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避世入城
类别:
年代种田
作者:
字数:1811更新时间:25/07/08 16:38:48
“呸!”一声唾弃,那妇人扭动着水桶般的腰肢,扬长而去。
“我说当家的,她这话也不无道理,咱们跟着进去,能捞着啥好处?”
说话的,是张翠花的丈夫,名叫大海。刘翠花一家世代以养猪为生,好不容易得了这么一个女儿,又不舍得将家业托付给外人,万般无奈之下,才招了个孤儿出身的大海做了上门女婿。
只是这大海生性懦弱,更衬得刘翠花如同母老虎般彪悍。
“你懂个屁!没瞧见族长对青山家是啥态度吗?族长都巴巴地跟着人家进城,你是比族长聪明,还是比族长更有钱?”刘翠花恨铁不成钢地啐了一口,“再说了,逃荒那阵子,你没看到青山家的有多大能耐?跟着聪明人,别说几十亩薄田,就是盖上青砖大瓦房,咱们也有盼头!”
大海唯唯诺诺地点头,他脑子转不过弯,只知道听张翠花的准没错。
第二天一大早,便开始有村民陆陆续续地扛着家当,聚集到族长家门前。
不到半个时辰,族长跟前已经聚集了不少人,粗略一数,老老少少加起来,差不多有五十来号。
这个人数与族长的预估相差无几。至于那些没来的,也在他的意料之中:要么是家境殷实,舍不得抛下家业的;要么就是家中长辈太过固执,一心想着落叶归根的。
苏莎给每人分发了一碗稀释过的消毒酒精,盯着他们从头到脚仔仔细细地涂抹了一遍,还特意叮嘱千万不能靠近明火,这才算完事。
“出发吧。”
苏莎刚走到门口,恰巧碰见师爷出来张贴告示,两人迎面撞上。
“刘夫人。”师爷恭敬地唤了一声。昨天晚上,他可是听大人念叨了一宿,今日见了苏莎,更是客气周到。
“师爷好,您这是?”苏莎问道。
“大人有令,要在文县城外二十里处的空地上,搭建一处能容纳五百人的场所,需要从流民中挑选一些人手,特命我来张贴告示。”
“好,您快去忙吧。”苏莎应道。
这王大人办事效率真不是盖的,昨天刚提出的建议,今天就落实了。苏莎等师爷贴好告示,便凑上前简单扫了一眼。
嚯,这王大人出手还真阔绰,一日供两餐饭,还给工钱,只要踏踏实实干活,一天就能挣到十文钱。
这对于流民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
只是挑选的条件有些严苛,不过也在情理之中。
人群瞬间沸腾起来,呼啦啦地将师爷围了个水泄不通,就连苏莎带来的族人,也赶紧凑上前打听,看看自己有没有机会。
苏莎摆摆手,示意他们去试试,自己则和族长,还有剩下的妇孺,先去登记户籍。
没过多久,一些人便垂头丧气地回来了,他们去了二十多个人,竟然一个都没被选上。
“不过师爷说了,以后还会有其他机会的。”
失落的人们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浩浩荡荡的人群,朝着城门涌去。
“那些人…是不是咱们村的?”张蓉蓉挤在人群中,眼尖地发现了不少熟悉的背影。
刘冬山仔细辨认了一番,惊呼出声:“还真是!那不是二嫂和族长他们吗?他们怎么也进城了?难不成他们发财了?”
“你们还不知道吧?”昨天晚上和张翠花闲聊的那个妇人,又扭着腰肢凑了过来,神秘兮兮地说道:“说是青山媳妇出的主意,凡是咱们族里的人,都能免费进城避难呢!”
“啥?不要钱?”刘冬山又是一声惊呼。
“蓉蓉,快走,赶紧回去告诉爹娘!”
城里城外,仅仅一门之隔,却仿佛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城外,人们眼神空洞,面色蜡黄,若不是师爷维持秩序,恐怕早就乱成一锅粥了。
城内,小摊贩们早已摆出了琳琅满目的货物,各家各户也开始忙着采买所需。
突然闯入这么一群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的人,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感受到路人频频投来的异样目光,众人下意识地缩紧脖子,恨不得贴着墙根走。
苏莎倒是毫不在意,她挺直腰杆,步伐坦然,甚至还有心思和路边的小贩闲聊几句。
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府衙,旭文看到苏莎的身影,连忙将她迎了进去。
正好苏莎也想和他商量口罩的事情,于是先让族长带着其他人安顿下来。
旭文便指派了一名下属,带领族人前往安置点,自己则带着苏莎走进了府衙的大厅。
“刘夫人,安置场所我已经安排下去了,把城里手艺最好的工匠都召集了过去,日夜赶工的话,三天之内就能完工。”
“王大人真是神速,心系百姓,实在是百姓之福啊!”苏莎由衷地赞叹道。
“我这边还有一件事,需要大人帮忙。”
“夫人请讲。”旭文说道。
苏莎拿出事先裁剪好的口罩样品,递给了旭文。
“大人,这是佩戴在脸上的,名为口罩,可以起到遮挡病菌的作用。相比于从前的方巾,它更加厚实,佩戴起来也更方便,不容易掉落,也更为合适。”
“刘夫人啊,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的?”旭文将口罩戴在脸上,仔细地端详起来。
苏莎心里咯噔一下,难道他看出什么端倪了?
“我说你啊,莫非是神仙下凡不成?这东西要是能在整个大周朝推广开来,刘夫人,就是赏你个女官做做,也绝不为过!”旭文啧啧称奇。
“呵呵……”苏莎干笑两声,赶紧转移话题,“大人,这东西需要赶制很多,我看大人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不如大人帮我筹集好布料,剩下的就交给我来做吧。”
“我还正愁没有人手呢!夫人放心,布料我今天下午就给你找来。你一个妇道人家,都如此为咱们文县操劳,城里的那几家富商大户,也该为百姓做点贡献了。”旭文心里已经有了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