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恶婆拦路

类别:年代种田 作者:字数:1778更新时间:25/07/08 16:39:04

这颠簸的牛车,简直就是一场行走的酷刑。
等我有了钱,第一件事就是要修一条平坦的大路!
轻车熟路地进了镇,沈光直奔悦人馆。
一进门,她就瞧见打扮精致的湘娘子,正笑盈盈地站在柜台前。
“哟,你来啦,我还以为你得过几天才能来呢。”
瞧她眉眼间藏不住的喜色,沈光就知道这香皂定是卖了个好价钱。
“有多少块,我就不数了。三十文一块,赶紧把钱结了吧。”
湘娘子昨天自留了两块试用,立刻就意识到这东西有多么稀罕。
她敢保证,这香皂绝对能在青山镇的富太太圈里掀起一股风潮。
“这次一共是五十块。”
两人银货两讫,干净利落。
“妹妹,还不知道怎么称呼?我姓陈,大家都叫我湘娘子。”
湘娘子见沈光拎起箩筐就要走,连忙喊住她。
“沈光。”
“沈光妹妹,这香皂你还有货吗?”
“自然是有的。”
“妹妹,你看这样如何?这香皂,我出五十文一块,以后都卖给我,如何?”
这是想搞垄断啊,沈光心中了然,面上却不动声色地看着湘娘子。
“只卖给你也不是不行,不过,可不是五十文一块的价格。”
沈光端起茶杯,慢条斯理地说道。
湘娘子心里咯噔一下。
这是要坐地起价?
“我的货可以保证只卖给湘掌柜,但不按一块皂多少钱卖给你,而是你卖多少钱,我要抽成。二八分,我八你二。你能卖多少银子是你的本事,但我只要八成的利润。”
沈光放下茶杯,笑意盈盈地看着湘娘子。
她不擅长销售,也没那个时间精力。
所以,最快捷省事的办法就是找个经销商,而湘娘子无疑就是她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二八分成?亏她说得出口!
湘娘子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
她迅速在心里盘算了一笔账。
如果她一块香皂卖半两银子,也就是五百文,沈光要抽走八成,那她一块香皂岂不是只能赚一百文?
“香皂的本钱不用你出,你也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只要卖出去,你就稳赚不赔。”
“而且,你卖多少,卖到哪里,全凭你自己的本事。”
湘娘子眼睛一亮,对啊,她完全可以把香皂卖到府城去!
“咳咳,二八分成太低了。卖东西也要有人出力才能卖得动。”
“那就三七分,但是卖货的路费、损耗、人工,都要你来承担。为期一年,一年后,要是我们双方都满意,再续签契约。”
“成交!”
沈光端起茶杯,极力压制住上扬的嘴角。
她一开始的底线就是三七分,但故意说成二八分,就是为了让湘娘子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大概是怕沈光反悔,湘娘子很快就拟好了契书。
让她有些意外的是,沈光竟然识字。
她原本以为沈光只是个仗着有方子的村姑而已。
看来,这丫头倒是有些能耐。
沈光仔细看了一遍契书,虽然繁体字她写不来,但并不妨碍她看懂。
双方达成合作,皆大欢喜。
沈光:我负责生产,你负责销售,完美!
湘娘子:卖到府城一两银子一块,应该不过分吧?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最后,湘娘子亲热地挽着沈光的胳膊,一口一个妹妹,把她送出了悦人馆。
沈光离开悦人馆后,径直去了木匠铺。

看着手里精致的木盒,她不得不感慨,古代手艺人真是心灵手巧。
按照沈光的要求,徐木匠在皂盒上雕刻了一排栩栩如生的海棠花。
这样,香皂切出来后,边缘就会有一圈海棠花的印记。
自古以来,美好的事物总是身价倍增。
爽快地付了定金后,沈光又去了铁匠铺,取走了她定制的印章。
印章上是两个苍劲有力的字——“棠记”。
没错,她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这个品牌就叫“棠记”!
付清尾款后,沈光又买了些细粮,放进背篓里。
随后,她找了个路边摊,吃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又买了几个香喷喷的饼子,这才踏上回家的路。
她的生活,马上就要告别贫困,奔向小康啦!
当牛车慢悠悠地回到村口时,已经过了正午。
此时,沈家院子里一片喧嚣。
“老大家的,你今天要是敢把这墙垒起来,我就一头撞死在这墙上!”
这两天,沈老太看着大房一家垒墙,心里就堵得慌。
虽然分了家,但真要这么隔开,以后她还怎么指使老大家的?
她对小儿子是什么德行,心里门儿清。
这分了家,大儿子不来多尽尽孝也就算了,如今还想砌墙,简直是痴心妄想!
“娘,既然分了家,以后就各过各的日子,垒上墙,免得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缠。”
柳氏毫不退让地反驳道,沈老太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大嫂,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指桑骂槐,是说我们赖上你们了吗?”
“大哥,不是我说你,你们家总共就沈光一个女儿,以后嫁出去,终归还是要靠你两个侄子。娘也是为了你好!都是一家人,你这么做就太过分了!”
沈大河和王氏两人一唱一和,配合得天衣无缝。
两方僵持不下,沈老太沉默片刻,突然改了口。
“你要垒墙也行!拿出十两银子来,这墙你就垒上去,不然我就一头撞死在这里!”
沈老太攥紧拳头,一副豁出去的样子。
沈大河和王氏连忙作势拉住沈老太,嘴里不停地劝说着。
“那你倒是撞啊!”
一道清脆的声音从院门口传来,打破了僵局。
沈光还没走到家门口,就看到自家门口围了一群人。
“大山一家做事也太绝了吧。好歹都是亲兄弟呢。”
“真是没良心,老娘还在一个院子里住着呢,居然就要打墙隔开,这是有多大的仇,多大的怨啊?”
“婶子,分了家还要照顾弟弟一家,也就你们家大儿子心善,肯吃这个亏。可别把别人都当成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