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双王争后
类别:
古代言情
作者:
字数:1810更新时间:25/07/30 23:56:05
夜默的意识在混沌中浮沉,撕裂般的疼痛从四肢百骸传来,让她觉得自己被生生劈成了两半。耳边是墨临郢焦急万分的呼喊:“夜默,别睡!快醒醒!”他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恐慌,仿佛她一旦闭上眼,就再也回不来了。另一边,则是夜厉沉重低沉的嗓音,每一个字都带着千钧之力:“我这辈子没做过什么好事,我唯一做的好事,就是放过你。”
她能感觉到墨临郢用力抓着她的手,那力道中的颤抖,无声地诉说着他的紧张与害怕。夜默感觉自己像是在两个世界之间摇摇欲坠,一半被夜厉的恩怨纠葛牵扯,另一半则被墨临郢的深情紧紧拽住。
最终,她还是抵挡不住无边的黑暗,陷入了彻底的昏迷。数十位御医轮番诊脉,却都束手无策,只能摇头叹息。“夜小姐体内的力量太过狂暴,并非外伤,而是强大的内力在肆虐,需要她自己去慢慢消化。这个过程,时间难以预测,可能是一月两月,也可能是一年两年。”一位太医面色凝重地说道,另一位附和道:“没错,夜小姐内伤极重,但又在自行修复,这种奇特的状况,我们反而不好妄动,只能顺其自然,静待其变。”
“也就是说,我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这样昏睡下去?”七日后,墨临郢脸色阴沉,语气带着一丝不甘地质问御医们。御医们你看我,我看你,都只能尴尬地退下。
就在这时,文丰上前一步,似乎想到了什么。“殿下,墨国有一位无声大师,医术出神入化,或许我们可以请他前来诊治。”
此时,越国战事已平,墨临郢留在此处也再无意义,是时候动身回国了。墨临郢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微光,他沉吟片刻。
夜厉的尸身,最后只寻回了一部分,墨临郢命人将其妥善安葬在了一处山清水秀之地,也算是了却了一段恩怨。夜府被查封,夜家其余人本该流放,但念及夜默的情分,皆被送入寺庙清修。
即将登基为帝的严许,也已做出承诺,不会追究夜家军剩余将士的责任,反而会给予他们将功折罪的机会。经历过一场浩劫的越都城,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安宁。新帝登基后,二皇子选择去边疆戍守,他声称喜爱那里的淳朴民风,都城并非他久留之地。严许事后亦郑重表示,待墨临郢回国,他会全力支持其登基,这无疑是两国之间双赢的局面。如此看来,墨临郢的确该启程回国了。
墨临郢回过神来,深深地凝视着昏睡中的夜默,眼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好,我们回国。”他下了决定。
严许登基次日,二人便踏上了回国的官道。夜默被安排与墨临郢同乘一辆马车,她依旧沉睡不醒,对即将抵达的目的地,对未来的一切,都毫无所知。
墨国,一个曾极其辉煌的国度。两百年前,帝国分裂,墨国独占了大部分版图。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按理说百姓应安居乐业。然而,现实却截然相反。自从皇帝病重,太后垂帘听政以来,墨国的赋税便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增加。为了修建奢华的行宫,徭役也变得愈发繁重,百姓怨声载道。
有不满太后苛政者,写下千字檄文,讽刺其“牝鸡司晨”。为平息异议,太后大兴文字狱,并新增了十几种酷刑,专门用来对付敢于反抗她的人。她一人独揽大权,时不时便“杀鸡儆猴”,以至于京城上下,再无人敢发出任何异议。
专权已久的太后,对“摄政”的身份愈发不满。不久前,她终于让人散布“国不可一日无君”的言论。皇帝唯一的儿子下落不明,其余皇子皆被她斩杀殆尽。此时,所有人都明白了太后的心思——她想效仿古人,成为女皇!
然而,由于前朝从未有过女皇的先例,太后想要获得广泛的认可,尚需一番运作。她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去上下打点,眼看即将功成,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却让她措手不及——太子回来了!
太子回归的消息,虽然被太后以“身份尚未查明”为由,暂扣于驿站,但那些多年来盼望着太子归来的老臣们,却第一时间赶来探望。墨临郢身上那清晰可见的真龙刺青,便是他作为正统皇室血脉的有力证明。无论太后如何野心勃勃,妄图独揽大权,墨临郢的出现,都让她瞬间失去了名正言顺的倚仗。一旦墨临郢正式认祖归宗,太后势必需要交还一部分权力,这简直比剜肉还要令她心痛!
墨国皇宫,凤朝元殿。太后愤怒地将手中的玉盏摔落在地,殿内宫人跪了一地,噤若寒蝉。
“确定是太子?不是什么人冒充的?”她阴沉沉的声音,带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寒意。
“千真万确!太傅大人和丞相大人亲自去验证了,确认是太子殿下无疑!”侍女颤抖着声音禀报。
太后的脸色瞬间变得更加难看。她那飞入鬓角的眉毛高高扬起,细长的眼角透着一股凌厉的锋芒。片刻之后,她才轻哼一声,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哀家派了那么多人去刺杀那个小子,他竟然都没死,还真是命大!算算年纪,他现在也有十岁了,不过,一个十岁的孩子,又能做些什么呢?”
她顿了顿,又带着一丝自嘲的笑意继续说道:“若是在认祖归宗前就死了,那哀家可真是太伤心了。好不容易回来的孙儿,竟然都没来得及见一面……”
她的语气神态,仿佛墨临郢已经化为尘土。在场之人,无人敢再多言,只能在心中默默为那个命运多舛的孩子哀悼。
墨临郢回国后,第一时间便派人去联系那位“无声大师”。然而,这位大师却素来喜好闭关参禅,极少会面宾客。墨临郢连续递了数张帖子,详细说明了事情的紧急性和重要性,但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