。其中,谋害女婴的案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起初,那些溺死女婴的长辈,仅仅是受到一些金钱上的惩罚。但当萧义竹揭露的杀婴者越来越多,陛下也不能再对此视而不见。
没有女婴的存在,男女比例失衡,大魏的人口又如何能够增长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