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军婚难缠,媳妇回娘家

类别:年代种田 作者:字数:3079更新时间:25/07/30 23:57:54

“嫂子,你说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天天伺候这二亩地,我这腰杆子都快直不起来了。”

王翠莲一边将最后一把苞米撒进缸里,一边有气无力地对着身旁正在拾掇灶台的李桂兰抱怨。她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在昏黄的油灯光下,显得更加疲惫。

李桂兰放下手中的粗布抹布,也长长叹了口气:“可不是嘛,咱这日子,就像这无尽头的土路,一眼望不到头。今年又是这灾荒年,苞米都收不上几粒,男人又不常在家,日子是越来越难熬了。”

她说到男人,脸上不由得闪过一丝幽怨。自从结婚后,丈夫李建国就因为响应国家号召,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经常被派往边疆执行任务。一年到头,也难得回来几次。每次回来,也是匆匆忙忙,像一阵风似的,根本顾不上家里。

“你说,这军婚,到底好在哪儿?除了每月那点微薄的津贴,咱们还得像个老妈子一样,伺候这地,伺候这老娘们,还要伺候那一群半大的孩子。”王翠莲说到激动处,嗓门也提高了些,引得旁边正在打盹的王老太耳朵动了动。

李桂兰连忙摆手,压低了声音:“你这话可别让二婶听见了,她耳朵尖着呢。再说了,军婚怎么不好?建国他是个顶好的,就是常年不在家。好歹也是个军人,多威风!”

“威风?威风能当饭吃吗?我倒是要看看,他那身军装,能不能把日子过得舒坦点。”王翠莲不屑地嗤了一声,眼神里满是嫌弃。她觉得,嫁给李建国,就是守活寡,还不如像村里的张寡妇,虽然没男人,但至少有人疼,有人照顾。

“你这说的什么话,建国他好歹也是你的亲侄子,不能这么说。”李桂兰有些无奈,王翠莲这人,就是嘴上不饶人,心里其实也没什么坏心思。

“亲侄子?呵,他什么时候把我当过姑姑?每年回来,连声‘姑姑’都不带喊的,就只会对着他娘点头哈腰。”王翠莲提起李建国,就一肚子火,觉得这个侄子一点都不懂事。

“行了,行了,别抱怨了。赶紧把这苞米收拾好了,咱们还得想想明天吃什么。”李桂兰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赶紧转移了注意力。

“吃?吃啥呀?家里的米缸早就空了,就剩下这几个发了芽的苞米棒子了。”王翠莲一脸的绝望。

“不是还有你婆婆给的那点粮食吗?再不行,就去镇上找你婆婆,看能不能匀一点过来。”

“我婆婆?她自己都吃不饱,还能匀给我?再说,我去了,她又不高兴。每次去,都像讨债一样。”王翠莲想起自己的婆婆,就是一脸的苦相。她这个人,自从儿子结婚后,就变得越来越小气,什么都想着自己攒着。

“那怎么办?总不能饿着肚子吧?”李桂兰也犯了难。

“我不管,反正我今天说什么也要去一趟。你们说,我去她家,该怎么说?怎么才能让她心甘情愿地拿出粮食来?”王翠莲转了转眼珠子,开始盘算起来。

“你婆婆就吃软不吃硬,你去了,就说日子过不下去了,让她想想你们李家的香火,多给点。”李桂兰出了个主意。

“嗯,这个主意不错。我得好好跟她唠叨唠叨,让她知道,我王翠莲也不是好欺负的。”王翠莲拍了拍手,脸上露出了精明的笑容。

“你可别把事情闹僵了,到时候对你家建国也不好。”李桂兰提醒道。

“放心吧,我心里有数。”王翠莲说完,便拍拍手,起身朝屋外走去。

屋外,夜色渐浓,寒风呼啸。王翠莲裹紧了身上的粗布棉袄,朝着村口的方向走去。她的心里,已经打定好了主意,这次一定要从婆婆那里弄点粮食回来,不然,一家老小真要挨饿了。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伴随着低沉的交谈声。王翠莲心中一动,悄悄躲到路边的一棵大树后。

“建国,你这批军粮,可得抓紧点运回去。上面催得紧。”一个粗犷的男声响起。

“我知道,连长。我这不一直在忙嘛。”另一个年轻些的声音回答道。

王翠莲的心猛地一跳。是李建国!他回来了?

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从树后走了出来。

“建国!”她高声喊道。

李建国听到声音,循声望去,当看到王翠莲时,脸上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姑姑?你怎么在这儿?”他疑惑地问道。

“我……我这不是出来走走嘛。”王翠莲堆起满脸的笑容,快步走到李建国面前,上下打量着他。几年不见,李建国似乎又壮实了不少,穿着一身崭新的军装,英姿飒爽。

“姑姑,您这是去哪儿?”李建国礼貌地问。

“我……我正要去镇上,找你妈,有点事。”王翠莲故意放慢了语速,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找我妈?什么事啊?我刚从部队回来,正要去家里。要不,我送你过去?”李建国善意地提议道。

“好啊,好啊!太好了!你这孩子,怎么回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一点都不念着我们这些长辈。”王翠莲嘴上抱怨着,心里却乐开了花。这下好了,有儿子亲自送,看他妈还能说什么。

“我这不是一回来就往家里赶嘛。”李建国无奈地笑了笑。

两人并肩朝着镇上的方向走去。王翠莲看着身边精神抖擞的侄子,心里盘算着如何才能从他身上,或者说,从他母亲那里,捞到点好处。

“建国啊,你说你在部队,吃得饱吗?有没有多余的票证,能给姑姑弄点?”王翠莲试探着问道。

李建国闻言,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但还是保持着笑容:“姑姑,部队的规定很严,军粮都是定量的,票证更是不能随便给的。而且,我现在也带不了多少东西。”

“哦,这样啊……”王翠莲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她没想到,李建国这么不给面子。

“不过,”李建国话锋一转,“我这次回来,带了点家乡的特产,打算送给奶奶和妈妈。我妈那边,我知道她手里还有点粮食,我回去会跟她说说,让她匀一点给您。”

王翠莲听了,脸上的笑容又重新绽放开来:“哎呀,好孩子,还是你懂事!不像你妈,抠门得跟什么似的。”

“姑姑,您别这么说我妈。”李建国有些为难。

“哎,我就是随口说说。对了,建国,你这次回来,在家能待多久啊?”王翠莲又问道。

“就几天。任务比较重,处理完一些事情就得回部队。”李建国回答道。

“才几天啊?那可不行!你得在家多待两天,陪陪奶奶,也陪陪你妈。还有,我这腰也老是不舒服,你能不能……”王翠莲说着,眼神瞥向李建国,似乎想让他帮着按摩一下。

李建国见状,心下更是无奈,却也只好点头:“等我处理完家里的事情,如果时间允许,我再看看。”

两人就这样,一边走着,一边说着话。王翠莲时不时地向李建国打听家里的一些情况,顺便也旁敲侧击地问问,有没有什么能让她占点便宜的机会。

而李建国,则小心翼翼地应付着这位“热情”的姑姑,他知道,这位姑姑的到来,肯定不是为了单纯的叙旧。

就在他们快到镇上的时候,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

“快看!是李家媳妇!”

“哎哟,这不是王翠莲吗?怎么,今天怎么这么精神,还打扮得这么漂亮?”

一群妇女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对着王翠莲指指点点。

王翠莲被众人围住,脸上有些挂不住,但她还是强装镇定:“各位姐妹,我这不是要去镇上走亲戚嘛。”

“走亲戚?哟,这是要去李建国的娘家吧?怎么,听说是要粮食来了?”一个泼辣的妇女大声问道。

王翠莲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她没想到,自己的这点小心思,竟然被传得这么快。

“你胡说什么?我就是去看看建国!”她瞪了那妇女一眼。

“别嘴硬了,我们都知道,你家那点口粮,早就见底了吧?不然,怎么会这么积极地往镇上跑。”另一个妇女也跟着起哄。

王翠莲气得浑身发抖,她没想到,这些平日里和她打交道的妇女,竟然也如此刻薄。

“你们!你们都是什么人!我好心好意地来镇上,你们就这么说我?”她怒吼道。

李建国见状,赶紧上前一步,挡在王翠莲身前:“各位大娘大婶,家家都有难处,请大家嘴上留德。”

“哟,李家小伙子回来啦!行啊,长得这么标致!”一个妇女看到李建国,立刻转变了态度,笑嘻嘻地上前。

“建国,你回来得正好!你姑姑这是来找你妈要粮食的吧?我看你妈那老太太,就只知道自己攒东西,一点都不顾及家里人。”

李建国听着这些话,只觉得一阵头疼。他看着面前这些七嘴八舌的妇女,心里涌起一股无力感。

“各位,今天还有事,我先送我姑姑过去。”李建国说着,便拉着王翠莲,匆匆离开了人群。

人群中,传来阵阵议论声:“你看,李家小伙子都回来了,这王翠莲还跟个小偷似的。”

“可不是嘛,就她那德行,嫁到李家,也是李家的倒霉。”

王翠莲听着这些议论,脸涨得通红,她低着头,紧紧地跟着李建国,心里更是憋屈。

“建国啊,你说我……我容易吗?”她忍不住哭诉道,“你妈那个老太太,就跟个守财奴似的,一点粮食都不肯给我。我这家里,老的老,小的小,都快饿死了!”

李建国看着姑姑哭得梨花带雨,心里也有些不忍。他知道,姑姑虽然嘴上刻薄,但对他们家也算不错。

“姑姑,别哭了。我回去会跟我妈说的,一定让她匀点粮食给您。”他安慰道。

“真的吗?建国,你真是个好孩子!”王翠莲的脸上,又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嗯。”李建国只是点了点头,心中却暗自盘算着,该如何跟母亲解释。

两人继续朝镇上走去,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王翠莲的心里,虽然仍有些不甘,但至少,她认为自己今天的目标,已经达成了一半。而李建国,则感觉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他知道,回到家,还有一场硬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