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异姓王?

类别:年代种田 作者:字数:1630更新时间:25/07/08 16:39:04

百姓们众口铄金,一致支持棉花种植,棉花种子如春风般,逐渐吹遍了大齐的每一寸土地。

随着棉织品的普及,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绸缎商人,如同被海浪拍打的礁石,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绸缎庄的老板,眼见大势已去,纷纷调转船头,改行经营棉花生意。

然而,棉布生意这块肥肉,最大的那一口早就被宁安侯府牢牢咬住。因此,许多商人即使改行做了棉花生意,在价格上也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持在与棠记相差无几的水平线上。

甚至,为了争夺市场,他们不得不将价格压得比棠记更低。但即便如此,面对同样的价格,老百姓们依然更倾向于选择去棠记购买。毕竟,“棠记出品,必属精品”的口碑,早已深入人心。

如今的大齐,只要百姓家中拥有一亩三分薄田,便能勉强果腹,不再为饥饿所困扰。

沈光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上书朝廷,建议由朝廷出面,严控粮食价格,规范粮商的售卖行为。

衣食住行,乃是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如今朝政清明,正是朝廷趁势出击,颁布相关管理律法的大好时机。百官们自然是乐见其成,纷纷表示赞同。至于那些心怀不满的商人,纵然心中有万般不愿,也只能将不满默默咽下。毕竟,当今圣上武帝正值壮年,手腕强硬,绝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

沈光二十岁那年,大齐已经成功统一了粮食价格。而布匹的价格,也隐隐以棠记的价格作为衡量标准。

此后的十几年间,除了北狄之外,更有南疆、西域等地的使臣,不远万里来到大齐,争相签订贸易协议。大齐的粮食、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远销海外,名扬四海。

希望学堂和义诊医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大齐各地涌现,尤其是在那些偏远贫困的地区,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而义诊医馆里坐诊的大夫,竟然是太医院判林老的孙女这件事,也逐渐被百姓们所熟知。林院判甚至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亲自前往义诊医馆,给孙女儿讲解医理,传授经验。但他却也并不阻止其他大夫前来旁听,这种开放的态度,赢得了同行们的尊重和敬佩。

希望学堂更是广开方便之门,招生不分男女,只要是愿意学习的孩子,都可以来这里接受教育。对于那些在学习上表现出类拔萃的女孩儿,沈光还会亲自带在身边,了解她们的想法和兴趣,然后根据她们的意愿,将她们送到棠记或其他合适的地方,让她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女戒》等束缚女性思想的书籍,也在此后的十年间,渐渐消失在闺阁之中,被人们所遗忘。

而棠记棉坊,更是像一颗颗种子,在大齐的每个城池生根发芽,遍地开花。棉坊里雇佣的,也都是当地的女子。这不仅为她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让她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内阁更是组织人力,对大齐现行的律法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不管是税赋徭役,还是女子身份,亦或是其他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新的律法更加公平公正,也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沈光二十五岁时,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水泥。武帝闻讯后,龙颜大悦,立刻召集内阁大臣商议,决定对沈光进行封赏。

最终,武帝决定封沈光为王,号宁安,世袭罔替。

就这样,沈光成为了大齐开国以来的第一位异姓王,也是大齐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子封王的先例。

然而,面对这份至高无上的荣耀,沈光却并没有因此而迷失自己。她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没有过多地参与朝政。对她来说,权力并不是最重要的,她更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为大齐的百姓做更多的事情。她更像是大齐的一束光,劈开隐隐沉寂的束缚,照亮大齐前进的道路。

沈光三十岁那年,向武帝请旨开海。

武帝深知开海的重要性,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最终批准了沈光的请求。

自此,大齐正式开启了航海时代。无数的船只扬帆起航,驶向远方,带去了大齐的商品和文化,也带回了世界的奇珍异宝。大齐的国力,也因此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青山镇,沈家村。

“里正爷爷,您就再给我们说说吧!再给我们说说宁安王的故事吧!”

一群半大的孩子,围着沈里正,好奇地追问道。

沈里正看着静静地矗立在沈家祠堂前的石碑,目光悠远,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孩子们,等你们再长大一点,念书识字以后,自然就能从族谱上了解到宁安王的故事了。”

祠堂的最深处,除了供奉着沈家列祖列宗的牌位之外,还珍藏着一份圣旨,以及一本厚厚的族谱。

但是,这份族谱上却只记载了一个名字,那就是沈光。

而且,至今这份族谱都还未写完,一个属于女子的传奇人生,还在继续书写……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