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十年约
类别:
古代言情
作者:
字数:1919更新时间:25/09/14 02:01:21
听到张靖掷地有声的话语,一位研究员面露疑惑:“张专家,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潜在影响,我们一直在进行着严密的监测与评估,目前来看,影响并不显著。”
张靖缓缓地摇了摇头,神情严肃:“诸位,化肥对土地的侵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当前的研究重心,固然在于如何提升化肥对农作物及土壤的增益效果,即所谓的‘增肥’。然而,鲜少有人将目光投向化肥对土壤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害。”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眼下我们使用的化肥剂量尚小,时间也相对较短,其负面效应尚未充分显现。然而,假以时日,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之后,化肥对土壤的长期损害必将逐渐浮出水面,届时再想弥补,恐怕为时已晚。我们必须为长远计,未雨绸缪啊!”
众人闻言,顿时陷入了沉思。诚然,在短期内,化肥对土壤的影响微乎其微。在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下,这些负面影响甚至可以被部分抵消。然而,一旦时间跨度拉长,其累积效应将难以估量。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内鲜有人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事实上,张靖比任何人都清楚,化肥对土地的长期影响有多么可怕。在某些地区,粮食甚至出现了重金属超标的现象,这无疑敲响了警钟。
一位研究员忍不住感慨道:“还是张专家考虑得周全,我们都只顾着如何改良化肥,却忽略了它对土地的潜在危害。”
另一人也附和道:“是啊!张专家此言一出,真是如醍醐灌顶。尽管短期内化肥对土壤的损害看似有限,但日积月累,其影响不可小觑。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
张靖摆了摆手,语重心长地说:“诸位,此事并非你们当前需要考虑的重点。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当务之急是迎头赶上。”
他环顾四周,目光坚定:“现在还不是计较代价的时候。只要能推动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我所从事的研究,旨在未雨绸缪,为未来的发展保驾护航。当然,如果我的研究能尽快取得突破,那自然是最好不过。”
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发展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为了尽快赶超,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一些东西,比如允许化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土地,似乎也是无奈之举。然而,张靖却不愿就此妥协,他要找到一种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到了后世,这个问题也未能得到彻底解决,而这,正是他研究的重点。
听到张靖这番话,众人又觉得他言之有理。一位研究员问道:“张专家,您真是高瞻远瞩。您认为我们大概需要多久才能赶上那些发达国家?”
张靖在心中默默估算了一番,然后说道:“农业方面,这要看具体如何比较。”
他解释道:“如果单从自给自足,并能大量出口的角度来看,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赶上那些地广人稀的国家。但我们的目标并非大量出口粮食,而是要实现自给自足,确保全国人民都能以极低的成本吃饱吃好。”
他继续说道:“只有这样,人民才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购买其他商品,比如电视、电话、汽车等。同时,在战争时期,我们也不必依赖任何国家进口粮食。”
对于国内而言,大量出口粮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龙国仅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球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因此,龙国的农业目标并非大量出口,而是实现自给自足,同时在亩产量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一位研究员问道:“张专家,我们国家目前已经基本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了吧?”
张靖摇了摇头,否定道:“目前的程度还远远不够。现在顶多只能保证不饿死人,农村大部分家庭仍然要靠红薯饭、玉米饭充饥。”
他解释道:“我所说的自给自足,是指大家都能敞开肚皮吃大米饭、吃白面馒头,想吃多少就有多少。鸡鸭鹅,还有猪肉,想吃随时都能吃到。食用油也想吃多少就能吃多少。”
众人听得热血沸腾,心驰神往。一位研究员担忧地问道:“可我们国家有将近十亿人口,而且未来还会持续增长,很可能突破十二亿。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国内这点耕地,真能达到您说的那个水平吗?”
张靖语气坚定地说道:“绝对能达到!未来的生活,将不再是今天有什么吃什么,而是今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他描绘着未来的美好蓝图:“猪肉吃腻了,就换成鸡鸭鹅。甚至让大家不想吃肉!至于白米饭和馒头,每顿都担心煮多了吃不完,吃不完还可以喂鸡喂鸭。”
用白米饭喂鸡鸭,这在现在的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对于农业人来说,这却是他们最渴望看到的场景。一位研究员迫不及待地问道:“张专家,那我们大概需要多久才能达到您说的这个程度?”
张靖在心中仔细盘算了一番,然后缓缓说道:“十年!”
十年以后,也就是1988年。即使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轨迹,那时候也很少有人会再吃红薯饭了,白米饭也能基本得到保障。但吃肉仍然会有些困难。
“十年就能做到?”众人有些难以置信,纷纷瞪大了眼睛。
他们比谁都清楚,现在的情况究竟如何。如今国内的亩产量只有七百斤左右,要想达到张靖所描述的那个水平,亩产量至少要达到一千斤才行。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还有很多。
“张专家,这恐怕不太可能吧!”一位研究员忍不住说道。
“是啊!目前我国的水稻亩产量只有七百斤左右。”另一人也附和道。
张靖反问道:“你们应该知道我正在研究的那个复合肥配方吧?”
他充满信心地说道:“只要我们在种子、农药等方面也能取得同样巨大的突破,就能达到那个水平。粮食产量提高了,就会进而推动养殖业的发展。”
现在张靖最不担心的就是研发,因为无论是新品种的种子,还是更高效的农药,他都了然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