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寿面

类别:古代言情 作者:字数:2036更新时间:25/08/04 00:41:47

院落之中,跟随萧齐阳一路风尘仆仆赶来的远侍卫,正指挥着几名护卫卸下携带的包裹。包裹堆放在角落,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子镇顺那只被雨水浸透的包袱。此外,还有萧齐阳自己的行囊,以及今天特意采买的新鲜食材,散发着淡淡的泥土气息。

待一切安置妥当,护卫们便准备按照惯例,离开这座幽静的山谷。子镇顺见状,连忙上前几步,带着几分关切地问道:“远侍卫,你们要走了吗?”

远侍卫走到她身旁,略微压低了声音,解释道:“表小姐,往常世子爷都是独自在此,他性喜清静,不喜旁人打扰,因此我们都驻扎在幽山外的小镇上,以便随时听候差遣。”

略作思忖,远侍卫又补充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提醒:“表小姐或许不知,这里是世子爷生母的故居,有些事您还是不要多问的好。今夜您与世子爷在此独处,我们这些人嘴巴都很严实,绝不会将此事外传的。”

子镇顺听到“生母”二字,脸上露出诧异的神色,忍不住问道:“表哥难道不是舅母所生吗?”

远侍卫轻轻摇了摇头,解释道:“当年侯爷与夫人膝下一直无子,世子爷是从族中挑选的优秀子弟过继而来。这些年来,侯爷和夫人都待世子爷视如己出,此事在侯府中也算不上什么秘密,只是大家心照不宣,很少提及罢了。表小姐知晓也无妨。”

“对了,今天其实还是世子爷的生辰。”远侍卫又补充了一句。

侯府的老人们都知道,那也就是说,侯府新来的人对此并不知情。这虽然算不上什么惊天大秘密,却被人刻意地忽略着,也难怪子镇顺至今都对此一无所知。

闹了半天,她戚岁和萧齐阳的关系,竟比表了又表的表兄妹还要疏远几分。

天色渐晚,远侍卫带着众人,迅速离开了幽山。

子镇顺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向萧齐阳所在的堂屋。她轻轻敲了敲门,屋内随即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进来。”

子镇顺推门而入,眼前的景象让她再次愣住——萧齐阳竟然正在屋内……生火!

今天她受到的惊吓已经够多了,实在没想到,萧齐阳竟然会亲自做这种事,实在是太接地气了。

即便他是过继的,那也曾是萧氏家族正儿八经的少爷,如今更是堂堂武宁侯府的世子,竟然会亲自操持这些杂务。

她又联想到护卫们带来的那些新鲜食材,看来萧齐阳连烧饭做菜也会。

萧齐阳将炭火点燃,抬起头,目光落在站在门口的少女身上,“把你的衣服拿过来烘干。”

子镇顺点了点头,转身将湿漉漉的包裹拿了过来。

在萧齐阳的注视下,她打开包裹,里面赫然放着一套崭新的月白色苏绣绒面裙,以及一套浅蓝色蜀锦齐腰襦裙。还有早上出门时穿的那件雪白大氅,此时湿漉漉地搭在子镇顺的臂弯里。

她煞有介事地将衣物一件件架在炭火旁,不一会儿,衣裙的边缘便开始冒出丝丝白气。

“一件一件地烘。”萧齐阳看着她将周围一圈都用架子挂满了衣服,几乎没有可以落座的地方,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子镇顺闻言,这才反应过来,连忙点了点头。她将那件浅蓝色的裙子和大氅取了下来,先烘那件白色的裙子。

萧齐阳看到她的动作,倒也并不感到意外,她似乎格外喜欢白色。

子镇顺搬来一张小板凳,坐在火炉旁,格外乖巧,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烘着衣服。她看到萧齐阳转身走出了堂屋,便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烘烤着衣物。

没过多久,萧齐阳手里拿着几个番薯,走进了堂屋。

在子镇顺略带惊讶的目光中,他将番薯放在炭火边,抬起头,看到她一脸诧异的表情,便淡淡地问道:“饿了吗?”

子镇顺诚实地点了点头。

萧齐阳又往火堆里多放了一个番薯,子镇顺顿时皱起了眉头。

虽然她也吃番薯,但不知为何,她心中还是感到一丝失落。

想到刚才护卫们带回来的那些新鲜食材,她更加感到沮丧,原本以为今晚能吃顿好的,没想到萧齐阳竟然这么懒,只给她吃番薯。

唉,还不如侯府里的炒青菜呢。

她感到失落,嘴角也不自觉地向下撇了撇。萧齐阳注意到了她情绪的低落,抬起头,看到她一脸惆怅的样子,便问道:“不想吃?”

子镇顺望着那几个番薯,点了点头。

她想吃点好的。

萧齐阳板着脸,语气严肃地说道:“说话。”

他发话了,子镇顺这才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道:“表哥,没有别的了吗?”

“不吃,就饿着。”他冷漠地说道。

子镇顺又闭上了嘴巴,见他不理会自己的需求,便自顾自地站起身来,走出了堂屋。

萧齐阳看到她离开,以为她是闹起了脾气,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周身的气温似乎都下降了几分,但他并没有理会她。

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自己也走不远。

而子镇顺并没有真的走远,她只是去了厨房,找到了护卫们带来的那些食材。

打开一看,发现竟然没有肉!

她顿时感到非常失望,不过幸好还有鸡蛋、萝卜和素面。

于是,她便自己动手,烧起了面条。

她的厨艺并不精湛,复杂的东西做不来,但烧面还是会的。

曾经被众星捧月的小女孩,如今却被贬谪流放。在流放的那几个月里,她与姐姐相依为命。

九岁以前,子镇顺顿顿都有山珍海味,可到了流放的路上,吃饱都成了一种奢望。

九岁那年的生辰,是她过得最苦,也是最难忘的一个生辰。

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姐姐想尽办法,为她煮了一碗长寿面,告诉她,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姐姐对着房间里即将燃尽的灯火许愿,希望妹妹余生能够安乐,无病无灾。

那碗面很难吃,但却是流放路上最好吃的东西,子镇顺连一滴汤都没有剩下。

后来,十三岁进了军营,自己学会了做面,偶尔可以给自己加餐。

做别的或许不行,但她的面条已经做得炉火纯青,比起多年前那个晚上姐姐端来的长寿面,不知道要美味多少倍。

可是,她却再也吃不到姐姐做的面条了。

……

堂屋内。

番薯已经烤熟了。

屋外的冷风一缕一缕地吹进屋内,萧齐阳见她迟迟没有回来,正准备出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