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豆腐乾坤

类别:古代言情 作者:字数:2298更新时间:25/09/14 02:01:02

谭弘博对待谭家菜笔记的态度,那可是比对待祖宗牌位还要恭敬几分,让他把这宝贝疙瘩交给万青道?那简直比割他的肉还难受!所以,即使万青道软磨硬泡,他也是坚决不松手。

“好嘞!” 万青道心里清楚,能允许拍照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哪还敢奢求更多?毕竟这可是谭家的传家宝,万一在他手里出了什么岔子,那可就真成罪人了。

“咔咔咔……” 一阵快门声响过,万青道小心翼翼地将笔记完璧归赵,然后便跟着万明旭回到了有道菜馆。

“那个,道哥,照片能不能也给我瞅瞅?” 刚才在谭记包子铺,当着谭弘博的面,万明旭实在不好意思开口。但对于一个厨师来说,尤其是像他这种对美食有着极致追求的厨师,组庵菜谱的诱惑力简直是致命的。

“这还用说?当然可以!咱们一起研究,集思广益嘛!” 说实话,万青道心里也没底,单凭他自己,想要完全复制出菜谱上的菜品,恐怕难度不小。但如果能有人一起帮忙,那成功的几率可就大大增加了。

“芸仙,我这里有组庵菜的菜谱……” 万青道话还没说完,白芸仙就像一只离弦的箭,嗖的一下就冲了过来,那速度,简直比刘翔跨栏还要快!

说是组庵菜谱,其实也并非是全部菜色,仅仅是记录了其中的几道经典菜肴而已。万青道迅速将照片发给了白芸仙和万明旭,三人聚精会神地开始了研究。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虽然每个字都认识,勉强连起来也能大概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想要将这些菜品完美地复制出来,简直比登天还难!

要知道,一个厨师,可不是光有菜谱就能做出美味佳肴的。具体需要哪些食材?每种食材又要用多少分量?各种调料的比例又是如何?这些关键信息,菜谱上根本没有详细说明,就像《随园食单》里的食谱一样,只是笼统地描述了一个大概的方向。

三个人除了忙活各自的事情,一有空就凑在一起研究菜谱,可研究来研究去,始终摸不着头脑,感觉就像是雾里看花,越看越糊涂。

直到下午两点,午休时间,三人依旧在厨房里埋头苦思,却依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我去上个厕所。” 万青道灵光一闪,突然想起了自己还有一段关于谭文赋的记忆没有查看。或许,这段记忆里就隐藏着复原组庵菜的关键秘密!

万青道小心翼翼地确认周围无人后,悄悄溜进了厕所,然后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有关谭文赋的记忆。

光影流转,一幕幕画面在眼前飞速闪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迷雾。随着迷雾逐渐消散,眼前的景象竟然变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宴会!

紧接着,万青道的脑海中便响起了系统的解说声。原来,这不仅仅是谭文赋的记忆,还得追溯到他的祖辈,这是谭文赋祖上的记忆!

“这……这竟然是谭家大院!” 经过系统的解说,万青道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说起组庵菜,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谭延闿,字组庵,正是他一手开创了组庵湘菜的辉煌。

谭延闿生性好客,尤其喜欢在家中宴请宾朋。为了方便款待客人,他特意定制了一张巨大的八仙桌,能轻松围坐十几个人。

在荷花池畔,橘柚飘香的谭家大院里,专门设有一个宴客厅。客厅里摆放着一张超级大的八仙桌,可以轻松容纳十四五人同时就餐。为了方便宾客们夹菜,谭家还特意准备了一尺多长的特制筷子,就连杯盘碗盏也比普通的要大上一号。

组庵系列菜品的诞生,主要得益于谭延闿手下的两位大厨。一位是江苏籍的主厨谭奚庭,擅长烹调精致细腻的淮扬菜。另一位则是湖南籍的主厨曹敬臣,精通香辣浓郁的湘菜。谭延闿对这两个菜系的喜爱,也为日后湘菜和淮扬菜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谭延闿对自己的厨师尊称为“谭厨”,称他们烹制的菜肴为“组庵湘菜”。真正有资格被称为“谭厨”的,是那些曾经为谭延闿亲自烹制过菜肴,并得到过他指点真传的曹荩臣兄弟。而那些根本没沾过边的,却也自诩为“谭厨”的人,纯粹就是鱼目混珠,徒有虚名罢了。

而谭弘博的祖上,其实是谭延闿的旁系亲戚。当年,他有幸参加过一次谭家的宴会,而谭弘博的祖上恰好又是一个对美食有着狂热追求的人。自从那次品尝过谭家菜之后,便对那独特的滋味念念不忘,魂牵梦萦。

在那次宴会上,谭延闿的家厨曹荩臣上的第一道菜,便是看似平淡无奇的谭家豆腐汤。然而,这碗看似普通的汤品,却让食客们在入口的瞬间,便感受到一股难以言喻的鲜香在口中蔓延开来,胃口也随之大开,一个个都赞不绝口,拍手叫绝。紧接着,第二道菜便是那道声名远扬的红烧鱼翅。这道菜选用上等的云南宣威火腿与老土鸡,经过数十小时的精心炖煮,才能成就那令人垂涎的美味。上菜时,只能选用完整且长须的排翅,看不到任何杂菜,汤汁浓郁醇厚,味道鲜美异常。

谭弘博的祖上在品尝过后,更是对这道菜念念不忘,如痴如醉。于是,他就仗着自己跟谭延闿沾亲带故的关系,厚着脸皮去求来了菜谱。只可惜,即使有了菜谱,他也无缘享用这道美味佳肴,因为他根本就做不出来!这并不是厨艺的问题,而是食材的原因。在那个年代,想要凑齐做这道菜所需的食材,简直比登天还难,根本就买不起!

要知道,当时普通的筵席只需要三五个大洋,即使是比较高级的官宴,一桌也不过二三十个大洋。但谭延闿的鱼翅宴却从来都不会马虎,一桌乳猪鱼翅席就要花费高达一百五十个大洋!

后来,这本菜谱就成了谭弘博祖上的传家之宝。祖上还留下遗训,告诫后辈子孙必须要成功地复制出菜谱上的这些菜品,重现谭家菜的辉煌!

只可惜,或许是命运弄人,谭家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家境都不是很富裕。自己填饱肚子都成问题,更别说是去研究什么谭家菜谱了。

隔了几代之后,祖上的遗训也渐渐被淡忘了,这本菜谱也仅仅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传家宝,并没有人在意其中的内容。

传到谭文赋这一代,他倒是跟厨师这个行业沾上了边,而且也稍微有了一点小钱。虽然说不上什么大富大贵,但偶尔买一顿组庵菜的食材还是可以负担得起的。

但是,谭文赋虽然是个厨师,却只是个做面点的白案师傅,跟湘菜根本不搭边,跟谭家菜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于是,这本菜谱再次被搁置了,无人问津。

谭文赋甚至都很少提起这本菜谱的事情,直到最近谭弘博回老家,偶然间将这本尘封已久的笔记翻了出来,他才知道原来家里还有这么一件宝贝。

谭弘博倒是很想复原菜谱上的菜品,重现祖上的荣光。但是,他也只是个做面点的白案师傅,而且还是个半路出家的。能把包子勉强做好就已经不错了,更别说是去挑战高难度的谭家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