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争先恐后
类别:
年代种田
作者:
字数:1934更新时间:25/07/08 16:39:04
枕头底下的银票,早已被摩挲得发皱,仿佛承载着少女心底最深的期盼与不安。
第二天一大早,沈光便醒了,尽管眼底还残留着明显的黑眼圈,却丝毫掩盖不住她眼中闪烁的光芒。
用过早饭,她径直去了村里的屠夫家,精心挑选了一块上好的猪肉,便急匆匆地赶往里正家。
还没等沈光她们放下碗筷,桂花婶一家就迫不及待地出现在了院子里,仿佛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事。
柳氏手中的碗筷,更是被桂花婶一把夺了过去,热情得让人有些不好意思。
片刻之后,桂花婶走到沈光面前,满脸感激地说道: “棠侄女儿啊,这两个丫头回去才说你给买了衣裳。这也太贵重了!”
昨晚,当沈梨和沈丹将那件用上好墨料制成的衣裙拿出来时,桂花婶便觉得实在是太过奢侈了。在她看来,这件衣裳已经远远超出了她们的价值。
“我们这才做了多久时间啊,当不得这么重的,这衣服的钱,你就从月银中扣除吧。” 桂花婶一脸难安,生怕自己占了沈光的便宜。
沈光看着桂花婶局促不安的样子,笑着拉过沈梨和沈丹两姐妹,柔声说道:“两个姐姐活做得这样好,婶子还帮着我娘做些家务。该是我们家占了你们便宜。”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这马上年关了,两个姐姐都是大姑娘了,就该穿鲜亮的衣衫!” 沈光俏皮一笑,“这就当我提早发年终福利了!”
沈梨和沈丹两姐妹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一人搂着沈光的一只胳膊,沈梨的耳朵泛着淡淡的红晕,轻声说道:“棠妹妹,真的谢谢你。”
桂花婶也压了压自己泛红的眼角。这两个女儿跟着沈光,算是跟对人了。 这么好的衣衫,哪怕手里攒着钱了,她也舍不得买。她都忘记女儿们多久没有新衣衫了,这些年都是缝缝补补过来的,如今女儿们手中的活计,也更加麻利带劲了。
“两位姐姐,有没有兴趣跟我去念书?” 沈光突然冒出的这句话,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沈梨和沈丹耳边炸响。
两姐妹顿时愣住了,随即连连摇头。 念书?这可是村里许多人家都送不起孩子去学堂的事情,她们怎么敢奢望?而且,她们是女孩子,在传统观念里,也没有念书的必要。
其实,沈光问这话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总要为自己以后认字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隔壁村有个学堂,里面有个考了多年都没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因为年纪大了,也失去了科举的心,便在村里给附近的孩子们启蒙。 沈光打听过,这个人只有一个独苗儿子,但是身子不好,所以往日里,束脩不收礼,只收银钱。
带着两姐妹一起去,沈光一来是觉得她们无论是性格还是心性,她都挺喜欢的。人也老实本分,所以想带着一起,这样一来,三个女孩儿一起去学堂,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以后要是作坊生意做大了,身边还是要有人识字,别人她不一定信得过,但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总比招进来些不知根底的人要安全得多。
“你们也看见了,咱们的香皂,都是紧俏货。” 沈光循循善诱,“我想让你们念书识字,等以后生意做大了,好做我的左膀右臂!”
她故意用激将法:“你们不是还说要一直跟着我吗?要是你们不念书识字,我以后找个念书识字的人,那你们可就要被比下去了。” 说完,沈光还无辜地眨了眨眼睛,仿佛这真的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我去!我去!” “我去!” 两姐妹几乎是同时脱口而出,生怕慢了一步就被沈光给抛弃了。
什么?棠妹妹要找别人?还要把她们两个比下去? 那可不行啊! 不就是念书吗! 哼,还能比她们之前的日子更难吗?
所以,当沈光将这个事情跟柳氏和桂花婶说了以后,柳氏难得沉默了,过了好久,才缓缓点头。
“我们家里两个就不去了吧?” 桂花婶有些犹豫,她不是担心女儿念书不好,只是觉得念书花费太大。 这昨天才买了衣服,今天又要带着去念书,这…这得花多少钱啊! 念书,念书当然是好啊,她男人在的时候,也说过念书好。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送家里的男娃子去念书?
“你别高兴太早,李夫子收不收你还不知道呢?” 柳氏也不是不让沈光去,只是学堂里都是男孩儿,这女孩儿去念书,肯定会有流言蜚语传出来。
沈光自信满满地说道:“娘,你放心,我不仅要念书,我还会念得比那些男孩儿都好!” 她上辈子好歹也是念了十几年书的人,还是考上重点大学的人!
“好好好,你最聪明了!” 柳氏笑着点了点沈光的头,女儿这么聪明,还真说不定念的比那些男孩子好。 “刚好学堂也放假了,娘下午帮你去李夫子家去问问,看看他啊,收不收女学生!”
“谢谢娘,娘最好了!” 沈光高兴地抱住柳氏的胳膊,撒娇道。
院门外,沈文放下了原本要敲门的手,他深深地看了一眼门缝里透出的光亮,沉默不语地转身离开了。
柳氏是个直爽的性子,下午用过饭后,马上带着沈光三人去了隔壁李家村。 再过几天就是小年了,按照习俗,过了小年,再去拜师就不合适了。
李夫子住在李家村村尾,柳氏带着三人要穿过整个李家村才能到达。 此时正值饭后,家家户户都有空闲,许多村民都聚集在一起闲聊。
“那不是沈家村的大山家的吗?” 有眼尖的妇人认出了柳氏,毕竟周围几个村子挨得都不算远,村与村之间也有一些亲戚关系,基本上,哪怕不算熟络,也能认得出人脸。
“这咋还带了三个女娃?” “她这是好像要去李夫子家。” “她们去李夫子家干什么?” “这还用说,带着三个姑娘。李夫子家的那个今年也有十八了吧?” “嘶——,这是要带着闺女自己来找人家?但是她不是只有一个女儿吗,听说从小就脑子不好。”
“英子,你消息早就落伍了,她家闺女听说已经好了!” “那难怪呢,不是,这闺女一好,就寻人家?虽然李夫子一家人不错,但是他们家那个身子骨确实差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