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倾覆燕朝,戏弄礼国
类别:
古代言情
作者:
字数:1763更新时间:25/07/30 23:56:05
“您这是要亡国啊!”夜默一语道破,话音落下,整个朝堂鸦雀无声,无人敢反驳,毕竟,事实摆在眼前,比任何辩驳都来得更有力。
“那……礼国的太子尚在燕国……”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提及,试图挽回一丝颜面。
夜默却毫不留情地打断了他的话,嘴角勾起一抹讥讽的笑意:“礼国太子?我听说,这位太子自幼体弱多病,鲜少露面,甚至连礼国许多臣民,也是在他被送来充当人质之时,才第一次见到他。那么,如果……这位太子是假的呢?”
礼国国君下意识后退一步,而夜默则步步紧逼,她的声音如同冰冷的锋刃,刺穿了燕国朝堂的最后一层遮羞布。
“如果礼国太子并非生病,而是早已潜伏于他国,譬如,燕国?”夜默的目光如同鹰隼般锐利,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官员,“又或许,他凭借过人的天赋,早已赢得了陛下的信任,成为太子伴读?”
夜默的猜测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沉寂的朝堂上炸开!许多人回想起与太子结为异姓兄弟的闵良,那个深受燕国国君信任的闵良,难道……他竟然是礼国之人?!
短暂的寂静之后,朝堂瞬间炸开了锅。多数人觉得夜默所言不虚,但仍有少数与闵良暗中勾结的大臣,跳出来为他辩护。
“陛下,万万不可轻信此越国之人!他是来挑拨离间的!”
燕国国君脸色苍白,他盯着夜默,久久没有言语。
“不错!此人定是越国为了帮助他们的友国墨国,才派来游说的!闵大人忠君爱国,乃我燕国栋梁,岂会是礼国之人?”
“陛下,援军已发,我联军与墨国的战事,关系到燕国生死存亡!切不可听信此人之言,贸然撤军啊!”
各种嘈杂的声音充斥着朝堂,当然,也有一些试图支持夜默的大臣,但碍于她是外国人,他们也只能选择在夜默退场后,再行发声。
朝堂之上争执不休,许久之后,燕国国君缓缓抬手,示意众人安静。
“纵然你所言貌似有理,”他看向夜默,语气带着一丝审视,“但,证据何在?这一切,不过是你的猜测。”
夜默笑了,笑容坦然:“外臣并无证据。陛下信与不信,皆由陛下决定。外臣此次前来,不过是出于善意劝告。”
燕国国君沉吟片刻,随即说道:“朕问你一事,若你能答上来,朕便答应撤回援军,并就此罢休。”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掀起轩然大波,“陛下!不可!”的劝阻声此起彼伏。
夜默微微颔首:“陛下但说无妨。”
“此前,礼国边境有大量牛马,其尾部被点燃,所到之处,烈焰滔天,顷刻间便烧毁了朕的一座边城。你可知,这是何缘由?”
夜默笑意更浓,眼中闪烁着洞悉一切的光芒:“这还不简单吗?”
她一字一句地解释道:“这分明是试探!若是燕国尚有余力,便会选择反击,届时,礼国便可推诿说是有人陷害,并非他们所为。而若燕国对一群着火的牛马都束手无策,便能证明燕国已将所有兵力尽数派出,那么,攻占燕国将是轻而易举之事!”
夜默的解释,有理有据,虽然只是推测,但此刻的朝堂之上,却再也无人能够想出比她更精妙的答案。礼国一向以文治国,不擅武事,他们想趁机吞并燕国,又担心燕国尚有实力,因此便以这种试探性的攻击,来判断燕国的兵力部署。这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然而,他们却万万想不到,那些牛马,皆是夜默一手操办。她曾伪装成商人,从牧民手中购得牲畜,又雇佣了大量人手,为牲畜的尾部绑上火壶,然后点燃,一批批地放走。那些被雇佣的牧民和苦力,即使亲眼看着她放火,也无法猜透她的真正用意。
夜默当然不会向他们透露这些内幕。她此行并未带多少人,但腰间却绑满了沉甸甸的黄金。对燕国而言,他们只需知道“恐惧”便足够了。
燕国国君沉默了许久,最终,他猛地转身,一边走向龙座,一边下令:“速速派人,召回元将军!”
“陛下!不可啊!您怎能听信此人之言……”有人追着国君的身影,焦急地呼喊。
夜默则仰天大笑,她双手抱胸,对着众臣说道:“为何说是‘一面之词’?礼国太子不是还在燕国吗?你们不妨去告诉他,礼国已向燕国宣战,看他的反应,不就能知晓他是否为真太子了吗?”
夜默继续说道,语气带着一丝紧迫:“不过,你们最好快些,因为我发现,闵良在燕国经营多年,暗桩不少,恐怕有人会通风报信……”
夜默的话不无道理,燕国国君立刻派人去寻找礼国太子。不久后,一个令人心惊的消息传回:礼国太子在得知礼国开战的消息后,竟然当场自尽了!
燕国国君素来谨慎,这位太子抵达燕国后,一直被严密看管,对外面的消息一无所知。然而,他得知开战的消息后,竟选择自尽?!这说明了什么?无论这位太子是否为真,他都必然知晓礼国即将开战,并且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
得到这个消息,夜默心中一块巨石终于落下。燕国国君也立刻将她奉为上宾,随后便匆匆去处理停止战争的事务。听着燕国因紧急调兵而引发的兵荒马乱,夜默虽然知道这不该,但她还是枕着枕头,沉沉睡去。她眼睑下深深的疲惫,以及身上尚未痊愈的伤口,都在诉说着她一路走来的艰辛。
燕国急调援军回撤的消息,赵国和礼国几乎在第一时间便得到了。
得知燕国欲休战,第一个表示反对的便是赵国。他们的补给早已运送至战场,战事正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此时收兵,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