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金銮舌战

类别:年代种田 作者:字数:2046更新时间:25/07/08 16:39:04

“皇上,微臣有本要奏,事关宁安侯!”

寂静的金銮殿上,南平伯尖锐的声音划破空气,引得众人纷纷侧目。朝堂之上,弹劾官员之事屡见不鲜,可今日主角却是宁安侯,这可就稀奇了。

要知道,宁安侯沈光,那可是武帝眼前的红人,战功赫赫,地位超然。谁人不知她深受皇恩,南平伯此举,无疑是冒着极大的风险。

“哦?南平伯有何事要奏?关于宁安侯的?” 武帝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深邃,让人难以捉摸。

南平伯感受到那股无形的压力,心中一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启禀皇上,宁安侯近日在城外私自开设学堂,广招学子,此事有违礼制,恐生祸端!”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私自开设学堂,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若办学不当,蛊惑人心,那可是动摇国本的大罪。

“南平伯所言当真?” 武帝的语气依旧平静,听不出喜怒。

“臣所言句句属实,绝无虚假!” 南平伯叩首道,语气坚定。

就在众人以为武帝要降罪于宁安侯时,邱祭酒却站了出来。“启禀皇上,臣也有要事禀告,也是关于宁安侯。”

众人再次哗然,目光齐刷刷地集中到邱祭酒身上。

邱祭酒在朝中素来以清高自居,不结党营私,只埋头于国子监的事务。虽然官职仅为四品,但因掌管天下学子,在朝中地位超然。

难道,邱祭酒也要参宁安侯一本?众人心中疑惑。

“微臣要恭喜陛下,有宁安侯这样一心为民、忠心为国的臣子。” 邱祭酒的声音洪亮,掷地有声。

这番话,顿时让朝堂之上的气氛变得更加诡异。

“关于宁安侯开设学堂一事,微臣早有耳闻,且宁安侯曾多次拜访过微臣,与微臣商议办学之事。” 邱祭酒不紧不慢地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赏。

“宁安侯所开设的学堂名为希望学堂,寓意着让大齐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读书的希望。此学堂乃是宁安侯用自己的产业盈利所建,不收百姓一分一毫。”

邱祭酒条理清晰地将希望学堂的情况娓娓道来。“希望学堂还设有月考制度,考核不合格者将被淘汰,宁安侯称之为人才筛选。皇上,宁安侯此举,实乃为国为民,为大齐选拔人才,功在千秋!”

邱祭酒的一番话,让原本不了解情况的朝臣们恍然大悟。原来这免费办学,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南平伯见状,顿时急了。“皇上,宁安侯绝非只是选拔人才这么简单,她竟然还允许女子与男子一同读书,此举有违纲常伦理!”

果不其然,武帝在听到这句话后,眉头微微皱起。

“南平伯,你未免太过小题大做了吧。” 安乐侯见状,连忙站出来为沈光说话。“此事若是旁人所为,或许确有不妥,但她是宁安侯啊!”

安乐侯一边说着,一边偷偷观察武帝的神色,见其面色稍缓,便继续说道:“试问在场诸位,有谁不钦佩宁安侯的?反正我老朱对宁安侯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才不管她是男是女,我只知道,宁安侯对大齐的贡献,无人能及!”

安乐侯的话,可谓是恰到好处,既表达了对沈光的敬佩,又暗暗抬高了武帝的用人之明。

“皇上,微臣倒是觉得,这男女同校一事,宁安侯做得才叫人敬佩!” 另一位大臣也站出来说道。“宁安侯身为女子,或许也想看看女子之中,是否也有不输于男子的栋梁之才。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是我大齐的子民,有才之人,皆可为我大齐所用!”

这番话,说得极为漂亮,赢得了不少朝臣的赞同。

是啊,无论男女,皆是大齐的子民。若是大齐能再多出几个像沈光一样的女子,那岂不是更好?

武帝听着众臣的议论,忍不住点了点头,看向南平伯的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悦。

他早已看穿了南平伯的心思,不过是想借题发挥,打压宁安侯罢了。

“开办学堂,教化百姓,为大齐培养人才,乃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武帝缓缓说道。“这个学堂名为希望学堂是吧?来人,取笔墨来,朕要亲自为这学堂题字!”

不用朝廷出资,便能兴办教育,培养人才,这等好事,武帝自然乐见其成。

南平伯听到这里,面如死灰。他万万没有想到,武帝竟然如此信任宁安侯,甚至不惜亲自为她的学堂题字。

武帝的墨宝送到宁安侯府时,沈光才知道此事竟然闹到了武帝面前。她不敢怠慢,连忙梳洗打扮一番,准备入宫谢恩。

御书房内。

“皇上,臣除了开设学堂之外,还打算在城南百姓聚集之处,开设一家医馆,聘请大夫为贫苦百姓诊治疾病。” 沈光站在御桌前,不卑不亢地说道。

既然开设学堂之事已被武帝知晓,那开设医馆一事,她也一并禀明,也算是在皇帝面前过了明路。

武帝闻言,颇为惊讶地看着沈光。“沈爱卿,朕真是越来越看不懂你了。”

眼前的少女,不过十几岁的年纪,面庞稚嫩,眼神却深邃得仿佛能看透一切。

在那些饱读诗书的状元才子身上,武帝从未见过如此沉稳淡定的气质。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沈光惊慌失措。

“你所做的一切,让朕都不知道该如何嘉奖你了。” 武帝由衷地说道。

沈光闻言,微微一笑。“皇上,等希望学堂和义诊医馆开遍整个大齐之时,再来嘉奖臣也不迟。”

“在此之前,皇上只需知道,臣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百姓,为了大齐。” 沈光郑重地行了一礼。“臣的眼中,永远只有百姓!”

沈光的话,掷地有声,让武帝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责任感。

她效忠的不是皇帝,而是百姓。

但武帝却丝毫没有感到不满,反而对沈光更加欣赏。

武帝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女侯,心中忽然涌起一种强烈的预感。

大齐王朝或许会涌现出无数位圣明的帝王,但却很难再出现第二个沈光。

沈光离开皇宫时,袖中多了一块沉甸甸的令牌。

初春的阳光正好,温暖地洒在她的身上。

果不其然,皇帝为城外书院题字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整个京城。

原本书院还欠缺几位夫子,消息传出后,无数饱学之士纷纷前来应聘。其中不乏举人,甚至还有两位进士出身的。

要知道,中了举人进士,不过是入仕为官的第一步。而官位有限,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却源源不断地为朝廷输送着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