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背影杀

类别:年代种田 作者:字数:2206更新时间:25/07/08 16:38:55

林小唯听着陈皓海一本正经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简直无法反驳。她认可了他的提议,决定继续深化实验。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尝试,林小唯最终确定将图案放置在T恤的后背。至此,公益线首款产品的设计方向和具体要求也基本定型。

她决定采用最初那张稚嫩的全家福,保留那份天真烂漫的手绘感,用简约而略显歪曲的线条,去凸显那份童趣和纯真,勾勒出一个充满温情的圆满家庭。

在T恤版型的选择上,林小唯选择了最常见、最朴素的中性白色T恤。这种款式不挑性别,不挑年龄,男女老少皆宜,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受众群体,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幅画,记住它背后的故事。

在制作工艺上,林小唯在高温印花和刺绣之间犹豫不决。

如果要走大众化、批量化的路线,直接印花无疑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选择。但刺绣的成本较高,效果却也更佳,能赋予T恤更高的质感。

经过再三权衡,为了保持满月品牌一贯的高级感和良好口碑,林小唯最终还是选择了刺绣工艺。

刺绣又分为机绣和手工绣两种。考虑到商业成本和批量生产的需求,她原本倾向于选择机绣。

这时,陈皓海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既然要做公益,就要做到极致,让公益效应发挥到最大。”

林小唯好奇地问道:“怎么做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陈皓海只是简单地提示了两个字:“瓯绣。”

林小唯瞬间领悟了他的意思,惊讶地看了陈皓海一眼,没想到他考虑得如此周全。

陈皓海得意地笑了笑,解释道:“我可是有认真做功课的。”

他继续说道:“瓯绣是温州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针法丰富多样,做工极其精细。许多老一辈的农村妇女都掌握这门手艺。只不过,以前的瓯绣主要应用于那些繁复的山水花鸟画,受众面比较窄,推广力度也不够,所以市场需求量一直不大。”

林小唯点头表示赞同,“我之前也关注过瓯绣。现在,除了少数技艺特别精湛的绣娘,大多数人都接不到太多活,很难靠这门手艺维持生计。所以,现在年轻一代也不太重视瓯绣工艺的传承,这项传统技艺正在慢慢走向衰落。”

“没错。所以,如果我们能把公益线产品的刺绣工作交给这些农村妇女来做,既能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刺绣机会,增加一份收入,贴补家用,又能借此作为一个公益宣传点,增强这款产品的公益属性,扩大它的影响力。”

陈皓海进一步分析道:“另外,如果她们还有其他的瓯绣工艺品,我们也可以帮忙销售。说不定还能为延续和发扬温州的瓯绣工艺,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他笑着反问道:“何乐而不为呢?”

“为!当然要为!”林小唯毫不犹豫地拍板决定。

两人都是行动力极强的人,一旦确定了目标,立刻分头行动。

林小唯负责T恤的定版、选料、剪裁、亲手刺绣,以及制作样衣。她还找了许多朋友试穿,收集他们的意见,并根据这些反馈,对样衣进行了多次改良,最终才确定了最终版本。

陈皓海则亲自回了一趟温州,去寻找合适的瓯绣合作方。然而,他发现大多数绣娘都是零散地接活,并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组织。如果他们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跟这些散户对接,显然是不现实的。

经过多方打听和探访,陈皓海终于找到了几个绣娘相对集中的村子。他直接与村委会的代表进行洽谈。恰好,这些村委会也在积极响应“脱贫致富”的号召,正想方设法为村民们开辟就业渠道,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

双方一拍即合。按照陈皓海的提议,以村委会为集结和对接的中心,满月工作室与村委会合作,以下订单的形式,将每一期产品的制作要求对接给村委会,再由村委会自行组织村里的妇女们进行刺绣工作。

在谈定了初步意向后,陈皓海返回杭州。他带着林小唯和样衣,再次回到温州,与之前预选的几个村委会商谈并敲定了具体的合作细节,并正式签订了合作合同。

手工刺绣的环节终于尘埃落定了,但是批量生产的问题还没有着落。

公益线产品的这款T恤是要大批量生产,并进行推广销售的。仅仅依靠他们工作室的生产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不划算。

所以,他们必须要找到一家大型的服装厂,进行批量代加工生产。

而最好的选择,莫过于林小唯自家的花衣服装厂了。

但是,一旦将这幅全家福图案公之于众,而且还要进行批量生产和推广,那她的意图就过于明显了。这种大海捞针般的“愚蠢”方式,成功的希望实在太过渺茫。

林小唯暂时还不想让潘韵蕊知道这件事,索性咬咬牙,决定另寻其他厂家。

他们又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奔波于杭州郊区的各个代加工厂。经过多次走访和洽谈,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家合适的工厂,并签订了生产合同。

就在满月工作室的公益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潘韵蕊的项目也有了新的进展。

在陈皓海介绍的几位企业老板,经过对春意集团的背景进行详细调查,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考量和风险评估后,最终决定对该项目进行投资。

潘韵蕊也对这几位企业老板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确认他们的资质良好后,才放心地接纳了他们成为项目的股东之一。

其他的合伙人和资金也都已经到位。潘韵蕊作为牵头人,在正式组织召开投建会之前,却突然犹豫了。

可是,现在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在其他合伙人的催促下,潘韵蕊只得拍板启动项目,但她的心头始终隐隐地感到不安。

从去年年底开始,她就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温州的楼市。温州的房价原本一直保持着稳扎稳打的增长态势,但最近却出现了明显快速走高的迹象。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房价几乎翻了一倍。

这股突然爆火的趋势,让原本还在犹豫观望的企业老板们下定了决心,想要参与其中,分一杯羹。

这段时间以来,有好多人都来找她,想要再次入股这个项目,其中甚至包括几个她曾经上门拜访,却被无情拒绝的企业老板。

在短短的时间内,许多雷厉风行的温州商人迅速组建团队,要么筹集资金建楼,要么投资买房。整个温州的楼市,都被炒得热火朝天,房价也随之水涨船高。

温州楼市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反应灵敏的温州人纷纷涌入楼市,想要从中分一杯羹。

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炒房。

胆子大的人,直接几个人凑钱买卖现房。胆子小的人,则把手头的闲钱借给民间借贷机构,让这些钱间接地流入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