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粮食事大

类别:古代言情 作者:字数:2006更新时间:25/09/14 02:01:21

“单单提升小麦的产量,还不足以彻底解决眼下的粮食困境。”张靖语气沉稳,目光如炬,仿佛已经看到了田野上金灿灿的希望,又仿佛看到了潜藏的危机。

“小麦、水稻、玉米,还有那不起眼的土豆,每一样都得想办法提高产量,就连蔬菜和水果也不能落下。”他顿了顿,声音更加坚定,“必须让整个农业都蓬勃发展起来,才能真正解决所有难题。”

水稻与小麦,自不必说,那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主粮,必须优先解决。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不仅能充当口粮,更是重要的饲料来源。没有充足的饲料,即便国家想要大力推广养殖业,让老百姓都能吃上便宜的肉,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

想要让全国人民吃得饱,吃得好,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即使张靖拥有前世的记忆,也无法独自承担起这份重任。

就拿种子来说,每个大类至少要研发出三五款适合不同地域的品种,而且每款都要有详实的数据作为支撑。有时,三五款还远远不够。

以玉米为例,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巨大,西北地区更是干旱少雨。如果将南方的玉米种子直接移植到西北或北方种植,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从整体来看,许多农作物都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状况进行调整。这样算下来,至少需要开发数百个新品种。

更何况,许多品种的培育方法,张靖也只是略知一二,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记忆中的一些线索进行推测。

比如哈密瓜、西瓜等,就不是他所擅长的领域。对于如何培育新品种,他只知道一个大概的方向,具体的操作还需要专业人士进行研究。

还有棉花,这同样是重要的农作物,关系到老百姓能否穿上保暖舒适的衣物。以及甘蔗,这是制作白糖的重要原料,张靖对此也并不熟悉。

这些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农业人前赴后继地去努力探索。

沈祁深深地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道:“是啊!即便我们在小麦和大豆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仍然需要不断攻克更多的难题,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啊!”

相比之下,刘善书则显得更加乐观,他笑着说道:“不管怎么说,现在总算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要是能一直保持这个进度,或许在我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老百姓天天都能吃上白面馒头和大米饭,那该多好啊!”

他眼中充满了憧憬,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丰衣足食的美好未来。“要是粮食产量足够多,养殖业也能迅速发展起来,到时候餐桌上的肉也会更加丰富了。”

张靖听了,笑着安慰道:“刘伯伯,这一点您完全可以放心。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速度还是相当可观的。”

他话锋一转,又补充道:“而且,我国的种子也并不差,只是目前的种植技术稍微落后了一些而已。”

其实,与其说是种植技术落后,倒不如说是现在的人们缺少了精耕细作的耐心。自从实行分田到户政策以来,粮食产量就开始突飞猛进。

一九七八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三十亿斤,而在彻底实行分田到户政策后,一九八三年的产量就飙升至七十亿斤。这才是如今的种子在精心种植下所能达到的真实产量。

当然,产量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增长,也与后来个人种植时,许多原本未被充分利用的荒地被开垦出来有一定的关系。

刘善书意味深长地看了张靖一眼,提醒道:“小军啊,这些话跟我们自己人说说就行了,千万别到外面乱说。”

他压低声音,继续说道:“现在虽然没有以前管得那么严,可外面的人心思各异,谁也不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张靖却显得并不在意,他耸了耸肩,笑着说道:“没事儿!以后这些事情肯定会越来越开放的。再说了,我又不是傻子,怎么会什么都往外说呢?”

沈祁也语重心长地劝道:“你刘伯伯也是关心你,怕你惹麻烦,所以才跟你说这些的。”

正当三人闲聊之际,一阵开门声传来,沈国强回来了。

张靖回头看着风尘仆仆的沈国强,关切地问道:“大哥,今天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沈国强略带疲惫地说道:“最近有很多专家需要去联系,很多事情都需要跟他们沟通清楚。”

他现在已经开始负责联络合作的专家,并且大家也都默认以后由他来负责期刊的相关事宜。

要说农协里有人闹幺蛾子,可能最着急的不是别人,而是沈国强。毕竟,这关系到期刊能否顺利创办。

张靖关切地说道:“你也别太累了,一定要按时吃饭才行。”

沈国强笑着回应道:“我每天出去都会带几个馒头,然后在外面随便买一碗肉汤,不会耽误吃饭的。”

这时,厨房里传来了沈雯雯的声音:“饭菜马上就好了,快把桌子收拾一下吧!”

张靖和沈国强连忙起身,一起去整理饭桌。

次日,为了争取更多支持,张靖独自一人前往市委。

为了确保张靖能够顺利见到温宏昌,胡成贤还特意动用关系帮他提前预约了一下。

在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对方翻阅了一下手中的表格,礼貌地说道:“温书记现在正在开会,可能要麻烦您稍等二十分钟。”

张靖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没问题!等温书记有空了,麻烦您通知我一声。”

工作人员微笑着说道:“请先到会客室休息吧!我给您倒杯茶。”

随后,他将张靖领到会客室,并递上一杯热茶:“等温书记忙完,我会立刻通知您的。”

张靖接过茶杯,礼貌地道谢:“好的,谢谢您!”

大约等了十几分钟,一位五十多岁,精神矍铄的男子推门而入,他面带微笑,主动伸出手来:“你就是张靖同志吧?我是温宏昌。”

张靖连忙起身,紧紧地握住温宏昌的手,热情地问候道:“温书记,您好!”

温宏昌看了看手表,说道:“我们还是去办公室谈吧!我一会儿还要出去一趟,时间比较紧,你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

张靖紧随其后,与温宏昌一同走向他的办公室,同时开门见山地说道:“温书记,我这次来的目的,想必您已经有所了解了吧?”

温宏昌点了点头,示意他稍安勿躁,缓缓说道:“你们是想创办一份学术期刊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