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电灯泡

类别:年代种田 作者:字数:2199更新时间:25/07/08 16:38:52

陆晏偌沉默不语,但神情坚定,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

恰在此时,队长的上工哨声骤然响起。

“你们回去吧,我要去上工了。”陆晏偌对丁世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

丁世杰闻言站起身来:“我跟你一起去看看。来的路上我瞧见有人在架设电线杆,看来很快就能通电了。”

提到水电站,陆晏偌的脸上终于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容:“队长说春节前恐怕来不及了,争取赶在元宵节前通电,正好扎些灯笼,热闹热闹。”

“听起来挺有意思,到时候我一定过来凑凑热闹。”丁世杰兴致勃勃地说道。

丁世杰开始滔滔不绝地描述通电后的种种好处,陆晏偌也耐心向他描绘着队里的宏伟蓝图,比如将电力出售给周边大队,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以购买水泵,这样以后再遇到旱情,就不必再担心田地缺水的问题了;还计划兴建榨油坊、打米坊……

丁世杰听得津津有味,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相谈甚欢。

待陆晏偌换上那身破旧的工作服,背起那只略显陈旧的双肩背包,丁世杰便迫不及待地要跟着他一同出门。

唐秋芳却显得兴致缺缺,不太情愿去那劳什子水电站,在她看来,那不过是一群人在那里挖土刨地,实在没什么看头。

但一想到要和冯念念待在一起,听她那些阴阳怪气、绵里藏针的损人话,她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于是,她也背上她那只精致的小挎包,娇声说道:“我也跟你们去瞧瞧。”

冯念念并未阻拦,只是默默地将他们送到了门外。

目送着几人渐行渐远的背影,冯念念心中百感交集,无论如何,陆晏偌总算是找到了他的亲人,只是不知道最终会是个什么样的结局。

她暗自叹息,如果唐秋芳真能像陆晏偌记忆中那样,变得温柔贤淑,善解人意,那该有多好啊!

但转念一想,这似乎不太可能,如果真是那样,或许陆晏偌就不会走失,也不会发生后面这一系列的事情。

所以,这世间万事,皆有因果,环环相扣,一环出错,便会彻底改写整个结局。

丁世杰和唐秋芳回到江洲市后,便立即与陆晏偌商议,希望通过他们的关系,将他和冯念念的关系调回城里。

以丁书记和丁世杰如今的地位和影响力,将他们两人都调回去,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然而,陆晏偌却干脆利落地拒绝了,他坚信冯念念所说的话,他们完全有能力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回城,他不想过多地依赖别人。

无奈之下,丁世杰只能经常给陆晏偌写信,寄去各种生活用品,并且一有空闲时间,就会亲自来看望他,丁书记也曾多次邀请陆晏偌和冯念念去县里做客。

就连他的妻子,还有那位长得与陆晏偌颇为相似的表弟小海,也都曾来看过他,甚至还包括他的姑姑一家。

唯独唐秋芳,始终没有再露过面,他的弟弟小峰也未曾来过,不过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对此事避而不谈,都觉得她不来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而槐树村的村民们也得知了陆晏偌找到了亲生父母的消息,他的亲生父亲是丁书记的哥哥,在市里担任要职,官职丝毫不逊于丁书记,村里的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陆晏偌很快就要回城里享福了。

陆家人在家里更是悔不当初,早知如此,当初就应该对陆晏偌好一点,毕竟只是个孩子,多给他一口饭吃又算得了什么呢?

他们天真地以为,陆晏偌一定会记得他们的恩情,说不定还会将他们全部都安排到城里去,过上好日子。

谁知陆晏偌并没有如他们所愿地回城,而是像往常一样,依然留在村里老老实实地干活,于是村里人又开始窃窃私语,难道是因为陆晏偌从小没在他们身边长大,感情淡薄,所以才不打算接他们回去?

那认这么个有权有势的亲生父母,又有什么意义呢?

建国等几个知晓内情的人,便耐心地向大家解释,是陆晏偌自己不肯回去,他要亲眼看着村里通上电,还要带领大家科学种田,勤劳致富。

有些人虽然对此表示怀疑,但当他们亲眼见到从城里源源不断寄来的包裹时,又不得不承认,或许事情真的是这样,对陆晏偌也更加敬佩了几分。

今年的春节,冯念念虽然没能回城,却过得格外热闹。

大年三十那天,冯念念将所有没有回城的知青们都召集到了一起,大家欢聚一堂,共享丰盛的年夜饭,一起守岁,燃放鞭炮。

大家一边品尝着美酒佳肴,一边畅想着美好的未来,明年过年,他们就再也不用点着昏暗的蜡烛油灯了,而是可以在明亮的电灯泡下,欢度佳节。

春节过后,知青们便迎来了一个令大家意想不到的重磅喜讯!

春节的喜悦还未完全消散,槐树村的知青们便又迎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县农机厂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收一批工人,并且破天荒地给予了槐树村一男一女两个宝贵的名额。

这在以往,是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

以往,公社书记向来一切都以金钱为导向,谁送的礼多,机会就给谁,槐树村如此贫困,自然无力送礼,这种好事也根本轮不到他们。

但今年,村里的表现却异常出色,知青们为了建设新农村,主动放弃了回家过年的机会,这种精神也深深地感动了田书记,所以这一次的名额才会破例分配了两个到槐树村。

然而,僧多粥少,名额有限,孙队长经过深思熟虑,并综合考虑了大家的表现,最终决定将这两个名额分配给徐紫兰和另一位埋头苦干的男知青。

出人意料的是,徐紫兰却主动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将它让给了黄素英。

如今的徐紫兰,一心一意都扑在了木耳大棚的建设上,根本舍不得离开。

她现在与县里派来指导种植的年轻技术员关系处得非常融洽,两人情愫暗生,互生好感,徐紫兰也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专业知识。

她还决定总结经验,尝试种植金钱菌。

一旦成功,他们就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跑到深山老林里去采摘,也不用像现在这样,只能在春夏秋三个季节才能采摘到木耳,而是可以一年四季随时采摘,这样,铸钢厂无论想要多少货源,他们都能轻松满足,甚至还可以供应给其他的菜市场。

这又将是一笔巨大的收入,想想都令人激动万分。

与在农机厂当一名普通的工人,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相比,眼下的事业显然更有意义,也更有挑战性。

而经过大家夜以继日的辛勤劳动,水电站终于顺利竣工,一根根高耸的电线桩拔地而起,一根根银色的电线也牵到了各家各户的屋檐下,只等着元宵节这一天,正式通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