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壶中乾坤
类别:
古代言情
作者:
字数:2524更新时间:25/08/04 00:41:59
“九只吉金投壶?”
楚九年小心翼翼地打开随身携带的紫檀木匣,动作轻柔得仿佛在开启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这……”他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既有期待,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朕记得,”高坐在龙椅之上的朱熄聪,目光如炬,紧紧盯着那匣中的物件,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祈雨那日,战卿头顶上戴的,似乎就是此物。”
“回禀陛下,这是副壶,”楚九年恭敬地答道,声音低沉而稳重,“节度使手中所持,乃是正壶。”
楚九年娴熟地为皇帝研墨,动作行云流水,仿佛早已演练过无数遍。
朱熄聪的心中此刻如同翻江倒海一般,激动与忐忑交织在一起,难以平静。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波澜,提起御笔,在宣纸上缓缓写下一行字:【肃州城百姓可安好?】
“陛下为何先丢贰字木牌?”楚九年见状,略带疑惑地问道。
“陛下,这是微臣与白姑娘约定的信号牌,”楚九年解释道,“用以区分与华夏白姑娘的往来信件,以免混淆。”
皇帝闻言,表面上依旧保持着淡定从容的神色,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然而,从他略显僵直的后背,以及微微颤抖的指尖,不难看出,此刻他的内心早已波涛汹涌,难以自持。
须臾,吉金投壶再次发出光芒,一行娟秀的字迹浮现:【陛下,洪水已退,淤泥清理已近尾声,百姓正重建家园。】
收到回信的皇帝,双拳紧握,虎目之中隐隐泛起一层水雾。他激动地连说了三个“好”字,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复杂的情感,语气也一次比一次加重。
如此神异之物,竟然在他朱熄聪当皇帝的时候出现,这让他心情激荡的同时,也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与压力。
他定了定神,再次提笔,写道:【那日朕在太一殿祈雨,莫非是战卿的功劳?】
片刻之后,投壶再次显现出新的字迹:【请陛下恕罪,微臣不敢居功,实乃白姑娘相助。】
皇帝快速收敛起激动的情绪,努力恢复皇帝应有的从容与威严。他感到胸口中积蓄了近一年的憋闷之气,仿佛随着这封回信,也一扫而空,顿觉身轻如燕,心情大悦。
他挥笔回信:【情有可原,念你护国有功,恕卿无罪。】
有了这件吉金投壶,岂不是意味着可以随时随地与战鞠易联络,再无时间上的阻碍?意识到这一点的皇帝,心中又多了许多新的念头。
中兴,中兴,我仓国的中兴,或许真的要应验在我朱熄聪身上了!
【是白姑娘的手段,她能给我们带来雨水,还能指点鞠易用科学方法治理水患,微臣离开宣城回京述职之前,已经给百姓们准备了至少三个月的可饮用水。】战鞠易继续解释道。
【臣在宣城对抗司徒崇,多亏白姑娘以及她身后华夏帝国的宽厚怜悯,才得以保住一万将士和无数百姓的性命。】
【岂止,】皇帝回信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后怕,【若被岚国大军攻破宣城,仓国南境再无险可守,岚军便可长驱直入,挥师北上,届时死伤又岂止一万?】
【陛下圣明,考虑得周全。】
这线上通话,皇帝是越玩越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甚至比太子还要快。
此时此刻,以往发生在战鞠易身上的所有异常之处,才终于被一一揭晓。
朱熄聪不愧为一代明君,既然连吉金铜投壶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都能接受,那么对于战鞠易身上的那些“异常”,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战卿,这莫非就是白姑娘所说的线上聊天?】皇帝已经不止一次地感叹华夏那个世界的神奇,那简直就不是人间,而是仙界才有的手段啊。
【白姑娘曾告诉微臣,华夏有一种物品名为‘手机’,几乎人手一部,无论相隔多远,都能随时随地通话,甚至还可以见到对方的模样。】
皇帝闻言,再次大呼神奇,心中对华夏世界充满了向往。
【清风道长已经奉朕的旨意,前去寻找第三件吉金投壶,想来不久之后,我仓国便能拥有三件投壶作为锚点,届时,南境百姓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而皇帝陛下所站的高度和所思所想,显然比战鞠易更加广阔。他甚至已经看到了仓国中兴的希望与未来。
仓国,这片位于中原地区广阔而肥沃的土地,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过无比璀璨的光芒。
它拥有辽阔的疆域,肥沃的土地孕育出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手工业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例如精美绝伦的陶器、青铜器,绚丽多彩的丝绸,以及悠扬动听的音乐,在周边各国都享有盛誉,是各国争相效仿和学习的对象。
仓国的商业也极为发达,都城玉京之内的集市,终日喧嚣热闹,人声鼎沸,来自不同地区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穿梭其中,带来了各地的奇珍异宝,又将仓国的特产远销至海外各国。
然而,盛极必衰,辉煌过后,仓国逐渐陷入了漫长而痛苦的衰落期。
早在朱熄聪登基之前,仓国的颓势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首先是来自周边邻国的不断侵扰,连年不断的战争使得大量的农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为了抵御外敌,仓国不得不加重赋税,征调大量的民夫入伍,这使得国内本就脆弱的经济,进一步崩溃。
原本繁荣的商业也因为道路被阻断、商队被劫掠而一蹶不振,昔日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国内政治日益腐败,贵族阶层为了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官场贪污成风,贿赂公行,致使政令不通,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推行和执行。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长期的战乱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教育和文化传承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才凋零,科技发展停滞不前,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衰败的气氛之中。
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南境节度使战鞠易,幸运地被吉金铜投壶选中,成为了第一个有缘人,并因此与遥远的华夏帝国的白风暴,通过投壶建立起了跨越时空的联系。
皇帝朱熄聪手执御笔,奋笔疾书,竟将多年前深埋于心中的许多雄图壮志,以及一直未能有机会施展的政治抱负,一一倾泻于纸上。
他废寝忘食地书写着,直到月上树梢,直到贴身太监吕萍多次进出,小心翼翼地提醒,直到御案上的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他依旧没有从书案上抬起头来。
吕萍心系陛下龙体,再次轻声提醒道:“陛下,夜深了,该进膳了,您从中午到现在,可是一点食水都没有沾啊。”
“大伴,替朕磨墨。”朱熄聪头也不抬地吩咐道。
吕萍无奈,只得走到书案前,小心地搂起宽大的袖口,一边为皇帝研磨,一边忍不住伸长脖子,去看皇帝到底在书写什么内容。
只见宣纸之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仓国大兴计策草拟》。
吕萍顿时感到一阵热血涌上心头,他捂着狂跳不止的胸口,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他从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一直跟随在主子身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小近侍,一步步做到了如今仓国第一太监的位置。
他亲眼见证了意气风发的朱熄聪,他并非是先皇精心培养的太子,而只是一个备受宠爱,但并没有多少实权的皇子。
但他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深入研究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朱熄聪的上位,既有其必然性,也充满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意外。
因此,自他登基以来,关于他得位不正的传言,就愈演愈烈,尤其是辛国和岚国先后进犯仓国边境,以及南境百城遭遇大旱以来,民间的流言蜚语更是甚嚣尘上。
朝中老臣的掣肘也十分严重,朱熄聪登基之后,许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都无法得到顺利的推行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