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郡主归京,故宅惊魂
类别:
古代言情
作者:
字数:1890更新时间:25/09/14 02:06:05
虞冷蕴环顾四周,院落积满厚厚的灰尘,仿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她看着落枝叉腰而立,对着那扇布满上百道撬痕的大锁破口大骂,不由得弯了弯眉梢。
“外曾祖父亲自设下的锁,当真是坚不可摧。”她半开玩笑地说,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
落枝闻言,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得意洋洋地说道:“那可不是!咱们戚家的老太爷,可是精通鲁班技艺的大师。他亲手打造的这锁钥,内里机关精密无比,没有钥匙,任凭多锋利的刀剑,也休想将它砍开。”
她越说越气愤:“想当年,老夫人怀有身孕,实在无处容身,这才求到了咱们戚家。咱们老太爷心肠仁厚,不忍看她一家无处安置,这才好心收留。谁曾想,他们一家住进来,竟是再也不想离开了!”
“若不是这次咱们要回皇城,还不知道他们会像什么?死皮赖脸地住到什么时候!”落枝气呼呼地抱怨着。
她想起年初郡主及笄那年,老王妃将自家的万贯家财,悉数赠予了虞冷蕴。那一大箱子的地契,她们两人光是整理就忙活了好几天。若非这次要进京,特意翻找出在皇城的那些地契和铺子,她们还真不知道,戚家在皇城的宅子,竟然被这国公府的人给霸占了去!
问了老王妃身边伺候的嬷嬷,她们才得知,国公府的人是如何有机会住进戚府,并且还神不知鬼不觉地占为己有。
“无非是觉得咱们戚家远离皇城,又都是清高志远的读书人,不屑与他们为了一座宅子争吵不休。”落枝猜测着,语气中满是鄙夷。
“倒是有些奇怪。”落枝不解地皱起眉头,“这座宅子虽说华贵,可以国公府的地位,在皇城想买座像样的宅子,应该也不是难事。何苦要赖在这里?哪有正经人家,会住在这种门锁被撬得不成样子的宅子里?”
“更甚者,他们竟然还将咱们戚府的牌匾给换了,真当这里是他们自家的地方了?”
“他们就不怕咱们戚家的人,忽然回京吗?”
虞冷蕴的目光落在落枝所指的方向,若有所思地说道:“那儿,便是他们如此作为的原因。”
这是虞冷蕴第一次来到戚府。这里是她外祖母娘家的宅子。外祖母十五岁那年及笄,便远嫁扶桑郡。那时,戚家也随之举家迁往扶桑郡,并在那里安居下来。想必,他们在皇城的家产,定然都已妥善安置。将这宅子借给当年还未成为皇亲国戚的郑家暂住,也是外曾祖父对这座宅子的安排。
却不曾想,郑家见戚家与皇城逐渐断了联系,而这座宅子又深藏于巷弄之中,旁人难以知晓。待郑家飞黄腾达,攀上了皇亲国戚,便悄悄地将宅子的牌匾换成了郑家的,自然无人知晓这宅子原本属于戚家。
他们为何非要强占戚家的宅子,虞冷蕴心中隐隐有了些猜测。
“堂堂国公府,自然不缺住处。”她缓步走向那落满灰尘的藏书阁,“可他们,却缺一座藏书阁。”
她轻轻推开藏书阁的大门,入目皆是一排排整齐摆放的书籍。飞扬的灰尘呛得她微微咳嗽了一声。她拂去书页上的尘埃,随手拿起一册,看着上面熟悉的字迹,眼中不由得流露出几分温柔。
“戚家乃是世代书香望族,传承了数百年,族中的瑰宝,可以说数不胜数。若说最为珍贵的,自然便是占据了半个主院的这座藏书阁了。”虞冷蕴娓娓道来,“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是戚家子孙数代人心血的结晶。正是有这些书,戚家的文人雅士才能名扬天下。”
“当年戚家归隐弘农,带走了需要后代子孙传承的重要典籍。后来外曾祖父迁往扶桑郡,也带走了部分珍贵的藏书。但如此庞大的藏书阁,仅经历过两次搬迁,又怎能搬空所有?”
落枝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她看着阁中尚有许多书籍,不禁感叹道:“戚家的字画墨宝,皆是千金难求,何况是这样满满一屋子的书呢?郑家原先不过是商贾之家,无法读书科举入仕。他们只能通过捐钱来谋取一些官职,家族才逐渐有了起势。后来郑老爷子虽然得到了先皇的重用,但他的子孙们却没能保住官位。反倒是如今的国公爷,当年在夺位之战中,为皇上招兵买马,这才攀上了皇亲国戚。”
“可是,商贾出身的他们在朝堂之上,终究难以与世家大族相比。想要为官,终究需要有见识,自然也需要读书。书香世家,便是以书立足。眼瞧着有这么一大屋子的书,他们自然想要据为己有。”
“好让他们子孙后代,能够摆脱商贾的身份,成为真正的书香望族。”
“哎呀!”落枝恍然大悟,看向虞冷蕴,惊呼道:“他们为了能够读书,竟是想霸占着戚府,好有机会撬开这锁,将这些书都偷走?”
“宁愿背负着厚颜无耻的名声,甘当卑鄙的窃贼,也要为了读书的机会!”
“这国公府,也太‘上进’了吧!”
“哪有人当贼,是为了惦记着读书的?您瞧瞧那门上的锁,撬痕都得有上百道了吧!”
“哎呀,他们为了读书,可真是拼了!”
“上进?”“努力?”
虞冷蕴听着落枝的惊叹,目光落在手中这本蒙尘的书籍上。她想起之前戚家族老寄给她的家书,那是她询问戚家宅子之事时,族老们将当年的往事悉数告知。
当年,郑老爷子曾卑微地恳求戚家收留。外曾祖父深知郑老爷子曾是个嗜赌如命,败光家产之人。这样的人,外曾祖父又岂会轻易心软?不过是顾及到郑老夫人与外祖母的情谊,才答应收留他们。但前提是,郑老爷子必须发奋勤学,通过读书谋求功名,为自己的妻儿老小寻个安身之所。
更是外曾祖父亲自教导他读书。戚家本就是书香门第,家中藏书何止万卷。有戚家在旁相助,郑老爷子也确实勤勉刻苦,外曾祖父对此也颇感欣慰。正是看他有了改变,当年举家迁走之时,这座宅子空着也是空着,便愿意暂时借给郑家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