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订单荒

类别:年代种田 作者:字数:2398更新时间:25/08/04 00:47:46

“可不是嘛!以前咱们一直做的都是些普通工装,生意只能算是不温不火。谁能想到,去年尝试着做了一年西服,这生意啊,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下子就涌出来了!玉娇,你是不晓得,咱们厂里忙起来的时候,那真是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用,所有人连轴转,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说话的是站在李振华身旁的销售部主管王元,他满面红光,语气里是掩饰不住的喜悦。

“王叔,照您这么说,这两天您岂不是光顾着埋头数钱,数到手都快要抽筋啦?”李韵锦半开玩笑地说着,心里却泛起了一丝隐忧,生意太好,有时候也未必是好事。

“哎哟,还行还行,马马虎虎啦!我呀,现在天天都忙着催货,恨不得让生产线上的工人们都长出三头六臂来。别的厂子都还悠哉悠哉地等着过了正月十五才开工,咱们厂可是早早就定了,初八就要热火朝天地开工啦!你看,这还囤积了这么多的布料呢!”王主任说着,得意地指了指堆放在门口的那一堆布料,仿佛那不是积压的成本,而是闪闪发光的金山银山。

李振华也跟着点头,附和道:“加班工资肯定不能少了大家的,在外头跑业务的销售们挣得多,那是在外面风吹日晒换来的。在家里踩缝纫机的乡亲们,也不能亏待了,大家都要有钱挣,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嘛!”

“那是自然,没有生产,哪儿来的效益,这个道理我老王还是懂的!”王主任连忙应和着,像是生怕李振华觉得他会在这方面偷奸耍滑一样。

李韵锦听着他们的对话,眉头却越皱越紧。“王叔,你们开春的订单都已经有着落了吗?不然怎么这么着急开工?还囤积了这么多的原材料,这难道不是一种资金积压吗?”她忍不住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咱们厂的衣服根本就不愁卖!现在个体户是越来越多了,我们这些跑外勤的,随便带着样品去批发市场转一圈,订单就像雪片一样飞来!那些大城市里的人啊,最是追求时髦,就喜欢穿西装,那些大厂生产的一套西装动辄就要几十块钱,咱们厂的才十几块钱一套!价格实惠,质量也不差,根本不愁卖,哈哈哈!”王主任自信满满地说道,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把的钞票滚滚而来。

李韵锦听了这话,心里却敲响了警钟。这几年,小服装厂像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遍地开花,市场的自我调节需要时间,产能过剩恐怕也就是未来一两年的事情。如此盲目地跟风,真的合适吗?而且春节一过,服装销售即将进入淡季,这个时候压库存,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爸,王叔,我觉得是不是可以等订单来了之后再组织生产呢?这样也比较稳妥。”她试探着提醒道,希望能引起他们的重视。

还没等李振华开口,王元就有些不高兴了,撇了撇嘴说道:“你们这些小年轻啊,就是不懂,哪儿有放着钱不挣的道理?那些大城市的服装批发市场,哪一家不是只要现货?等你慢吞吞地生产出来再运过去,黄花菜都凉了,早就过时过季了!”

李振华也点了点头,赞同道:“现在生意竞争这么激烈,隔壁几个大队看到咱们服装厂销路好,也开始搞服装了,不过他们起步晚,路子还没打开,效益不是很好。公社还专门派人到咱们厂里来‘取经’呢!”

“厂长,您就别提这事儿了!公社那些人,就差要我把销售渠道全都告诉他们了,这怎么可能嘛?”站在一旁负责分鱼的年轻人插话道。李韵锦认得他,是隔壁张婶家的儿子张红虎,高中毕业后就进了厂子,主要负责跑外勤。

“还不是上面看中了你的业绩,一个人就干了整个厂子一半的销售额,谁不眼红?”王元笑着打趣道。

“嘿嘿,运气好!运气好!”张红虎贼兮兮地笑着,挠了挠头,“不过,我也觉得可以多放几天假,等我们几个出去跑跑市场,看看外面的情况再说。港城那边流行的西服样式,咱们不能全盘照抄啊,有些款式拿到咱们这儿来,肯定是会水土不服的。咱们再等等,摸清楚情况再动手,行吧?”

李韵锦听了这话,心里顿时明白了,原来是靠山寨模仿,难怪能这么快地打开市场。她还以为厂里真请了什么了不起的设计师呢!

不过,在这个年代,抄版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大街上随处可见穿着花衬衫、喇叭裤的年轻人,彼此模仿,谁也不比谁高明多少。

看来自家村里的服装厂生意暂时还算不错,李韵锦只得暂时放下了将向阳服装厂作为代加工工厂的想法。不过,她心里已经有了新的计划,等有空的时候,她倒是可以去其他几个村子问问情况。或许,那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最近这几天,叶亭诺为了合资车项目的事情,又跑了好几趟市里。李韵锦也想跟着一起去,却被他果断拒绝了,说是现在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她去了也帮不上什么忙。

李韵锦原本打算带着白露在周边随便转转,没想到这个计划也被她哥给“截胡”了。她哥自告奋勇,说他可以骑着自行车带着白露到处逛,而李大小姐可不敢骑那种笨重的二八大杠。李韵锦心里暗暗琢磨着,看来得想办法搞一辆轻便的女式自行车才行啊!

百无聊赖的李韵锦只能待在家里,帮着蒋桂兰和花婶准备过年的菜式。这一准备,还让她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妈!你怎么腌制了这么多的咸货啊?这得吃到什么时候才能吃完啊?”李韵锦看着院子里挂得满满当当的咸鱼、咸肉,忍不住惊呼道。

“你这孩子!这些都是妈妈帮别人家带做的,我们自己家的在厢房里挂着呢。”蒋桂兰走了过来,笑着解释道。

“呃,那你做这么多半成品菜,也都是帮别人家准备的?”李韵锦闻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她觉得事情可能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是呀,你爸厂里好些个踩缝纫机的小媳妇,平时忙着上班,根本来不及准备年货,男人又跟着春宏在外面做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就找到我,让我帮忙给她们一起准备了。我今年单是猪头就买了八个。”蒋桂兰说到这事就来了精神,语气里带着一丝自豪。

“不光是过年,平时你爸厂子里的人,三不五时就想改善一下伙食,就来找我给他们做饭,说是比食堂的好吃,还硬要塞给我钱。简直把我们家当成小饭馆了!”

“还有这事儿?!老妈的好手艺这是出名了呀!要不这样吧,改天咱们就开个小饭店,光明正大地做生意,怎么样?”李韵锦随口哄着自家老妈,她可舍不得真让可爱的蒋女士天天在厨房跟油烟打交道。

“哎呀!我怎么没想到!”蒋桂兰一拍脑门,兴奋地说道,“过了年我就让你爸帮我办个小饭馆的营业执照,还是小娇脑子活,不然收钱不是,不收又不是的,一直牵来扯去的,怪不好意思的。”

“妈,那个妈,我就是随便说说,您别当真。开饭店可烦了,很累的!”李韵锦一听这话,顿时傻眼了。她这真是没事找事,自讨苦吃啊!当真是最近看项目看多了,看到什么都想着挣钱。

“还能比在农业社上工累?现在农业社都取消了,大家都闲下来了,开春我就让你爸找人把屋子后面那块自留地收拾出来,搭个棚子卖点吃食。旁的不说,家常土菜、水饺馄饨之类的,你妈的手艺还是拿得出手的。”蒋桂兰越说越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小饭馆生意兴隆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