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说媒不易
类别:
古代言情
作者:
字数:1799更新时间:25/09/14 02:01:21
赵海清那个人,眼光颇高,对于未来伴侣的要求也细致入微。在这样的前提下,想为他寻觅一位合适的伴侣,着实难上加难。
张靖笑着说道:“刘伯伯,关于赵海清工作上的事情,只要我能帮得上忙的,肯定不会推辞。”
“但要说到解决他的个人问题,说实话,我心里也没底。”
“我只能尽力帮他留意,但感情这事儿,还得看他自己的意愿,旁人强求不得。”
刘善书深以为然地点点头:“你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明白。”
张靖话锋一转,笑着问道:“爸、刘伯伯,你们桃李满天下,有没有比较合适的人选,能给我介绍一下?我这边也想招些人手搞研究,单靠我一个人,恐怕力不从心。”
沈祁听了,略带无奈地说道:“哈市农大毕业的学生,一般都是包分配的,而且分配的工作岗位大多都不错,除非遇到特殊情况。”
“你现在还没个正式单位,就算将来有了试验田,估计也很难吸引到别人加入。即便我们这些当老师的看好你,也不能擅自替学生做决定啊。”
刘善书也跟着说道:“刚毕业的学生要是去了你那,就等于放弃了分配工作的机会。那些已经参加工作的,就更不可能过来了。”
这番话倒是实情,张靖也只是随口一问,随即感叹道:“看来,人才真是难求啊!”
他转而问道:“对了,我上次给你们的研究方向,课题申请提交了吗?”
张靖之前给沈祁和刘善书提供了一些课题方向,只要按照那些方向进行研究,相信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但要开展这些研究,首先得向上面申请研究经费。
提起课题,沈祁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课题申请几天前就批下来了。目前我和老刘正在进行的研究,进展都非常顺利,甚至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快不少。”
刘善书也笑着补充道:“只要你提供的指导方向没有偏差,今年就能出一些初步成果,明年秋天就能完成整个课题。不过,到时候可能需要去南方,抢在第一时间进行种植试验。”
一个完整的课题,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张靖给他们提供的课题方向,主要集中在种子和杂交育种方面,而且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需将两种原生种进行诱变处理,然后结合即可。
种子技术并非单一技术的应用,而是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无论是哪种技术,最终的成果都需要经过实际种植的检验。
张靖提供的方向,核心在于杂交育种,即将两种不同的原生品种进行杂交,取其中一个品种的花粉,为另一个品种授粉,从而培育出新的品种。
这种新培育出的品种,可以留种,供农民种植。但这种种子也有其局限性,如果农民自行留种,种植的代数越多,产量就会逐渐降低,甚至出现其他问题。
因此,农民仍然需要从种子公司购买种子。而种子公司,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将所需的原生种子保存下来。
在任何国家,都有关于原生种保护的相关法律,严禁本土种子外传。
张靖听后,自信地说道:“这个问题不大,只要我们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能应对。”
他对自己的方案充满了信心。
刘善书压抑不住心中的激动,带着一丝期盼问道:“小军,你给我们的方案,真的能让产量增长百分之十以上吗?”
张靖这还是保守估计。他提供的可是后来广泛使用的主流种子培育方案。在后世,小麦的亩产基本能稳定在千斤左右。而在1970年左右,小麦的亩产只有两三百斤,现在大约四百斤不到,能达到五百斤就已经算是高产了。
张靖解释道:“刘伯伯研究的小麦,如果还是采用现在的种植方法,我估计亩产能在六百斤左右。如果化肥和农药的用量控制得当,应该可以达到八百斤左右。”
刘善书和沈祁听后,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有这么高的产量?这不太可能吧!现在就连美帝的产量,也没有这么高啊!”
在当时的国内,几乎所有领域都喜欢与美国进行比较。
张靖笑着说道:“他们国家的农业看似发达,但实际上,他们的平均产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至少在我看来,他们的产量是不达标的。”
事实上,不仅是现在,即便到了后世,很多国人对于美国的农业仍然存在一定的误解。他们误以为美国的农业如此发达,产量肯定也非常高。
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采取的是大规模种植模式,一个人就能管理上千亩甚至几千亩土地。即便他们的机械化程度较高,也不可能做到精耕细作。
而在国内,无论是种植大豆、玉米、小麦还是水稻,规模通常都比较小。即使是大型农场,平均每个人照看的土地面积也远比美国少。
我们更倾向于精细化种植,而美国的种植方式则更加粗放。
当我们的小麦亩产稳定在八百斤左右,甚至高达一千斤以上时,美国的产量仍然维持在五百斤左右。
他们出口量大,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的土地面积广阔。
如果是以前,刘善书和沈祁肯定会认为张靖是在夸夸其谈。但现在,张靖所展现出来的实力让他们也有些迷惑,既相信了几分,又不敢完全相信。
刘善书感慨地说道:“如果真的能达到你说的这个产量,那可真是天大的好事。我国的粮食问题,就能得到很大的缓解了。”
在当时的国内,吃饭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大家勉强能够吃饱,但还远远达不到吃好的程度。
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所有农业研究人员们拼命想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