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童蒙始

类别:年代种田 作者:字数:1862更新时间:25/07/08 16:39:04

朱毅等人听了这话,更是怒火中烧。纵然权贵与平民百姓,多有重男轻女之嫌,可眼见这些发丝枯黄、身形羸弱的女娃,心中也难免生出一股难言的憋闷之气。

这不,学堂报名的首日,学生人数竟已突破两百之数,招生之顺利,远超众人预期。

京城这座学堂,乃是基金会设立的首个据点,众人不求一蹴而就,但愿稳扎稳打,徐徐图之。

次日,慕名而来的学子更是络绎不绝,学堂已然不堪重负。

“各位乡亲父老,实不相瞒,本次春季招生名额已满,故而提前结束报名。” 负责招生的仆从站在学堂门前,高声宣布道。

原本还满怀希望,领着孩子站在门口的百姓们,顿时面面相觑,一片哗然。

“什么?免费上学的好事,凭啥不招我家娃?我家的娃,算命先生都说了,是文曲星下凡,日后必成大器!” 人群中,一位妇人焦急地喊道。

原来,她昨日也曾前来,奈何等候时间实在太长,便先行回家。谁知才过一日,这免费学堂竟已停止招生,让她懊悔不已。

“诸位,招生简章上写得明明白白,招生名额有限,为期三日,人满即止。先来后到,童叟无欺!” 负责招生的仆从耐心的解释道。

事实上,本次招收的学生数量早已超出原定标准。昨日前来报名的,只要条件符合,几乎都被破格录取。

仆从将早已准备好的告示张贴在学堂门口,便将大门紧闭,任凭门外众人如何吵闹,学堂大门都纹丝不动,再未开启。

“诶,他们刚才说的是春季第一次招生,对吧?那是不是意味着,以后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招生?”人群中,一位心思细腻的汉子捕捉到了传话人话语中的关键信息,若有所思地说道。

“极有可能!这学堂才招收两百多人,日后定会扩招!”

“那是自然!肯定会有第二次招生。而且,不是还有入学考核么?那些考核不通过的学生,肯定会被退学。到那时,学堂空出名额,肯定还会继续招生的!”

......

门外众人议论纷纷,最终只能带着些许遗憾,领着孩子悻悻而归。

学堂内,沈光一行人与几位夫子围坐一堂,商议着接下来的事宜。

“侯爷,各位公子,此次学堂共招收两百三十四名学子,其中男学生一百七十八名,女学生五十六名。” 吕夫子将本次招生的详细数据,一一禀报给在座众人。

得知此次竟能招收五十多名女学生,沈光心中颇为欣慰。

但也恰恰印证了,这些女孩子在家中,恐怕连一顿饱饭都难以保证。

可如今学堂仅有三位夫子,要教授这两百多名学生,师资力量显然捉襟见肘。

尤其是这五十多名女学生,更需要一位专门的女夫子进行教导。

民间虽有女夫子,但她们大多服务于富商巨贾,教授的多是些《女则》、《女训》之类的封建礼教,亦或是琴棋书画等附庸风雅的才艺。

而沈光想让学堂里的女孩儿,像男孩儿一样,学习经世致用的知识。

“侯爷,要不,这段时间,我先暂代学堂夫子一职?” 邱智学略带试探地开口说道。

面对沈光略显诧异的目光,邱智学连忙解释道:“我如今赋闲在家,无所事事,学堂又恰好缺少夫子,不如就让我先来代课。等过些时日,寻到合适的夫子人选,我再抽身离去也是一样。”

在众人之中,学问最好的,无疑是邱智学。

身为祭酒之子,纵然再不济,也算是家学渊源,底蕴深厚,给这群孩子启蒙,自然是绰绰有余。

“既然如此,那就由吕夫子负责教导女学生启蒙,智学,你与其他两位夫子,负责教导男学生启蒙。孩子们按照年龄分班,七岁到八岁为一个班,九岁到十岁为一个班级,十一岁到十三岁为一个班级。” 沈光迅速做出了安排。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智成熟程度自然也各不相同。

冯秀才年事已高,学问根基也扎实,便负责教导年龄最小的那群孩子。

年长者,也更容易镇得住场子。

周秀才则负责教导年龄最大的孩子们,邱智学自然就负责中间年龄阶段的孩子。

接下来的几日,学堂又雇佣了几名身强力壮的仆从,负责守卫学堂安全。

同时张贴告示,宣布学堂将于十日后正式开学。

城外一座免费学堂成立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京城,成为了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尤其是得知这学堂还是由沈光一手创办之后,更是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沈光开办这免费学堂,究竟意欲何为?”

“宁安侯的胆子也太大了!她在百姓心中已经拥有了极高的威望,她这样下去,到底想要做什么?”

“不行!此事我必须要禀报给皇上!这宁安侯,实在是居心叵测!”

......

众臣对沈光举办免费学堂一事,看法不一,有人反对,自然也有人欣赏。

于是,在随后的朝会上,便发生了这样一幕。

“皇上,臣要参奏宁安侯,其笼络人心,居心不良!”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静默,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那出声之人,心中暗叹:真是好大的胆子!

竟敢参奏宁安侯!

而且,还扣上如此大的一顶帽子!往大了说,这可是要动摇江山社稷的罪名啊!

果然,武帝听到这话,也有些错愕,示意那人继续说下去。

“启禀皇上,宁安侯这段时间,在南门城外创办了一间学堂,招收了不少百姓家的孩童入学读书。臣听说,有数百孩童都被招收进了那学堂。宁安侯此举,臣以为有笼络人心之嫌,还请皇上明察!” 开口说话之人,正是当朝坐拥土地最多的南平伯。

因着摊丁入亩这项政令的推行,导致南平伯府每年都要缴纳巨额的税款。

对于沈光,南平伯可谓是恨之入骨。

果然,此话一出,与南平伯交好之人,也纷纷开口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