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科举舞弊
类别:
古代言情
作者:
字数:2376更新时间:25/08/04 00:42:13
金銮殿上,气氛肃穆得仿佛凝结了实质。龙椅之上的皇帝面沉如水,锐利的目光如同寒星般扫视着殿下的群臣。
“徐御史,你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仔细说来!”皇帝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徐御史早已将事情调查得水落石出,此刻自然是胸有成竹,不假思索地说道:“启禀皇上,经臣彻查,此次科举泄题一案,乃是丞相府公子蔺博文所为。”他顿了顿,似乎要加重语气,“蔺博文买通了礼部一位负责考题的侍郎,此侍郎本应与其他考官一同禁闭于礼部之内,无法与外界联络,但蔺博文又暗中收买了送饭的仆役,让其将考题传递给负责向礼部运送菜蔬之人,如此这般,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最终将考题偷运了出来。”
徐御史的叙述,如同抽丝剥茧般,将蔺博文精心策划的阴谋,暴露于阳光之下。
“万幸的是,”徐御史补充道,“蔺博文尚未将考题再次泄露,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皇帝闻言,脸色稍缓,但依旧怒气难消。“传朕旨意,将涉案人等,一并押上朝堂!另派御林军前往蔺博文府邸搜查,务必将誊写的考题搜缴回来!”
不多时,几名面色惶恐的官员,以及神情紧张的仆役,被押解到了金銮殿上。紧随其后,几名御林军士兵,手捧着几张写满蝇头小字的纸张,跪倒在皇帝面前。
“皇上,臣等在蔺博文公子书房之中,搜出了这些考题!”
皇帝接过考题,仔细查阅一番,确认无误后,猛地将其掷于蔺相面前。“蔺相,你还有何话说?你看看,这就是你教出来的好儿子!”
蔺相缓缓起身,面色平静地说道:“皇上息怒,此事若真是我儿所为,臣绝不姑息,定当按律处置。”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谁也没有想到,蔺相竟然会如此大义灭亲。要知道,蔺博文可是蔺相唯一的儿子,平日里也是极尽宠爱,如今却要亲手将他送入深渊,着实令人费解。
蔺博文原本跪在地上,以为凭借自己父亲的权势,定能摆平此事,此刻听到蔺相的话语,如同晴天霹雳一般,整个人都愣住了。他抬起头,满脸不可置信地望着自己的父亲,眼中充满了受伤和绝望。
“父亲……你……”蔺博文嘴唇颤抖,想要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仿佛被堵住了一般,发不出任何声音。
皇帝将蔺博文的神情变化尽收眼底,心中暗自得意。他转头看向徐御史,问道:“徐御史,按律法,此等泄题舞弊之案,该如何处置?”
徐御史躬身回答道:“回禀皇上,按大乾律例,收受贿赂、泄露考题者,当收押天牢,秋后问斩!”
“秋后问斩!”蔺博文闻言,浑身一颤,如同坠入了冰窟之中。他再次看向蔺相,眼中充满了乞求,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救他一命。
皇帝见状,故意问道:“蔺相,依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置?”
蔺相面无表情地回答道:“臣……无异议。”
他的语气平静得令人感到心寒,仿佛站在他面前的,不是他的亲生儿子,而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陌生人。事实上,蔺相一直认为蔺博文的出生就是一个错误,他从未真正将他视为自己的儿子,所以此刻才会如此冷酷无情。
蔺博文彻底绝望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地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到头来却换来如此下场。他一直以为,自己的父亲在朝堂之上权势滔天,可以只手遮天,却不曾想,在皇权面前,父亲竟然也如此无力。
皇帝见蔺相如此决绝,心中的成就感并未达到预期,他沉吟片刻,说道:“念在蔺博文尚未将考题泄露给他人,罪不至死,便免其死罪,杖责二十,押入天牢,此生不得入仕!”
皇帝的判决,看似减轻了蔺博文的罪责,实则是要时刻提醒蔺相,他的儿子还被关在天牢之中,以此来羞辱他。
蔺博文死里逃生,心中却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更加难受。他宁愿一死了之,也不愿如此屈辱地活着。
就在众人以为此事告一段落之时,徐御史再次上前奏道:“启禀皇上,臣在查办泄题案时,还意外查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也与蔺博文公子有关。”
皇帝有些不悦,他差点将韩非的事情给忘记了,还好徐御史没有忘记。他问道:“何事?速速道来!”
徐御史义愤填膺地说道:“臣查到,蔺博文还贿赂礼部执笔之人,私自将一名考生的名字从考卷上剔除!”
“剔除了谁的名字?”皇帝问道。
“是作有诗集《明月几时有》的韩非!”
“什么!?”
“韩非!?”
“我就说韩公子来京城,定是为了参加科举!”
“我还奇怪,为何榜上没有韩非的名字!”
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清风楼诗会的事情,早已传遍京城,几乎人手一本韩非的诗集,众人早就觉得奇怪,为何科举榜单之上,没有韩非的名字,原来是被蔺博文给暗中除名了!
皇帝再次看向蔺相,发现他正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眼神,死死地盯着蔺博文。显然,蔺相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会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
“臣请皇上将蔺博文发配边疆充军,此生不得回京!”蔺相向前一步,语气决绝地说道。
蔺博文听到父亲的话,顿时急火攻心,一口鲜血喷涌而出,晕倒在地。
皇帝见状,瞳孔猛地一缩。好啊,蔺相这是要断尾求生!他心中怒火更盛,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说道:“既然蔺相如此恳请,那便依蔺相所奏,将蔺博文发配边疆。”
他顿了顿,语气冰冷地问道:“韩非现在何处?”
“回禀皇上,韩公子正在宫外等候。”徐御史回答道。
“宣!”皇帝霸气地喊道。
想到即将发生的事情,韩芙芙不禁露出了一丝笑容,她知道,自己即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冒牌”的韩非一进殿门,立刻就被去过清风楼诗会的学子们认了出来。他们面面相觑,却又不敢出声。最后,还是简琛站了出来,向皇帝禀明,此韩非非彼韩非。
皇帝原本打算直接赐韩非入翰林院,此刻听到简琛的话,顿时一阵无语,狠狠地瞪了赵安一眼。
赵安也没想到竟然会出现同名同姓之人,而且还来自同一个地方,只能一脸无奈、尴尬地站在那里。
最后,皇帝决定赐予此韩非一同参加殿试的资格。
那被假冒的韩非心里甚是欢喜,他本来只是想来京城见识一下,并没有奢望能够中举,此刻却意外获得了参加殿试的机会,心中对真正的诗人韩非充满了感激。
礼部尚书小心翼翼地将考题呈给皇帝,让他挑选今日殿试的题目。这次科举出了这么大的事情,礼部上下都难辞其咎,恐怕最近一段时间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皇帝嫌弃地看了一眼礼部尚书,心中暗暗决定,日后有机会一定要将他撤换掉。不过,看在他这次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就先放过他一次。
“朕怕此次试题再次泄露,今日便亲自出题!”皇帝站起身来,走到御案前,朗声说道:“众考生听题——”
“如今兖州边境,经常发生北戎劫掠百姓的事情,百姓苦不堪言。今日,你们便来答一答,如何才能防治北戎时常来犯的问题!”
皇帝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一直疑惑,沧州与兖州同样与北戎接壤,为何沧州却很少发生北戎劫掠的事情,而兖州却屡禁不止,而且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他怀疑沧州军一定有什么依仗,或者有明确的对策,他必须知道这一点,才能整改兖州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