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归乡谣

类别:年代种田 作者:字数:1707更新时间:25/08/04 00:47:49

1990年的天水寨,仿佛一位迟暮的老者,昔日的荣耀早已被时光消磨殆尽,只剩下贫穷和饥饿在风雨中飘摇。就连那座正对着蜿蜒小路的高门大祠堂,也无力地倾斜着身躯,仿佛在等待着一阵风的轻抚,便会安然倒塌,不再做任何无谓的挣扎。

一个衣衫褴褛、满脸脏污的小孩,蹲在祠堂的角落里,目光专注地盯着那座古老的建筑,仿佛一个迷失的孩子在寻找回家的路。突然,他从地上捡起一块方方正正的石块,小心翼翼地塞进祠堂墙根下一个小小的坑洞里。紧接着,他又从坑洞旁边的一个隐蔽的孔眼里摸出一个精致的木头盒子,那是一个传统的鲁班机关盒,精巧而复杂。然而,这对于小孩来说似乎并不算什么难事,他灵巧地摆弄了几下,便轻松地打开了机关盒,从里面取出一个写满了潦草字迹的旧本子,懵懵懂懂地抱着盒子和本子,消失在巷子的深处。

一阵微风拂过,祠堂顶端的木料发出两声令人不安的嘎吱声,仿佛老人的叹息,让人毛骨悚然。

风声渐息,一对新人手牵着手走进了天水寨,身后的唢呐队伍吹奏着震耳欲聋的喜庆乐曲,漫天飞舞的红色纸屑如雪花般飘落,铺满了地面。一双双脚踩过,红纸便深深地嵌入湿软的泥土里。几个小毛孩兴奋地跟在队伍后面,弯着腰,缩着身子,在红纸堆里仔细地寻找着红包,希望能沾点喜气。然而,他们找了半天也没能找到一个,焦急地抹着鼻涕,最后还是央求着大人从新娘手中讨得了几个,才算安静下来。

在人群的末尾,一位刚从地里赶回来的妇人,连换身干净衣裳的时间都没有,咧着嘴向身旁的老婶子打听着:“那不是江为那高材生吗?听说在清华大学学建筑,毕业之后要修皇宫、当大官、住大别墅的,怎么会回来结婚呢?看看这新娘子,清汤寡水的,哪有城里人结婚的气派?”

“可不是嘛,”老婶子附和道,“我们还指望着他们结婚后,能把我们接到城里去开开眼呢,结果一声不吭地就回山里结婚了。”

一个干瘦的老头听到两人的议论,不满地回头瞪了她们一眼,手中的长长烟杆儿在她们的胳膊肘上轻轻敲了一下,“你们两个婆娘说什么呢?江为和杜岸饰这两个孩子有出息着呢,哪是你们那张嘴能随便说的?人家这么做自然有他们的道理!我看挺好,寻根溯源不忘本,饮水思源报亲恩!”

妇人撇了撇嘴,小声嘟囔了一句:“以为胡诌两句就能跟人家高材生比了。”

说完,妇人牵着一个五岁左右的孩子来到新娘面前,想要讨个红包。

这便是“拦轿”的习俗,孩子们挡住新娘的去路,非得新郎给红包才肯让开。老祖宗定下的婚俗,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仿佛真理般不可动摇——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才会珍惜,有阻碍才显得情深意重。

新郎江为满脸笑容地摸出两个小红包放到孩子手里,那孩子却不接,也不说话,只是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他。旁边的莲沁婶见状,大笑道:“这孩子,人小鬼大,学得贼精了,竟然想要大红包。”

江为有些为难地看了一眼新娘,新娘杜岸饰温柔地抓了一把糖果放在孩子的手里,哄了半天,又塞了好几个小红包,才总算把孩子打发走。

一路被人“拦轿”,总算进了新房。趁着四下无人,新郎江为轻声嘱咐着黛眉红唇的新娘:“岸饰,往后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处处都要省着点。我这次出国之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留给你娘俩的钱也不知道能用到什么时候。”

杜岸饰微微噘起嘴,新娘的娇羞让她偶尔的撒娇和生气都显得格外可爱动人,“留在城里不好吗?非要回来。你也听见了,大家都说我们在外面住着大别墅,开着大奔,出门身后都跟着几十个佣人,现在这么寒酸地回来,少不了要被人说闲话。”

江为笑着摇了摇头:“他们说的只是他们想象中的我们,并不是真正的我们。我们总不能因为别人说几句,就按照他们的想法去过日子吧?”

他缓缓蹲下身来,温暖的手掌轻柔地放在杜岸饰微微隆起的肚子上,“说不定,下次我回来的时候,他就可以叫爸爸了。”

杜岸饰握住江为的手,眼神中带着一丝不安,“我总觉得有些不安,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回来了,和他们的感情都有些生疏了,我怕自己融入不了这里的生活,会住不习惯。”

说完,杜岸饰轻轻叹了一口气,“我知道,这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在回到天水寨之前,杜岸饰曾用无数个理由来说服自己,这里风景优美,抬眼便是如画般的景色,峭壁青山,修竹古林,宛如一幅大气磅礴的山水画卷。在这里养胎、生育、带孩子一定会非常合适。而且,他们现在刚毕业,并没有赚到多少钱,虽然得过一些奖,也攒了一些奖金和薪水,但这些钱远远不够她在城里生活。

她也曾想过一边工作一边养育孩子,但医生却告诉她,她的身体比较虚弱,如果太过劳累,很容易伤到孩子。而且,那位四十多岁的女医生还一再强调,带孩子绝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容易,能活着喘口气就已经很不错了,哪还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带着孩子去拼事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