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明魂千载,陌归清朝
类别:
幻想言情
作者:
字数:1514更新时间:25/07/08 16:36:52
“如果当初皇叔不争夺皇位,大明或许不会沦落至此。”朱允炆站在剧烈的息涡中,脑海中疾速翻涌起大明的过往。他咬紧牙关,胸膛因愤怒和遗憾而急剧起伏,“不行!我要挣脱这旋涡,回归大明,重写历史!”
一道仿佛撕裂时空的光芒骤然划破黑暗,上天仿佛听见了他的呐喊。下一瞬间,他只感觉身体一轻,被那股无形的力道踢出漩涡,和王觉一同坠入人间。
可当他站稳脚步,环视周围的陌生景象时,却发现这里并非他的明朝。王觉小心翼翼靠近低声道:“陛下,这里……好像不是我们熟悉的世界……”
“这里是大清!”朱允炆眼眸一颤,声音冰冷,尽管是陌生的朝代,他对这满族政权仍旧憎恨不已。四处残留的斑驳痕迹,无不昭示着光绪三十四年——正是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之际。随后,他目睹清王朝逐步瓦解,民国登场,乱世拉开帷幕。
街头巷尾的底层百姓哀声震天,比朱允炆曾经的逃亡生活更加凄惨。他看到的是战火中的民生飘零,目睹的是军阀混战的肆虐。朱允炆的心被深深撕裂了。他多么想如明太祖般,再次力挽狂澜,重振河山,但时局的残酷让他无计可施。他悲哀地意识到,自己出生在洪武年间那相对安定的天地里,根本不足以拯救崩坏中的帝国。
皇权思想根深蒂固的他,在近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可即便无用,他依旧在暗自等待,等待一个能回归大明、重新改写命运的机会。“如果能够重返建文元年,我绝不会输给朱棣!”他夜夜在心头低语,哪怕回到朱棣亡故的那一夜也好,他至少能够为大明尽最后一份力。
时光荏苒,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整个民族焕然一新。他却依旧如同困在时间牢笼里的囚徒,以四十五岁的模样见证时代的变迁。他把这看作上天赐予他护佑大明的另一种考验。然而,为了掩盖他和王觉的特殊身份,他隐居在明十三陵旁的一间老旧茶馆——“茗隐”,一面经营生计,一面密切关注现代社会。他深知,科技与教育是兴国之本,但心底依旧未曾放下对大明的执念,渴盼历史的一线生机。
整整一百年的等待过后,无尽的渴望似乎被命运击中。在一个普通雨夜,北京城骤降暴雨,一道紫光从天而降,一块灵石坠落尘世,光华璀璨。
朱允炆拿起灵石仔细端详,透过它竟然看到被时间尘封的大明王朝。更惊奇的是,朱天风正是在这片天地里失踪之人。朱允炆心中升起万丈豪情:他要与朱天风回去!纵然历尽百年,他生于大明,也必定要在大明画下生命的终章。
这一次,他跨越百年重返,肩上更添一份沉重的使命。他不仅要祭奠太祖和皇父,甚至也忍不住怀有私心,他想亲眼到那座名震世界的“紫禁城”里,看一看皇叔夺得的帝都,亲脚踏入其昔日辉煌的宫殿。
而与朱天风的会面,比想象来得更加复杂。朱常瀛那双大睁的眼睛充满了震惊:“你……你怎么可能活着?五哥,这不是建文帝吗?”
朱天风淡笑,拍了拍少年的肩膀,轻声劝道:“这的确是建文帝。但别担心,他不是来争皇位的。记住,常瀛,这件事不要告诉任何人,尤其是皇兄。”
即便常瀛强压下惊骇,点了点头,心底那份预感却久久挥之不去:五哥,真的只是“普通的道士”吗?恐怕有更大的阴谋在酝酿……
腊月除夕,朱天风终于在一道解禁的旨令下得以自由。他与几个兄弟常瀛、常润,以及对变局浑然不感兴趣的福王朱常洵一同入宫拜年。
而朱允炆,自然以随从之名,随行踏入紫禁城。这座圣地在骤雪飘扬下显得庄严静谧,朱允炆抬头望天,仿佛透过漫天的雪花,回看五百多年前它初建时的模样。
一路上,朱天风刻意放慢脚步,给朱允炆足够的时间细细观光这座帝城。可他们的同行仍引来了太子朱常洛的注意。当朱常洛看向朱允炆,眼中浮现一抹疑惑:“五弟,这位是?”
“皇兄,这便是那位我曾提及的高人。”朱天风出口便是揣摩已久的计策,“他或许未来会成为您得力的谋士。”
朱常洛素来爱才,加之当下形势复杂,他尚不得到父皇的完全信任,早欲招揽能人。今日一见,他忙恭敬行礼,对这位“道士”给予了十二分的尊重。
事情如朱天风所料,这场精心设计的布局奏效了。朱允炆成功以“道士”身份留在慈庆宫,而这幕布局背后,却藏着更深的目的:等待时机,他终将实现那心底未竟的执念。
然而,朱允炆这曾经的大明皇帝,在面对那座明孝陵时,却只有长长的叹息——等待百年,他依旧无法跨入太祖的陵寝,遥忆江山已成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