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肉香

类别:年代种田 作者:字数:2104更新时间:25/07/08 16:38:52

陆晏偌有些腼腆,欲言又止,最终还是伸出手,接过了那片油光锃亮的肉。他小心翼翼地送入口中,细细咀嚼。瞬间,浓郁醇厚的肉香,夹杂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辛辣,如同电流般在他的味蕾上炸开。他满足地吞咽下去,那股香味依然在他口中流连,仿佛一首悠扬的乐章,久久不愿散去。长期以来,他的五脏六腑都缺少油水的滋润,而此刻,这股油脂如同甘霖般滋养着他,让他感觉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

陆晏偌舒服地叹了口气,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味道,又香又辣,真是太好吃了!”

冯念念在一旁紧张地注视着他,急切地问道:“怎么样?味道还行吗?有没有缺什么?”

陆晏偌沉浸在那美妙的滋味里,回味无穷,由衷地说道:“不缺,味道正合适。”

往常,陆晏偌对吃喝并不讲究,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好。但此刻,他却觉得,生活还是应该讲究一些,至少在吃食上,应该有所期待。

冯念念看到他如此心满意足的模样,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又拿起筷子,准备再给他夹一片:“要不要再来一片?”

陆晏偌连忙摆手拒绝:“不用了,不用了,还是等大家都来了,一起吃吧。”

他心想,客人还没到,自己这个做主人的就一片接一片地吃起来,实在不成体统。

正说着,就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建国手里拎着一瓶酒,风风火火地跑了进来,身后还跟着村长。

村长背着双手,看似闲庭信步,但速度却一点也不慢,转眼也走进了院子。他嘴里还嘟囔着:“这小子,吃完饭了,还非要拉我来,行吧,我就来凑个热闹。”

他抬头看了看新砌好的院墙,满意地点了点头:“嗯,不错,就得砌这么高才行。你们住在山脚下,得防着山上的野物下山,跳进屋里伤人。”他指着院墙,又对陆晏偌说道,“晏偌,明天你去山上采点刺桃,种在墙头上,那就更安全了。”

刺桃是山里特有的一种藤蔓植物,浑身长满了尖锐的倒刺,要是被它刮到,身上立刻就会出现一道道血印,而且很难拔出来,用来防御野兽,再合适不过了。

每到春夏时节,刺桃还会开出星星点点的粉色小花,花香淡雅清新,具有驱蚊驱虫的功效。到了秋天,它还能结出一种类似于脆桃的小果子,虽然不能食用,但捣烂后也可以用来驱虫。

“这个好,在墙头上种上一圈,明年一整堵墙都能爬满,到时候,谁还敢爬墙?准保扎成刺猬!”建国兴奋地说道。

而且,刺桃还具有观赏价值。陆晏偌想象着明年春天,一堵绿色的墙壁上点缀着朵朵红花,散发着阵阵清香,那画面简直美不胜收。村长的这个提议,真是太棒了!

“好,明天我就去采。”陆晏偌看到冯念念也眉开眼笑的,立刻就把这活儿应了下来。

“我和你一起去。”建国立刻说道。

“那你们可得小心点,别被刺桃扎着了。”村长叮嘱了一句,便在陆晏偌搬出来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看着桌子上丰盛的菜肴,两眼放光:“这些都是冯知青做的?”

“可不是嘛,她一直在厨房里忙活呢!”建国抢着回答道。

现在,他对冯念念的印象简直好到了极点,都快忘了她以前那副刁蛮任性的样子了。

“真是没想到啊,冯知青还有这手艺,这一道道的菜,比镇上饭馆的厨师做的也不差!”村长毫不吝啬地夸奖道。

听到村长夸奖冯念念,陆晏偌也感到非常骄傲。他把碗筷摆放在桌子上,笑着说道:“她可比我强多了。”

“那是,你和我差不多,也就能把东西煮熟。”村长开玩笑道,说完,他的目光落在了那盘红烧兔肉上,问道,“这兔子是昨天晚上你们打回来的?”

“是啊,两只都给炖了。”陆晏偌对村长向来实话实说,有什么说什么。

村长看了看院门,压低声音说道:“待会儿有人问起来,可别说是从山上打的。”

陆晏偌连忙点头:“我知道。”

冯念念在一旁好奇地看着他们,似乎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陆晏偌便简单地向她解释了一下。

以前,后山的植被非常茂盛,经常可以在山脚下打到野兔、野鸡之类的小动物。村民们经常靠这些野味来改善生活,还能拿到镇上去卖,贴补家用。

但是,自从新上任的公社书记大力推行“以粮为纲”的政策后,大家便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农田上,甚至把山上的树木都砍了,开垦成农田。这样一来,想要打到野味,就只能往深山里走了。

深山里经常有凶猛的野兽出没,已经有好几个村民因此受了伤,甚至还有人丢了性命。所以,村里便禁止村民们再上山打猎,就怕发生意外。

陆晏偌的养父虽然身材瘦小,但却是个打猎的好手。陆晏偌从小就跟着他长大,打猎的本领也不亚于他。因此,他经常会和建国偷偷地上山,打些野味回来。

村长却很担心,一是怕村里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子们看了眼红,也跟着上山去,万一出了什么意外,那可就麻烦了。二是怕有人举报他们,说他们走资本主义道路。

那位公社书记的态度非常强硬,根本不管你有什么理由,只要抓到一个,就会树立成典型,批斗得没完没了。村长一想到这些,就感到心惊胆战。

冯念念以前只是担心安全问题,没想到竟然还有这么多的顾虑,心里很不以为然。

俗话说“靠山吃山”,槐树村守着这么大一座山,里面不知道有多少宝藏,却不能利用起来,实在是太浪费了。

冯念念记得,七十年代后期,国家的政策已经开始调整,从“以粮为纲”转变为可以利用当地资源,搞一些副业,增加农田以外的收入。

当然,这还得看当地领导的态度。要是这位只注重粮食产量的公社书记能够调走就好了。槐树村依山傍水,只要好好规划经营,日子一定会比现在富裕得多。

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眼下还是先好好享用这桌美食要紧。

建国父子来后不久,其他村民也陆续赶到了。

陆晏偌和冯念念将碗筷摆放好后,两人便并排坐在了一条长板凳上。

今天一共来了八个人,一条板凳坐两个人,正好坐满一桌。

其他村民看到冯念念坐在陆晏偌身边,都感到非常惊讶。

在他们看来,一群大老爷们坐在一起吃饭喝酒,一个女人家夹在中间,实在是有些不成体统!

按照乡下的习惯,像这种全是男人的场合,女人和孩子一般是不能上桌的,只能在灶房里随便吃点。即使是像徐嫂那样泼辣的女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