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寒窑初立

类别:古代言情 作者:字数:2146更新时间:25/09/14 02:01:21

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雪花,无情地拍打着那几扇残破的窗棂,发出呜咽般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此地的萧条与落寞。昔日或许是某个仓库管理员的办公之所,亦或是存放着重要物资的小库房,如今却空空荡荡,徒留几扇没了玻璃的窗户,任由寒风肆意穿梭。

温宏昌搓了搓冻得发红的双手,略带歉意地说道:“这里的环境……确实有些简陋。”

沈国强环顾四周,目光坚定,仿佛早已预料到此番景象。“没问题,温书记。稍后我们自己动手,把这里简单地隔出几个房间,作为临时的办公室。”

他指了指那些光秃秃的窗户,继续说道:“再找几块玻璃安上,挡挡风。这样一来,环境就能好很多。”

温宏昌饶有兴致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目光中带着一丝探寻。“你是沈教授的儿子吧?”

沈国强微微颔首,谦逊地回应道:“是的,温书记。”

温宏昌点了点头,又问道:“听说以后整个期刊的运营工作,都由你来负责?”

沈国强连忙摆手,解释道:“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负责一些后勤保障工作,跑跑腿,打打杂。”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期刊的核心工作,还是各位专家教授在做。我们这些后勤人员,就是负责送送稿件、排排版面,尽力为大家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

看着沈国强如此谦逊真诚的态度,温宏昌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你们这一群年轻人,才是真正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啊!”他感慨道:“明明负责期刊的运营工作,却还能如此谦虚,实属难得。”

沈祁见儿子受到了表扬,脸上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温书记,他们都还年轻,还有一股闯劲。”他笑着说道:“想当年,我们年轻的时候,谁没吃过一些苦头?现在能给他们提供这样的工作环境,已经比我们当年好太多了。如果连这点苦都吃不了,还谈什么为国奉献,实现理想抱负?”

温宏昌听后,欣慰地点了点头。“沈教授说得有道理。”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不过,我一向认为,真正一心为国做贡献的人,就应该得到国家更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

他掷地有声地说道:“如果这样一群可爱的人,都无法在生活和工作上得到应有的保障,那就是我们这些领导的失职!”

温宏昌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语气诚恳地说道:“所以,如果你们有什么需求,尽管提出来。只要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我们一定尽力满足。”

站在一旁的张靖,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沈国强,示意他可以提出要求了。

沈国强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温书记,我觉得这里现在就已经挺好的了。”

他深思熟虑后,继续说道:“而且从长远来看,这里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翻新。”

沈国强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只要按照我刚才说的,把窗户的玻璃安上,再简单地隔出几个办公室就足够了。毕竟,我们的期刊不可能一直待在这里。”

他分析道:“如果农协那边办得好,我们的期刊将来很有可能会合并过去。”

沈国强又补充道:“但如果农协那边办得不尽如人意,期刊的规模肯定会不断扩张,到时候这里的场地就会显得捉襟见肘。”

他意味深长地说道:“而且,只要农协的人在省里稍微闹腾一下,省里肯定会意识到期刊的重要性,到时候自然会给我们提供一些便利。”

沈国强总结道:“所以,我觉得现在投入太多资金,三五年后很可能就会白白浪费掉。与其如此,还不如省下这笔钱,把精力放在期刊的内容质量上。这三五年,就这样办公也挺好!”

温宏昌颇感意外地看着沈国强,眼神中充满了赞赏。“没想到你们这些年轻人,考虑问题竟然如此周全。”他笑着说道:“那就听你的,这些日子就辛苦你们了!”

温宏昌顿了顿,补充道:“不过,煤炭的供应方面,我会特意叮嘱相关部门,保证给你们足额供应,让大家能暖暖和和地过个好冬。”

仓库的挑空结构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室内的保温效果很差。如果没有充足的煤炭供应,在严寒的冬季里工作和生活,确实会非常难熬,甚至有可能被活活冻死。

哈市作为省会城市,地位重要,已经开始实行集体供暖。但是像这种仓库,自然不在供暖范围之内。

沈国强连忙表示感谢:“感谢温书记的关心,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绝不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

温宏昌欣慰地说道:“在来之前,我还在担心你们会因为条件艰苦而有所懈怠,特意准备了一些鼓励的话。现在看到你们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我对你们充满了信心!”

温宏昌鼓励了一番后,又补充道:“至于这里的基本改造,就不用你们操心了。我会安排人来做,给我五天时间,保证让大家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中工作。”

张靖抓住机会,问了一个他非常关心的问题:“温书记,我们这个期刊,算不算一个独立的单位?”他试探性地问道:“需不需要办理什么相关手续?”

张靖内心深处是希望这个期刊能够成为一个正式单位的。这样一来,以后想要取消期刊,就会面临诸多阻力。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成为正式单位也有坏处。例如,市里很可能会往期刊这边安排人员。毕竟,城市里还有很多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需要解决。虽然期刊目前并不需要太多人手,但能解决一个就业岗位,也算是一份功劳。

温宏昌沉思片刻,说道:“这个问题我最近也在考虑。”他缓缓分析道:“如果把你们注册成一个单位,是定位成文化单位,还是农业单位?而且,一旦定性,肯定会面临人员编制的问题,到时候市里肯定会往这边安排人手。这样一来,你们的资金可能会捉襟见肘。”

温宏昌补充道:“所以,我也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张靖思索片刻,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我们需要的资金数额保持不变,可以接受安排三个人手过来。”

他强调道:“但是,这三个人手的工作安排,必须由我们来决定,确保他们能够胜任期刊的相关工作。”

张靖补充道:“至于工资方面,暂时定为每月三十八元。”

温宏昌听后,有些担忧地说道:“你们本来就没有多少资金,如果再安排三个人进来,每个月就要多支出一百多元的工资。再加上给各位专家教授的稿酬,恐怕就没有多少钱可以周转了。而且,水电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

张靖笑着说道:“这个问题应该不大。如果到时候连水电费都交不起,大不了我厚着脸皮,请各位专家教授每人稍微赞助一点,凑凑就够了!也用不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