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被迫暴富
类别:
年代种田
作者:
字数:1814更新时间:25/08/04 00:47:51
林知馨略感局促,与这群村民相处,总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涌上心头。
“使不得,使不得!” 她连忙拦住村民们宰鸡的动作,语气急切,“这年头,粮食比金子还珍贵,鸡留着你们自己吃,我们带的粮食足够。”
一位婶子乐得合不拢嘴,招呼着自家男人去宰鹅,然后转头对林桑澄热情地说:“哎哟,这次你们来买粮,还多给了这么多银子,真是解了咱们的燃眉之急啊!我正愁闺女的嫁妆添置些啥呢!”
那位婶子犹嫌不够,又补充道:“可不能让你们就这么走了,我得替我闺女感谢你们,让她风风光光地出嫁,多亏了你们啊!”
另一位村民也跟着附和:“咱也没啥好东西招待你们,你们可千万别推辞。”
林知馨是真的不敢吃啊!逃荒路上,她见多了为了一口糙米而卖儿卖女的惨剧。即便他们一家拥有农场空间,看着眼前一张张淳朴憨厚的脸庞,她也不忍心占人家的便宜。
奈何村民们实在太热情了!
几番推辞后,林知馨才知道,原来这个村子的人是真的不缺粮食。
王婶子听林知馨讲述了外面的情况,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啥?外面竟然这么缺粮?还卖儿卖女?”
林知馨一愣:“你们不缺啊?”
王婶子的大儿子王金是走南闯北的货郎,见多识广,便解释道:“咱村是不缺,不过我倒是听说,往北一点的云林县,官道好走,镇上、村里的人,都得往上头交粮食,隔三差五就得交几斗米,这米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那儿的人日子不好过啊。”
“往常我还老嫌村里太偏僻,不好赚银子,这会儿才知道,偏僻也有偏僻的好处!山路难走,那些官兵不好进来收粮。咱们村虽然被划在了江南,可离着岭南的云崇县近啊!云林县的县令可不听靖王的,谁敢来收粮?”
林桑澄对云林县也有印象,只看地图便觉得那地方偏远至极,周围群山环绕,而且离靖王的大本营扬州很远。
王婶子继续说道:“咱们这儿离着云松县近,正好,那边也安全,回头你们要买东西去那边,可千万别说你们是北边来的,那些黑心肝的,肯定得多收你们的钱!”
王婶子不放心,还想让儿子跟着他们一起去。
这伙人实在是太热情了!
林知馨再三推辞后,一家三口才得以牵着马,朝着云松县的方向赶去。
山路崎岖难行,上午吃过便饭后,直到下午,他们才抵达云松县。
果然如谭老所说,城门口的守备并不像之前去的汝南县那般森严。
一家三口顺利进了云松县,门口的守卫也没要他们出示路引,只是象征性地收取每人一文钱的进城费。
林桑澄递过去两个铜板,谁知那守卫竟不肯多收,说林知馨还是个孩子,不算人头。
听了这话,林知馨心里一暖,知道他们来岭南算是来对了地方。
想当初在靖王手底下的城池,那些官兵恨不得扒掉你一层皮,往死里压榨百姓,而这里的官差,竟然如此有良心,可见这边的治安应该还不错。
他们首先要做的,是去兑换谭老给的银票。
这年头战乱频发,不少银庄纷纷倒闭,许多商家也担心银庄靠不住,那些动辄百两千两的银票很可能变成废纸。
林知馨心里也忐忑不安,还是得先把银票兑换出去,毕竟系统只认银子,不认银票,只有换成实实在在的银子,她才能安心。
毕竟自古以来,金银才是最稳定的货币。
然而,结果却让林知馨有些失望,这里的商户竟然也不收银票。
这可把林桑澄和姜棠给愁坏了。
姜棠叹了口气:“这可如何是好?我还想着多备一些药材呢,怎么一家家的都不收银票啊?”
抛开这一百两银票,他们手上只有三十六两银子,狼皮倒是也能卖些钱,只是现在不是寒冬腊月,四个狼皮披风人家只肯出四十两银子,加起来还不到一百两。
乱世之中,药材价格飞涨,而且还很难买到,他们还有其他东西需要购买,这点银子也不知够不够买药材。
林知馨安慰道:“娘,我们再想想别的办法。”
这时,一位穿着华贵、身形微胖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笑眯眯地问道:“要不,你们把这银票给我,我给你们十两银子如何?”
林知馨看着手中的百两银票,竟然只能换十两银子?
确实有一些人,愿意冒着风险低价收购银票。
但价格压得极低。
比如这张一百两的银票,只能低价换取几十两银子,如果他们有门路将银票用出去,便能从中赚取大几十两的差价。
但如果最终无法兑换,那么所有的亏损都得由他们自己承担。
林桑澄夫妻俩下意识地看向女儿,古代这些弯弯绕绕的事情,他们实在是不擅长。
林知馨略作思忖,开口道:“三十两。”
那人几乎没有犹豫,立刻应道:“成交。”
他当即掏出了三个十两的大银元宝,递给了林知馨。
林知馨顿时懊恼不已:哎呀,失策了!
她刚才应该多要一点的!
亏大了!
看着林知馨一脸懊悔的小模样,把胡老三给逗乐了。
胡三爷笑呵呵地说:“哎,小姑娘,我就是看你长得可爱,三十两已经是我的底价了,你就算报再高的价格,我最多也只能出三十两。”
胡三爷身材微胖,五官看起来很和善。
他生怕小姑娘心里不舒服,便笑着解释道:“我最近收了不少银票,如果最后赌输了,那可是要亏不少钱呢!你看你,白得了三十两银子,还不高兴?”
林知馨倒也没有过多纠结,银票无法兑换就只是一张废纸,能换来三十两银子,已经算是意外之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