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期刊风云

类别:古代言情 作者:字数:1860更新时间:25/09/14 02:01:21

“把期刊这事交给农协来办,恐怕最终也搞不出什么名堂。”温宏昌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

“你说的这些,我心里也都清楚。”温宏昌缓缓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农协的作风,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一点我也承认。”

“不过,这件事市里会向省里汇报,请求省里加强监管。”温宏昌继续说道,“只要纪律严明,我相信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缓解。再说了,难道你们办期刊就能保证绝对的清明廉洁吗?”

张靖坦诚地说道:“温书记,我不敢保证我们这些人个个都无私奉献,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并非圣人。”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但我们这群人的出发点,和农协的人截然不同。”

“之前我们就曾邀请他们加入,一同创办期刊,但他们一口回绝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张靖反问道,“因为他们觉得办期刊既不能带来名利,反而会增加负担。”

张靖提高了声调,继续说道:“办期刊的好处,大家心知肚明,所有人都清楚。可他们明知有利可图,却因为没有名利,或者觉得可能会增加负担,就断然拒绝了。温书记,你真的放心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这样一群人来办吗?”

这番话如同利剑般,直戳温宏昌的痛处。事实上,市里早就开过会讨论此事,但温宏昌迟迟没有给张靖回话,正是因为他内心还在犹豫。

张靖见状,立即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规章制度,递给温宏昌,“温书记,这是我们经过反复讨论,共同起草的规章制度。从论文审核到参与人员的纪律要求,我们都考虑到了。”

他继续说道:“这些都是我们所有人集思广益,共同制定的。起初我们有六七十人,但这段时间,农协的人不停地来挖人。最终留下来的,都是真正想做点实事的人,他们对自身行为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他们甚至愿意在期刊中不拿任何报酬,只希望能把期刊办好。农协的人能做到这种程度吗?”

温宏昌接过规章制度,仔细地翻阅着。当他看到其中一条“一旦有人利用职权之便,恶意通过不符合标准的论文,立即开除”时,眼中闪过一丝欣赏之色。正是这一条,让他看到了张靖他们的决心和魄力。

温宏昌放下手中的文件,抬起头,目光深邃地望着张靖,缓缓问道:“张靖,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和省里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让张靖顿时愣住了,他一脸疑惑地反问道:“我和省里?没什么关系啊!”

温宏昌解释道:“前些日子,省里指示我们要建立一个实验村,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村发展,探索一条更适合农村的长远发展道路。这件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我一直感到奇怪,为什么偏偏指定你来担任这个村长?”

听到这里,张靖立刻反应过来,温宏昌肯定是怀疑自己的动机不纯。他连忙解释道:“温书记,这其中肯定存在误会。指定我担任村长的人不是市里的领导,而是哈市农大的校长。”

这个回答让温宏昌有些意外,“哈市农大的校长?”他重复了一遍,似乎在确认自己没有听错。

张靖继续解释道:“陈校长一直非常关注农村发展问题。我曾向他阐述了一些关于农村发展的理论,他觉得我说的有一定道理,而且这件事恰好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于是就促成了这次实验村的建立。”

张靖坦诚地说道:“他让我担任村长,就是想看看我那些理论是否可行,如果可行的话,或许能为我们国家的农村发展带来一些有益的借鉴。说句不好听的,以我的能力,想要找一份好工作并不难。农研院很愿意聘请我,我的英语水平也还可以,市报的主编也愿意邀请我加入,甚至可以帮我解决农村户口问题。”

张靖语气坚定地说道:“这些我都没有答应,只是想去实验村尝试一下。温书记,我不敢说自己有多么伟大,但至少在这件事上,我确实放弃了一些更好的选择。”

温宏昌听完张靖的解释,顿时有些懵了,他万万没想到事情的真相竟然是这样。他的心里甚至涌起一丝惭愧,原本以为张靖是个心怀私利的人,现在听张靖这么一说,他才发现,张靖似乎比自己想象的更加纯粹。

事实上,张靖也并非他自己所说的那么无私。他之所以没有去农研院,也没有去报社,并非完全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他确实想搞研究,而实验村正好能为他提供这样一个场所。同时,他也能借此机会试验自己的想法,看看能否为三十年后的农村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的发展道路。

温宏昌略带尴尬地笑了笑,说道:“这件事确实是我误会你了,我没想到事情的真相竟然是这样。”

他顿了顿,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不过,我还是觉得,让农协的人来办期刊更加合适。”

张靖见状,继续劝说道:“温书记,省里那边您能不能说通,我们不敢保证。农协的作风根深蒂固,您也难以改变。但如果我们成立一个期刊,您肯定可以对我们进行有效的监管。”

张靖提出了一个建议:“我有一个提议,不管农协是否要办期刊,我们都做一个,就当是一个备选方案。如果农协办得好,我们这个期刊后期可以与他们合并,我们这些人不要任何好处。如果他们办不好,至少还有我们在,这个期刊的提议,不会因为他们就彻底没了。”

温宏昌有些为难地说道:“你想得太简单了,办期刊需要很多钱,市里没有那么多钱给你们。”

张靖立刻反驳道:“我们不需要多少钱!我们现在一共有三十四个人,不算我,是三十三个。每个人一个月补贴二十块钱,一个月总共是六百六十块钱。市里只要每个月给我们六百六十块钱就行,一年之后看成果!怎么样?”

一个月六百六十块钱,这个数目确实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