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奶娃出笼
类别:
年代种田
作者:
字数:1792更新时间:25/07/08 16:38:37
当然,那些带着时代印记的吃食,如酥软的桃酥、香甜的江米条、还有那勾人馋虫的芝麻饼,都是阮文东他们一路风尘仆仆带来的。罗桂琴生怕孩子们一下子吃多了积食,便赶紧收拢起来,藏进了上了锁的柜子里。
“要去哪里玩呀?”阮举举眨巴着大眼睛,好奇地问。
“我们带你和小诸哥去村子里逛逛呗!咱村里风景可好了,还能上山,你想去哪儿,咱们就去哪儿!”杨多金热情地提议道。
“也好。”阮举举点了点头,心里虽然惦记着齐允,但新环境的吸引力还是战胜了思念。更何况,刚才发生的事情让她隐隐觉得,这个地方的“朋友”似乎格外多,正好可以去探探情况。
于是,阮诸、杨志东,还有几个杨家的孩子,都兴高采烈地跟在阮举举身后。阮举举手里还抱着个暖烘烘的烤火篮。
杨多金见状,有些惊讶:“乖宝,这玩意儿挺重的,抱着不累吗?咱们出去走走就暖和了。”
“不重。”阮举举摇了摇头,这点重量对她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一行人刚走出杨家大门,就被几个站在门口嚼舌根的妇女给围住了。
刚才她们还没太注意,现在仔细一看,顿时惊呼不得了!这小女娃养得,简直是白白嫩嫩,胖乎乎的!身上的衣服裤子一看就是崭新的,脚上还蹬着一双锃亮的小皮鞋,听说县城里一双就要好几块钱呢!
还有那小女娃背着的小包包,款式新颖又别致,她们见都没见过。头上还别着两个漂亮的小发夹,闪闪发光。
至于那个小男孩,也就是阮诸,虽然有些瘦弱,但也是白白净净的,身上的穿着打扮也看得出是富裕人家的小孩。
总而言之,这兄妹俩,一看就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几个妇女又偷偷瞄了瞄不远处的三轮车,她们刚才已经在三轮车旁边转了好几圈,暗自猜测着这玩意的价格呢。
“哎哟,志东啊,你们家这是来了有钱亲戚啦?带了这么多好东西来!我瞧你爹都出去买米了!”一个妇女率先开口。
“周婶,这是我姨奶奶来了。”杨志东不咸不淡地回道。
另一个妇女眼神在杨多金身上转了转,立刻说道:“志东啊,你们肯定在家吃了不少好东西了吧?都有啥好吃的呀?拿出来给几个侄子侄女也尝尝呗!”
“兰婶,我家可没什么好东西。”杨志东依旧淡淡地回答。
杨家周围住着的几户人家,基本上都是杨家的亲戚,不是他爷爷的亲兄弟,就是堂兄弟。而刚才和杨志东说话的几个妇女,就是他大爷爷、三爷爷家的媳妇。就连杨老头的父母也还健在,就住在隔壁。
这不,一看到外面的情况,他大奶奶就赶紧催促着婆婆出来了。
“志东啊!”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只见一位身形佝偻的老太太走了过来,她就是八十一岁高龄的杨老太,也就是杨志东的太奶奶。
杨老太身后还跟着八十五岁的杨老头,两人虽然年纪大了,但走起路来却很稳当,看起来身体还算硬朗。
“太奶奶……太爷爷……”杨志东带着几个孩子依次问好。
“太奶奶……太爷爷……”阮诸和阮举举也跟着喊道。
阮诸心思细腻,很快就察觉到其他孩子眼神中流露出的逃避和抗拒,尤其是几个女孩,都悄悄往后退了一步。
杨老太应了一声,然后便开门见山地说道:“志东啊,我听说你们家来了有钱的亲戚,还开着三轮车,带了不少好东西过来。你去拿些过来给你的弟弟妹妹们尝尝。”
说话间,杨老太的目光落在了阮举举身上,当看到阮举举那白白胖胖的模样时,心里也是一惊。
她活了这么大岁数,可从来没见过长得这么好的女娃,就算在县城里,也没见过这么水灵的。
不,准确地说,是没见过这么胖的女娃!这年头,谁家会把女娃子养得这么好,这么富态啊!
瞅瞅她这一身的肉,这可得吃多少好东西才能养成这样啊!
在杨老太的观念里,她简直无法理解,那家人是不是傻,一个赔钱货,将来都要嫁到别人家去的,养这么好有什么用!
杨志东的语气依旧平淡,听不出任何情绪:“太奶奶,您也知道我家的情况,弟弟妹妹们吃了我家的东西,不怕倒霉吗?万一吃着噎住了,我们可管不了,而且我家也没钱,去医院也付不起医药费。”
杨老太:“……”
几个婶婶伯母:“……”
包括他们的孩子:“……”
原本大家都期待着能沾点光,吃点好东西,但一听杨志东的话,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瞬间清醒了。
其中一个孩子立刻说道:“娘,我不吃!我不吃他们家的东西!上次翠花就是跟杨小兰玩了,结果回去就把门牙给摔没了!我不要……”
“我也不要吃!我不跟他们玩!娘,你也离他们家远点!”另一个孩子也嚷嚷道,说完还孝顺地把自家娘往屋里拉了拉,离杨志东他们更远了。
杨老太气不打一处来,骂骂咧咧地说道:“真是倒霉玩意!一大家子倒霉玩意!我怎么生了这么个儿子,不但要我白发人送黑发人,还带着一身晦气!
滚滚滚!你们都滚远点!别传染给我们!”
对于这些话,杨家人早已习以为常,毕竟杨老太也没少说,几乎每天都要重复一遍。
杨老太有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已经分家了,现在两老由四家轮流赡养,每家七天。但因为罗桂琴一家“倒霉”,杨老太哪里敢去他们家啊!所以这三年来,一次都没去过,作为补偿,罗桂琴他们就得多给几块钱。
其实三年前,杨老太最喜欢的就是去罗桂琴家了,毕竟那时候罗桂琴一家日子过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