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美人计

类别:古代言情 作者:字数:2577更新时间:25/08/04 00:42:03

如今,霍无忌的处境可谓是内外交困,举步维艰。锦若摇身一变成了大邺的臣属,这一举动直接将他们这支原本打着拥立嫡子旗号的“正义之师”,瞬间钉在了“谋逆叛乱”的耻辱柱上。这对军心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士气如同被寒风吹拂的残烛,摇曳不定。若是这种僵持的局面持续下去,军心涣散只是时间问题,毕竟,谁也不愿意背负“反贼”的骂名,遗臭万年。

再者,他们想要攻克临安,也绝非易事。崇凝曾乔装打扮,在临安城里细致地转悠过,深知那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坚城。更何况,临安还是富饶的鱼米之乡,正值秋收时节,粮仓充盈,储备充足,足以支撑一年半载的消耗。

霍无忌若执意要对锦若动手,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伤筋动骨是难以避免的。以他那精于算计的性格,绝不会做出那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蠢事。

然而,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潜藏在内部的利益分配。霍无忌虽然是第一个投靠锦若的将领,但他的官职并非是所有参与叛乱的武将中最高的。正因为他资历老,大家才愿意暂时以他马首是瞻。可是,时间一长,众人迟迟看不到实际的利益,谁还愿意继续听从他的号令,为他卖命呢?

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刻,大邺选择向霍无忌抛出橄榄枝,即使不能成功招降,也能在叛军内部埋下猜忌的种子,使其离心离德。只要有人对大邺的招降条件心生动摇,那么他们之间的内讧,也就不远了。

叛军大营内,气氛凝重。霍无忌神情莫测地盯着摆在自己面前的招降书,久久不语。而他麾下的将领们,则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一派主张接受大邺的招降,认为这是摆脱困境的良机;另一派则认为这其中必有蹊跷,乃是敌人的阴谋诡计,不可轻信。

“那大邺新君,虽是女儿之身,但手段之狠辣,令人胆寒。在她登基之前,几乎将所有阻碍她登上皇位的绊脚石,都铲除得干干净净。这样的女人,心思深沉,狡诈至极,她口中的承诺,岂能轻易相信?更何况,大邺的兵马,如今还在大梁境内与我军对峙,若是大邺真的有招降的诚意,就应该立刻调转枪头,反攻朝廷的军队,以此来彰显诚意,而不是按兵不动,毫无作为!”一位面容粗犷的将领,声如洪钟,义愤填膺地说道。

“此言差矣!”另一位谋士打扮的将领,摇了摇头,反驳道,“她再怎么厉害,也终究只是个女人,而且还是一个十几岁的黄毛丫头!她之所以能够登上高位,并非是她有多么高明的手段,而是她的对手太过愚蠢,不堪一击罢了!如果大邺还有一位成年的皇子,哪里轮得到她来作威作福?将军若能顺势应召,投身大邺,然后逼迫她兑现大将军的承诺,凭借着咱们兄弟们的实力和本事,日后掌控整个大邺,又有何难?”

“掌控大邺?简直是痴人说梦!”先前那位粗犷的将领,嗤笑一声,不屑地说道,“难道大邺朝廷会不知道‘引狼入室’的典故吗?这所谓的招降,分明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一旦我军轻信了他们的花言巧语,放弃了城池的据守,那么就等同于自缚手脚,腹背受敌!再者,说句难听的,要我对着一个黄毛丫头俯首称臣,我可做不到!”

“不愿意低头,那就在这里继续耗着吧!”一位身材瘦削的将领,冷冷地说道,“反正咱们现在连个正经的官职都没有,要是死在这里,也只是给别人做了垫脚石,成全了别人的功名利禄!”

“我觉得去大邺,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又有一位将领站出来说道,“现在大邺的兵马,就在咱们大梁境内,咱们要是同意接受招降,朝廷岂能容忍大邺如此嚣张跋扈?这不是明摆着打朝廷的脸吗?到时候他们两家打起来,对咱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没错!”另一位将领附和道,“咱们完全可以趁机离间他们,等大邺的兵马撤走之后,就凭朝廷那几万乌合之众,又能把咱们怎么样呢?”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一时间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霍无忌始终保持着沉默,静静地听着他们的争论,修长的手指,在手中的招降书上,轻轻地摩挲着。

他与崇凝的见面次数屈指可数,但她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这位年轻的女皇,不仅拥有倾国倾城的容貌,更兼具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她那份果敢决绝的狠劲,实在令他欣赏不已。如今,她竟然主动向自己抛出橄榄枝,这更是让他感到十分的有趣。

当然,他感兴趣的,并非是什么大将军的虚名,而是她这个人。

他霍无忌,纵横沙场多年,阅女无数,还从来没有哪个女人,是他无法得到的。而崇凝,却是第一个。她能凭借一己之力,登上至高无上的皇位,就绝非庸脂俗粉,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若能征服这样一个女人,所带来的快感,绝对远胜于赢得一场轰轰烈烈的胜仗。

麾下将领们的争吵声,如同耳边的阵阵喧嚣,渐渐远去。等到众人散去之后,霍无忌挥笔写下一封书信,命人快马加鞭地送往崇凝手中。

区区一个大将军之位,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只要她崇凝愿意下嫁于他,那么他霍无忌,立刻带着麾下的几万精兵,投诚大邺。

一桩婚事,换取几万精锐兵马,霍无忌自认为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当这封饱含着轻佻和试探的书信,送到崇凝手中的时候,正值新春佳节,年味儿正浓。趁着天气寒冷,难得清闲的崇凝,正慵懒地斜倚在贵妃榻上,随意地翻看着手中的闲书。她漫不经心地拆开了霍无忌的书信,当看清上面的内容时,忍不住笑了出来。

“他还真是看得起自己啊!”崇凝轻蔑地撇了撇嘴,将信递给一旁的飞雁,示意她将书信传给在外面批阅奏折的大臣们过目,“一个年过半百的老男人,也不知道被多少人用过的烂黄瓜了,竟然还觉得自己那么值钱?”

看过书信之后,正在帮忙批阅奏折的几位老臣,险些被气得胡子都歪了。他们隔着屏风,义愤填膺地指责起来。

“霍无忌此举,简直是无礼至极!”一位老臣痛心疾首地说道,“这样的人,若是进了大邺,无异于引狼入室,后患无穷啊!还请皇上务必三思!”

崇凝依旧不为所动,继续翻看着手中的闲书,淡淡地说道:“若真如霍无忌所说,好处都让他一个人占了,其他人哪里会答应呢?”

大臣们面面相觑,似乎明白了崇凝的意思,小心翼翼地问道:“皇上的意思是,要离间大梁的叛军?”

“霍无忌还做不得其他人的主,但他又是那样狂妄自大的性格,如果有人不听从他的号令,他必定会亲手解决这个麻烦。”崇凝不紧不慢地翻过一页书,漫不经心地说道,“那些跟着他一起造反的将军们,可没几个是善茬。”

“传信,就说霍将军求娶朕的请求,朕不能答应。”崇凝思忖片刻,继续说道,“但是,第一个率兵归顺大邺的人,朕必定会委以重任,给予高官厚禄。朕求贤若渴,对于昔日的功过,一概既往不咎。”

外面的大臣们,立刻开始草拟回信。几人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最终才将书信送进来,请崇凝过目。崇凝简单地扫了一眼,便让人誊抄了一份,送了出去。

关于招降霍无忌等人的事情,她事先已经和渠煜打过招呼。即使那些人真的愿意投奔大邺,她也不会接受。毕竟,这是一群反复无常的反贼,今天敢在大梁造反,明天就敢在大邺造反。她自认为没有那个能力,让他们心服口服,为自己所用。

而且,霍无忌也不可能真的让自己的队伍土崩瓦解,否则以他一人之力,纵使有通天的本领,也不可能对抗渠煜的几万大军。

但是,该做的样子,总还是要做的。万一能趁着大梁内乱的机会,真的招揽到一些人才过来,岂不是天大的好事?虽说大邺并不缺少经天纬地之才,但谁又会嫌弃能臣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