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仁心济世

类别:年代种田 作者:字数:1962更新时间:25/07/08 16:39:04

“可不巧了,我认识京兆府尹大人,定要将你们这些耽误大夫救人的刁民扭送衙门!”

朱毅的声音如同一道惊雷,在医馆门口炸响。他身姿挺拔,面容冷峻,目光如炬地扫视着那些争吵不休的人群。

“以后,医馆门口会挂上牌子,”朱毅继续说道,声音沉稳而有力,“义诊医馆虽是免费,但只有林大夫一人坐诊。所以,从即日起,义诊医馆每日接待的病人数量有限。”

朱毅的话掷地有声,瞬间压下了喧嚣。毕竟,这义诊医馆仅靠林大夫一人支撑,若是累坏了他,整个医馆都将面临关门。

人群中开始出现骚动,一些原本只是想占便宜的人,在听到要被扭送衙门时,心中立刻打起了退堂鼓。

这位公子一看就非富即贵,说不定真与衙门的大人相识。他们这些平头百姓,一听到要进衙门,顿时就吓走了大半。

剩下的,则是真正来看病的百姓,以及一些纯粹来看热闹的人。京城人口众多,即便只是听到风声赶来看病的百姓,也已是人山人海。

一直到夜幕降临,医馆外依旧人头攒动。幸好,医馆门口早已挂出了看诊时间,这才让众人稍稍安心。

林书瑶也终于可以准备回府了。虽然林家答应她出来义诊,但也规定了她必须在天黑前回家。

书童打扮的丫鬟轻柔地为林书瑶揉捏着胳膊和肩膀。林书瑶脸上虽然带着明显的疲倦,但她的眼神却异常明亮,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回到林府,她见到林院判的第一句话便是:“祖父,我今日接诊了五十六个病人呢!”

五十六个病人啊!书本上那些晦涩难懂的病症,在被她亲手触摸到时,竟是如此的真实而生动。

她甚至察觉到,即使是同一种症状,也会因病情的轻重程度不同,在脉搏和病人表现上呈现出细微的差异。

治病救人,真的是一件太让人愉悦的事情了!

晚饭过后,林院判将林书瑶叫到了书房。

“把你今天看诊的那些病人的症状,还有你开的药方,都仔细说说吧。”林院判看着孙女,语气缓和地说道。

林书瑶有些不解,但还是依言照做。“第一位病人年纪稍大,伤在腰间……”

林书瑶的记忆力极好,再加上今天是她正式问诊的第一天,心中更是充满了难以抑制的兴奋。她将每一位病人的情况都记得清清楚楚,一一道来。

林院判静静地听着孙女有条不紊地讲述,脸色也从最初的凝重逐渐转为带着欣慰的笑容。

他这个孙女,果然是林家在医学一道上最有天赋的。

“你今天遇到的这些病人,都是一些寻常病症,但即使是寻常病症,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林院判虽然面容严肃,但声音却异常温柔。

林书瑶认真地点点头,听着祖父继续说道:“从明日起,用过晚饭后,来书房一个时辰。”

这是!这是祖父要亲自指导她了吗?林书瑶的双眼中迸发出强烈的渴望。

“是!”她激动地应道。

林院判哼了一声,摆了摆手,示意孙女可以离开了。

林书瑶迈着轻快的步伐,回到了自己的院子。从那天起,林家再也没有人阻止林书瑶学医。

林院判更是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这个沉迷于医道的孙女。甚至,每当有人请林院判出诊时,只要林书瑶在家,他都会带着她一同前往,让她有机会亲身实践,积累经验。

义诊医馆,在京城南城迅速闻名。尽管医馆免费诊治,但却没有人敢在此造次。

毕竟,只要是住在南城的人家都知道,这家看似不起眼的医馆,背后却有着极大的来头。

唯一感到不高兴的,则是那些同行们。如今,百姓们稍微有个头疼脑热,都跑去义诊医馆看病了,他们自家的医馆平日里几乎无人问津。

除非是那些等不及的,或者家境尚可的人家,才会选择来他们医馆看诊。亦或是那些疑难杂症,义诊医馆不接的,才会辗转到他们这里。

听说这义诊医馆的坐诊大夫,不过是一个十七八岁模样的少年郎。有不少颇有资历的大夫,都在等着看这个林大夫被病人刁难,出洋相。

然而,从春寒料峭等到蝉鸣不止,义诊医馆却从未出现过病人闹事的情况。

因为有了义诊医馆的存在,京城中其他的医馆也开始被迫“内卷”。不仅药材的价格降了下来,大夫的诊金也跟着下降了。

七月底,江南的早稻成熟了。

大朝会上,武帝命人将江南送来的新稻,在大殿上与众朝臣一同分享。沈光赫然位列其中。

因为沈光身份的特殊性,众朝臣还曾为此争论过。

有人认为,沈光虽是侯爷,但终归是女子,偶尔有事与他们一同上朝或许没什么问题,但若要日日都像他们一样上朝,那就有些不妥了。

为此,武帝还特地私下召见了沈光,询问了她的想法。

沈光心中也并不愿意上朝,她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若是日日上朝,那与前世上班又有什么区别?

最后,还是武帝拍板决定,只要沈光在京城一日,平日里可以不用上朝,但大朝会则必须参加。

“这千斤稻,真乃我大齐的国之利器啊!”武帝高坐在上首,看着手中的稻穗,龙颜大悦。短短两年时间,国库的粮草已经变得颇为充沛。

虽然国库的银钱不多,但武帝的私库却已经积累得颇为丰厚。

沈光静静地站在那里,不发一言,但众人的目光却始终无法从她身上移开。

只要这千斤稻存在一日,宁安侯在朝堂上便永远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且,朝臣们也都看出来了,虽然宁安侯平日里似乎并不在朝堂的中心,但朝中一旦发生什么大事,总是绕不开她。

然而,沈光如今并没有心思去管理朝堂上的事情。

大齐的百姓,在棉被棉布售卖的时候,已经亲身体会到了棉花的好处。

如今,江南的百姓,家中的田地除了种植稻子之外,还种了不少棉花。

棠记棉坊也为此推出了新的政策,老百姓可以用一定数量的棉花,直接兑换棉布或者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