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皂坊立
类别:
年代种田
作者:
字数:2201更新时间:25/07/08 16:39:04
日头高悬,将沈家村笼罩在一片金灿灿的光辉之中。村头,一栋由青砖砌成的作坊,在周围那些简陋的木屋瓦房中,显得格外气派,如同鹤立鸡群般引人注目。
作坊刚上完大梁,正中央悬挂着一块崭新的牌匾,鲜红的绸花簇拥着,格外喜庆。几个大字——“棠记皂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格外醒目。
人群熙熙攘攘,议论纷纷。
“棠记?不是应该叫沈记吗?”一个尖细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疑惑。
“我的天!这……这是用沈光的名字命名的吧!”
“看来,这作坊以后就是沈光的了!”
“……”
嘈杂的议论声,很快就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所淹没。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也充斥着喜悦的味道。
早春时节,寒意尚存,可沈光却感到浑身热血沸腾。历经千辛万苦,她在异世大齐的第一个产业终于初具规模了!
村里德高望重的里正,清了清嗓子,洪亮的声音盖过了喧嚣:“各位乡亲,今天是沈小波一家作坊落成的大好日子,我代表全村父老乡亲,祝贺大山一家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顿了顿,里正又提高嗓门,带着几分喜悦:“此外,还有一桩大好事,要告知各位乡亲。”
“之前,咱们就说好了,作坊成立之后就要招工。现在作坊建成了,自然也要开始招工啦!”
“咱们优先招收村里有一技之长的妇人。另外,作坊还会收购一部分蔬菜。”
“有意向的,晚上可以去大山家报名,报名时间两天。三天后,招工名单会张贴在作坊外,大家伙儿可都注意着点儿!”
里正话音刚落,人群瞬间沸腾起来,嗡嗡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里正,我们男人难道不比那些女人更有力气吗?这作坊招工,咋就光想着女人呢?”一个粗犷的声音,带着不满。
“就是啊!还有,招工怎么也不说工钱是多少呢?”
人群中,几个壮汉纷纷附和,显然对只招女工颇有微词。
柳氏见状,连忙站出来解释:“各位乡亲,这作坊里的活儿,的确是女人更擅长些。首先,手脚要灵巧,其次,还要会做饭,照顾大家伙儿的饮食。”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汉子们,因为我们主要招的是女工,所以男工名额会少一些。而且,这马上就要春种了,各位兄弟们还要下地干活,忙着春种呢!”
“至于工钱嘛,一个月五百文,每个月休息四天。一天工作四个时辰,中午作坊还管一顿午饭。”
“哗!”
柳氏的话,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轩然大波。
“五百文?!那可是半两银子啊!”
“天呐!一年就是六两银子!六两银子还管饭,这可是顶好的事儿啊!”
一些脑子灵光的人,已经悄悄地从人群中溜走,直奔沈家院子而去,准备抢先报名。
里正也适时地补充道:“另外,为了庆祝作坊建成,我们将在五日后摆酒席!到时候各位乡亲都来喝上一口,热闹热闹!”
沈光和秦婉婉早就准备好了一切,在沈家院子门口支起了一张桌子。
“排队的婶子们,大家安静些,莫要大声喧哗。等会儿上来,报上自己的名字和年龄。”沈光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棠丫头,我是你翠花婶!谁不知道我有一膀子力气!”一个嗓门洪亮的妇人,挤到最前面,迫不及待地说道。
“姓什么?多大年纪了?”沈光微微一笑,耐心地问道。
“姓张,张翠花。今年三十四了。”
秦婉婉在一旁,飞快地记录着:一号,张翠花,三十四岁,力气大。
排在后面的人,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生怕错过了机会。
“钱金桃,今年三十岁,会做饭,还会种田!”
“孙玉娘……”
秦婉婉手中的笔,如同飞舞的蝴蝶,在纸上留下一行行娟秀的字迹。
几乎整个沈家村的妇人,都赶来了。沈家村虽然不大,但也有百余户人家。今天来登记的,竟然有八十多人。
看来,这次招工竞争,相当激烈啊,需要淘汰一半的人。
夜幕降临,沈光拿着厚厚的名单,找到了沈小波夫妇,以及被留在家中的桂花婶等几位得力人手,开始商议人选。
“作坊挑人,最重要的就是老实本分。”沈光开门见山地说道。
柳氏等人,对村里的人家都比较了解,很快就缩小了范围。
“孙大姐是个老实人,干活也勤快。”柳氏率先说道。
“王娘子是北方来的,一手面食做得极好!”桂花婶也补充道。
经过一番仔细的筛选,最终敲定了四十八个人。
有人负责草木灰的沉淀,有人负责熬煮猪油,力气大的负责搅拌……
另外,沈光还特意挑选了三个厨娘,负责员工的饭食。
那些报名了却没有被选上的人家,这两天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焦急地等待着,期盼着沈光能改变主意。
“来了来了!”
三天后,一大早,沈光就带着婉婉,来到作坊外,准备张贴告示。
没想到,作坊外早已聚集了一大群人,翘首以盼。
“各位婶子,你们来得真早啊。”沈光笑着和大家打招呼。
说着,她和秦婉婉两人,用浆糊将写满名字的告示,牢牢地贴在墙上。
“各位婶子都到齐了,我就开始念名字了。如果没来的,也烦请各位互相转告一声。念到名字的,等会留下。”
“张翠花、孙玉娘……”
“有我的名字!有我的名字!”
“当家的,我被选上了!”
沈光每念到一个名字,都会重复三遍,确保每个人都能听清楚。每当听到自己的名字,人群中便会爆发出兴奋的欢呼声。
当沈光念完最后一个名字时,人群里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没选上的婶子也不用担心,作坊做饭需要买菜,我们会优先从没被选上的各位婶子家里购买。”沈光连忙安慰道。
听到这话,那些没被选上的妇人,脸色也缓和了不少。
“棠丫头,你放心好了,我家的菜,比那大姑娘还要水灵咧!”一个婶子连忙说道,生怕错失了机会。
人群渐渐散去,沈光从随身携带的篮子里,掏出了一块块精致的木牌。
“各位婶子,这个是你们的工牌,上面写了你们的名字,工牌底部也刻上了你们的名字。”
“呀,原来我的名字是这样的,真好看!”一个婶子拿着工牌,爱不释手。
“以后大家来上工,就凭着这块工牌进入作坊。进来以后,用工牌底部的印泥,在进来的纸上盖个章。”
沈光的这个举动,无疑是参考了后世的考勤打卡制度。
沈家村的人,多多少少都沾亲带故。而且,农家人大多没什么文化,所以在管理上,势必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在一开始,就要将制度建立起来,才能更好地管理作坊。
“另外,工契我已经请人拟好了,还有一件事情,我要提前说清楚。”沈光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你们来工坊做事,但是出了工坊,如果家里人问起你们做了什么,一概不许透露。如果有谁泄露了作坊的秘密,罚银一千两!我也会报官处理!”
罚银一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