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慧眼识才
类别:
古代言情
作者:
字数:1991更新时间:25/09/14 02:01:21
刘彦青在心中更加笃定,张靖这小伙子,绝非等闲之辈,定然身怀某种不为人知的背景。否则,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民,怎能对省里的决策了如指掌?
“哦!这么说来,的确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刘彦青略作思忖,语气中带着一丝试探,“你打算何时返回龙井村?”
张靖答道:“明日便动身。”
刘彦青闻言,连忙说道:“不妨晚一天回去,我去厂里商议一下,为你争取一个临时工的职位。”
她继续说道:“以后你也不必每日都来上班,得空过来看看便好。至于薪资待遇方面,我会尽力向厂里争取,给你按正式研究员的标准发放。”
“当然,由于你并非正式职工,房屋分配便不在考虑之列,还望你能够理解。除此之外,其他方面应该不成问题。正式研究员的月薪,大约在六十到七十元之间。”
在当下这个年代,月薪能达到六七十元,绝对算得上是高收入人群了。要知道,张靖的岳父沈祁,身为大学教授,辛辛苦苦一个月,也才勉强拿到六十多元的工资,还不算上那些福利和补贴。
说实话,张靖确实有些心动了。倒不是因为那每月六七十元的薪水,而是因为一旦进入县化肥厂,他便能够使用那里的实验室了。
前世那些已经被研究出来的成果,他想要复制出来,简直易如反掌。然而,农业发展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前世成果的照搬,更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勇攀高峰。
张靖也希望,在能够保证沈雯雯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还能抽出一些时间,进行自己热爱的农业研究。
如果能够利用县化肥厂的实验室,再加上自己手头掌控的那个试验村,那么自己平日里所做的研究,以及研究出的新型农药、化肥、种子,便都有了可靠的实验基地。
这种实验基地可不是一星半点就能满足需求的,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甚至数百亩。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找到这么大面积的试验田,简直是难如登天。
刘彦青见张靖迟迟没有表态,心中愈发焦急,连忙劝说道:“张兄弟,这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只要你答应过来,每月只需抽出五天时间,来厂里帮忙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即可,完全不会耽误你试验村的事情。”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再说了,万一试验村那边有什么变故,这也能算作一条退路嘛!”
刘彦青之前只是猜测,如今,张靖越是犹豫,她就越发坚信,张靖定然有着不凡的背景。
张靖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刘主任,实不相瞒,我主要的研究方向并非化肥,而是种子。如果厂里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种子研究室,我便答应过来。”
建立一个研究室,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这恐怕有些困难啊!”刘彦青也想一口答应下来,奈何她并没有这样的权限。
张靖倒也不着急,继续说道:“刘主任,关于工资待遇,我没有任何要求,我唯一的条件,就是需要一个种子研究室。”
他补充道:“当然,那些高精尖的研究设备,我也不会强求,毕竟这也不现实。但像小型温室、显微镜等基础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即便刘彦青不答应他的条件,只要多说一些好话,张靖也会去的。毕竟,化肥厂本身就有一个实验室,虽然是专门研究化肥的。
刘彦青试探性地问道:“张兄弟,我冒昧地问一句,你打算研究哪方面的种子?”
对于这个问题,张靖早已成竹在胸:“目前主要研究水稻。”
之所以选择水稻作为研究方向,是因为水稻是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
张靖并没有打算去搞袁老先生的杂交水稻,因为那项技术早在1973年就已经成功了。
后来人们常吃的大米,大部分都是杂交水稻,但并非袁老先生最初研发的那种,而是从那基础上延伸出来的。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水稻的亩产量大约在七百斤左右,偶尔有些地方能达到八百斤。
但后来,在农村地区,水稻的亩产量随便都能突破千斤大关。即使不进行特殊培养,只要稍微花点心思,有的地方甚至能达到一千四百斤左右。
当然,也有极少数特殊情况,亩产量可以超过一千七八百斤,甚至两千斤,但这毕竟是特殊情况,并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种子、肥料和农药。
这三者所起的作用,几乎是平分秋色。
有了之前研究出的化肥配方,只要能够实现量产,肥料的问题基本上就能解决百分之七八十。如果再能研发出新型种子,那就解决了两个大难题。
亩产量就算达不到一千二百斤。
达到一千斤,应该不成问题。
全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大约在两亿亩左右,如果每亩地能增产两百斤,那就是整整两百亿斤的粮食。
多出这么多粮食,绝对能够解决国内存在的诸多问题。
刘彦青又问道:“如果真的研究成功了,成果算谁的?归化肥厂所有吗?”
张靖并不介意带上化肥厂:“研究人员是我,单位是县化肥厂,其他的我无所谓。”
只要成果带上化肥厂的单位名称,那么化肥厂的领导们就能从中捞到不少功劳。
刘彦青仔细琢磨了一会儿,开口问道:“你有几成把握能够成功?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研究种子的周期通常都比较长。
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
这期间需要进行无数次的实验和种植。
水稻的种类繁多,比如有一号到十号等不同的品种。
研究人员首先要在实验室里,研究各种种子的特性和数据,然后从中挑选出两个品种进行相互授粉。
例如,将一号和二号原生种子进行杂交,培育出甲品种。
然后再用甲品种与三号原生品种进行杂交,这样种植出来的水稻,产量就有可能大幅度提高。
培育出甲品种需要一年的时间,最终取得成果还需要一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两年时间便能见效。但最后还需要一年的时间,用来验证新品种的实际效果。
等确定新品种的优势之后,还需要一年的时间,大量生产甲品种的种子,然后才能推广给农民使用。
也就是说,一切进展顺利,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成功至少需要两年,而最终推广应用,可能要等到第四年甚至第五年。
这个时间是非常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