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泪眼婆娑
类别:
年代种田
作者:
字数:1831更新时间:25/07/08 16:38:25
大牛一路小跑着进了院子,兴奋地张开双臂,比划着:“比村长家的老黄牛还要壮实!”
屋内的婆媳二人闻言,眼神交汇,都难掩心中的喜悦,连忙起身出门查看。
只见院子里,盛斌伦已经将牛车停稳,他叮嘱着围在一旁的小家伙们,只能远远地看着,千万不能靠近或触摸黄牛。
那黄牛也似在应和,低沉地“哞哞”叫了两声,它背部平直宽阔,腹部滚圆,油光锃亮的毛发显示出它的健康,一看便知价值不菲。
“这牛车是哪里来的?”宋奇奇疑惑地问。
盛斌伦解释道:“我在七排村找到了一份护院的差事,东家是一位教书先生。先生宅心仁厚,特意借了辆牛车给我们。”
“七排村那种地方,竟然还有教书先生?”宋奇奇略感惊讶,总觉得事情不会如此简单。
盛斌伦本就没打算隐瞒她,便简洁地说道:“我欠了先生一份人情。”
而那份人情,便是他答应为一位老王爷做一年的护卫,且需要隐瞒对方的身份。
宋奇奇顿时了然,压低声音问道:“是那位贵人?”
见盛斌伦点头,她便心领神会地不再追问。
盛斌伦暗自松了口气,随即开始指挥众人将行李搬上牛车。
很快,粮食和棉花便堆满了整个牛车,看着让人心情舒畅,心中也充满了踏实感。
剩下的锅碗瓢盆等零碎物件,则放在了板车上。即使拉着三个小家伙,盛斌伦也感到轻松自如。
“走吧。”最后一次依依不舍地望了眼这座小院,宋奇奇整理好思绪,推开了院门。
突然,一阵阵呼喊声从门外传来:“保重啊!”
宋奇奇定睛一看。
发现杏花胡同不知何时已经挤满了人,黑压压一片,百姓们站在道路两旁,眼眶湿润,满是不舍。
她愣住了。
一股复杂的情绪瞬间涌上心头,既感动又欣慰。
“盛兄,弟妹,山高水远,日后务必多多保重。”段庆生走上前,将一个沉甸甸的包裹递到宋奇奇手中,“这是大家伙的一点心意,到了七排村,或许能解你们的燃眉之急。”
不用打开,宋奇奇也知道里面装满了铜钱,是众人你一枚、我一枚凑起来的。
包裹在手中沉甸甸的,仿佛有千斤重。
“心意我领了,可如今是灾年,大家都不容易,这钱我们不能收。”她连忙推辞。
“若不是盛兄,我们还不知何时才能报仇雪恨呢!可恨我无能,反倒连累了你们,被那冯大人弄到那种地方。”段庆生叹息道。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你一句、我一句地劝说着。
“是啊,盛娘子,您就收下吧。”
“有了如意菜的方子,我们也能去别处赚钱了,是盛家又给了我们一条活路啊!”
“若是你们不收下,今日就不让你们走了!”
说着,还真有人堵住了巷子口。
宋奇奇见状,哭笑不得。
她不能白白收下这份厚礼,思索片刻后,她提醒道:“豌豆、蚕豆、花生都可以发芽,而且发芽后的味道会更好。”
众人听后,感激不已。
浩浩荡荡的人群护送着盛家一行人前往丰州城外,引来了不少路人的侧目。
经过一番打听,人们才知道,原来今日是善心人家离开的日子,那些受过盛家恩惠的百姓自发地跟在后面,为他们送行。
等到了城门口,整条东大街早已是人头攒动。
宋奇奇的心中充满了感动,她抿了抿嘴唇,大声道:“各位乡亲父老,就送到这里吧,珍重!”
最初的种种举动,不过是为了保全盛家,却没想到会得到如此巨大的回报。
她手握系统,又拥有着来自千年之后的阅历和学识,似乎能做的事情,远比想象中还要多。
“盛兄,保重!”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段庆生眼眶泛红,真希望这条路可以一直延伸下去。
盛斌伦抱拳道:“段兄,后会有期!”
“一路顺风!”
“千万要保重啊!”
一声声叮嘱和道别,在空中久久回荡。
城外的流民不知道发生了何事,纷纷探头观望。他们万万没想到,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即将降临到他们头上。
“招工?”
“需要十个身强力壮的男人去开荒种地,生手不要。”老钱氏站在人群中央,用挑剔的目光扫视着众人,“可以带家眷,包吃包住,每月二钱银子。”
别看她面色冷硬,内心却激动不已。没想到有朝一日,她也能像个地主婆一样挑选工人,这种感觉真是太棒了。
大儿媳妇之前跟她说过,如意菜和豆制品的生意都需要人手,特别是心灵手巧的女眷,到时候会按照劳动量来算工钱。
除了豆制品,他们家还能榨豆油,更需要大量的人力。
“我爹娘、媳妇、孩子都能一起去吗?”有流民激动地问道:“我家世代都是农户,一家人都很能干,种出来的庄稼比别人家的都好。”
老钱氏上下打量着他,重点观察了他的虎口和双手,发现都布满了厚厚的茧子。她满意地点点头,指着旁边的牛车说道:“去那边找我三儿子登记信息,一刻钟后就出发。”
大儿媳妇提前交代过,如意菜、豆制品都需要人手,特别是那些手脚麻利的女眷,到时候会按照劳动量算钱。
除了豆制品,他们家还能做豆油,更需要大量的人力。
“太好了,老夫人您真是个大好人!”流民连声感谢,赶紧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家人。
主要是盛家开出的条件实在太诱人了,一个月二钱银子,还管吃管住。若是做得好,还能成为长期的雇工,不去就是傻子。冬天眼看就要来了,官府给的安置费根本不够用。即使去开垦荒地,除了缴纳地租,也剩不了几个钱。
至于户籍问题,反正官府安置流民的文书还没轮到城外。等他们到了七排村之后,花上几文钱去当地县衙落户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