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骑行风波

类别:年代种田 作者:字数:1745更新时间:25/08/04 00:48:13

“如今,我只是骑着自行车,未来还会有更快的摩托车,更舒适的汽车!”朱英锐心中盘算着,一股强烈的干劲涌上心头,“但是,前提是得有足够的钱!没有经济基础,一切都是空谈!”

一想到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朱英锐浑身充满了力量。

正如他所想,自行车算得了什么?未来的摩托车,汽车,那速度,那感觉,简直无法想象!

因此,他现在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将眼前的第一个大项目,彻底落实到位。

挖煤,成为让人羡慕的煤老板!

这个念头一在他脑海中扎根,朱英锐就感到无比的兴奋,脚下的自行车也蹬得飞快,犹如一阵风般掠过田野。

村里人看到朱英锐骑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无不投来羡慕的目光。

“我的天,骑自行车的感觉也太棒了吧!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呢?”一个村民望着朱英锐的背影,喃喃自语。

“这人是谁啊?居然这么阔气,能买得起自行车,而且看样子还是崭新的!”另一个村民语气中带着惊叹。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永久’牌的,那可是顶级的自行车啊!”一个略懂行情的村民说道。

“这是谁家的孩子?真是出息了!”

“咦!这不是朱建国的大儿子朱英锐吗?他不是一直在家种田吗?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钱了?他从哪儿搞到的钱?”一个认识朱英锐的村民疑惑不解地说道。

“没错,他一直在家里务农,种田能赚几个钱?能买得起自行车吗?”

……

村民们对朱英锐能拥有一辆自行车感到羡慕不已,很快,一些人认出了他的身份,知道他是朱建国的儿子。

这样一来,大家就更加疑惑了!

因为村里人都知道,朱英锐一直在家种田,根本没有机会外出打工,能赚到的钱更是少之又少。

谁不知道,种田又辛苦又不赚钱?

在他们看来,靠种田为生的人,是很难买得起自行车的,即便要买,对整个家庭来说,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这个朱英锐,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和他们不一样了?

这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他们想回去找朱建国问个清楚。

暮色四合,朱英锐很快回到了王昌云的包子铺。

此时,包子铺已经过了营业时间,但店门依然敞开着,显然是在等待朱英锐归来。

朱英锐的妻子梁亚楠,站在店门口,不停地向远处张望,仿佛一尊望夫石。

当她看到自己的丈夫骑着自行车的身影出现时,激动地大喊道:“当家的,你可算回来了,我们都快急死了!”

“咦,不对,你是骑自行车回来的?”

“天哪,你怎么会有自行车了?”

“这新车是谁借给你的?该不会是买的吧?”

看到朱英锐骑着自行车回来,梁亚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他们目前的经济状况,怎么可能买得起自行车呢?

他们现在连床新被子都还没舍得买呢!

叮叮叮叮!!

朱英锐按响了车铃,示意自己回来了。

他停稳自行车,走到妻子身边,笑着说道:“买个车子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这都是基本操作!”

这一幕,让一旁的王昌云羡慕不已:“好家伙,如果我没看错的话,你这车是‘永久’牌的吧?”

“这可是领导才能骑的车啊!”

王昌云只在领导那里见过这种自行车,现在朱英锐居然也骑上了,真是让人羡慕。

“那我们之前欠下的三块钱,总不会拖欠了吧?”王昌云开玩笑的问道。

既然连自行车都买得起,肯定也不会差这三块钱。

朱英锐笑着掏出三块钱,递给王昌云:“那是肯定不会拖欠的,我们说话算数,只不过这一次出来得匆忙,确实把钱给忘了,真是不好意思!”

拿到钱后,王昌云满意地点了点头:“其实我也知道你们夫妻的为人,你们肯定不会赖账的!”

“话说回来,你这自行车,到底是买的还是租的?”

在第一时间,他们并不相信朱英锐有能力买自行车。

因为在这个年代,想要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更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

比起自行车这种奢侈品,填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个年代资金流动性差,大家赚大钱的可能性也比较低。

能买得起自行车,在村子里绝对是一件大事!

面对他们的疑惑,朱英锐坦然地说道:“这自行车当然是我自己买的,我干嘛要租呢?谁又会租呢?”

“我这次去县城,就是专门去做买卖的,买卖成了,自然就有钱了!”

梁亚楠听到这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只是去了一趟县城,就变得这么有钱了吗?连自行车都能买?

要知道,他们刚出来的时候,连吃个包子的钱都给不起!

这变化也太大了吧?

梁亚楠依旧用难以置信的语气问道:“当家的,你没在开玩笑吧?这种时候可不能说假话啊!”

朱英锐拍了拍梁亚楠的肩膀:“傻瓜,我干嘛要骗你呢?我是那种会骗人的人吗?我是什么性格你还不知道?”

“想不想骑自行车?想不想尝试一下?”

“想的话就过来,我来手把手教你!”

朱英锐说着,就要去教梁亚楠骑自行车,这种态度已经明确表明,这辆车就是他自己的,否则他怎么敢做这样的决定?

听到朱英锐这么说,梁亚楠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捂住嘴巴哭了出来:“当家的!你可真了不起!你真的是给我们长脸了!”

“太好了,实在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