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豪捐!
类别:
古代言情
作者:
字数:2367更新时间:25/08/04 00:41:55
三日之后,朝廷的圣旨下达,燕寿果然被委以重任,封为征北大将军,肩负起抵御外敌的重任。
目送燕寿离开京城后,夏萱梅便接到了来自宫中的懿旨,季太后要召见她。
这是夏萱梅生平第一次踏入这座象征着无上权力的宫殿,也是她第一次有机会亲眼见到太后以及那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贵妇人们。
过去,有燕寿在身边的时候,她无需与这些外人打交道。
如今,燕寿前脚刚离开京城,季太后后脚就将她召进宫中,其中的目的,已经是不言而喻了。
“如今边关战事紧张,前线的将士们正在浴血奋战,但是朝廷的粮饷却又十分短缺,你们作为朝中的命妇,理应为前线的将士们分忧解难。”季太后目光扫过在座的众人,语气庄重地说道。
众位命妇齐声回应道:“太后娘娘所言极是。”
季太后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夏萱梅的身上,缓缓问道:“燕王妃,你可有什么好的主意吗?”
夏萱梅心知肚明,这是在给她设下一个圈套,等着她往里跳。
在这种场合下突然发问,如果她回答得不好,恐怕会成为整个京城的笑柄。
于是,夏萱梅略作思索,谨慎地回答道:“臣妇从小在乡野间长大,见识浅薄,从未见过如此大的场面,恐怕难以提出什么高明的建议,还请太后娘娘明示。”
在场的其他贵妇人们听到夏萱梅这番话,都忍不住窃笑起来,仿佛已经看到了她出丑的样子。
就连站在一旁的太监和宫女们,也一个个偷偷地抿着嘴唇,强忍着笑意。
季太后在心中冷哼一声,暗道果然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乡野村妇。
“罢了,燕王妃还是回去好好想想,看看能为边关的将士们提供什么帮助吧。你是这京城中的命妇之首,所有的人可都看着你的一言一行呢。”季太后语气平和地说道,但是话里话外都带着一丝嘲讽的意味。
一面说着她见识浅薄,一面又强调大家都看着她的言行,很明显,这就是想要让她在众人面前出丑。
离开皇宫之后,陪伴夏萱梅一同前来的竹韵,小心翼翼地向她提出了建议:“夏娘子不必太过担心,为前线的将士们分忧解难,这件事其实并不难办。”
夏萱梅转过头,看着竹韵,轻声问道:“你的办法是什么?”
“咱们王府的银子并不缺,王妃可以拿出一部分银子,购买一些粮食、衣物以及药材,然后捐献到前线去,只要数量足够大,想必没有人会说王妃不体谅前线将士的。”竹韵解释道。
夏萱梅听后,反问道:“竹韵,如果这场战事持续的时间很长,太后一直要我体恤边关战事,那岂不是要一直从府里拿出银子,购买粮食、药材和衣物来抚恤边关将士?”
竹韵被夏萱梅问得愣住了,她仔细想了想,喃喃自语道:“夏娘子,这个法子,确实行不通。”
“我得另想一个办法,既不能让我们王府出太多的钱,也不能被太后抓住把柄,随意地画大饼。”夏萱梅微微眯起眼睛,开始认真地琢磨起解决的办法。
夏萱梅并没有思考太久,第二天一大早,她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计划。
她立即找来了竹韵,详细地向她讲述了自己的计划。
竹韵听完之后,顿时愣住了,惊讶地说道:“可是王妃,那些都是王爷精心为您准备的首饰和衣物,怎么能拿去换钱呢?”
“我不仅要换钱,而且还要大张旗鼓地换,让所有人都知道。走吧,咱们现在就去当铺。另外,你让天真安排一下,找一些锣鼓手跟着我。”夏萱梅语气坚定地说道。
竹韵听着夏萱梅的安排,既感到无语又觉得有些好笑,心想夏萱梅还以为是在乡下吗?随便敲几声锣鼓就有人会听?
但是燕寿在离开京城的时候,曾经对王府里的人都做过详细的叮嘱,无论夏萱梅要做什么,所有人都必须听从她的安排。
因此,夏萱梅怎么安排,竹韵就怎么去做。
很快,锣鼓手就找到了,这些锣鼓手都是王府里身强体壮的护卫。
夏萱梅没有选择乘坐马车或者轿子,而是选择步行,带领着锣鼓手,浩浩荡荡地向着当铺的方向走去。
在她的身后,跟着八个抬着箩筐的仆人。
两个仆人抬着一个箩筐,八个人总共抬着四个箩筐。
筐子里装的,都是燕寿和夏萱梅大婚时候的用品。
有两人新婚时使用的烛台,有燕寿挑起她盖头时使用的金镶玉秤杆,有精致的酒壶,有两人的头饰,还有华丽的嫁衣和婚服,以及一些名贵的花瓶和玉如意等物品。
敲锣的护卫背后,则插着一杆醒目的旗帜。
旗帜的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燕王府犒劳前方将士募捐”几个大字。
敲锣鼓的人,一边走着,一边敲着,同时还高声喊着:“燕王妃体恤奋勇杀敌的边关将士,愿意拿出自己的嫁妆和大婚用品,换取银两,购买粮食、衣物和药材,送到边关去犒劳将士们!”
过路的行人听到他们的喊声,都纷纷停下脚步,好奇地围观起来。
有人小声议论道:“燕王妃只是一个乡野村妇,恐怕没有什么嫁妆吧,她那些嫁妆还不是燕王给她的?这样捐献出去,恐怕手头就没什么积蓄了吧?”
“我们王妃说了,如果边疆失守,中原必定会受到牵连,要这些嫁妆又有何用?”竹韵朝着那人解释道,这都是按照夏萱梅事先交代的说辞。
人们听了之后,更加觉得夏萱梅深明大义,纷纷对她表示敬佩。
很快,就有人主动地往夏萱梅的箩筐里丢进了一些首饰。
夏萱梅抬起手,示意跟在身后的竹韵做好记录,“金钗一支,耳环一双。”
紧接着,又有人丢进了一只镯子和一块布料。
夏萱梅同样让竹韵一一做了详细的记录。
当一行人走到当铺门口的时候,原本只装了浅浅一层的四个箩筐,已经全部都装满了。
竹韵手里拿着的小册子,也已经写了厚厚的一本,记录了所有捐赠的物品和人员。
当铺的掌柜看到如此大的阵势,连忙将东家请了出来,东家亲自负责记录和估算这些物品的价值。
经过一番清点和估算,夏萱梅最终拿到了五千多两银子,她立刻带着这些银子来到了米铺,将所有的银子都用来购买了粮食。
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她还让人将所有捐赠物品和银钱的人的名字,都写在一张巨大的红色牌子上面,然后张贴在京城的五处城门口。
一时之间,整个京城都知道了夏萱梅的举动,人们议论纷纷,对她赞不绝口。
“我是在乡野间长大的,比不了其他高门贵女和朝中的命妇,我不懂什么家国大事,我只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夏萱梅让人将自己的这番话,有意无意地放出王府,传到大街小巷。
这下子,整个京城的人们更加沸腾了。
被大家一直嘲笑为乡野村妇的燕王妃,竟然都拿出了自己的嫁妆来抚恤将士,而那些平日里自诩为高门贵妇贵女的其他朝臣家眷们,却没有捐出一文钱。
这些府上的家仆们到街上买菜买米,或者去其他府上串门办事的时候,总是会被过路的行人拦住,询问他们:“你们府上的夫人小姐们捐了多少钱物啊?”
家仆们被拦着问得多了,也开始担心事情会越传越离谱,到时候恐怕会更加难以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