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皇权风暴
类别:
幻想言情
作者:
字数:1403更新时间:25/07/08 16:36:52
朱允炆知道,朱棣始终在寻找自己。二十一年的隐姓埋名,并未削减他对这位皇叔的深刻了解。他比任何人都明白,朱棣是绝不会放过自己的。为了稳固皇权,朱棣以铁血手段篡夺大明帝位,将自己的身世从一介庶子改写成了皇后马氏之亲生子——嫡出长子。这不仅是对皇位合法性的掩饰,更是对他朱允炆存在的否认。如果朱允炆敢现身,无论他本人是否愿意,势必会有忠臣大义凛然地举旗讨伐,想要恢复建文旧制。
朱棣自信,既然已经掌握天下,那区区一个朱允炆绝无可能掀起风浪;但心底深埋的名分漏洞却是一道永远无法弥合的伤口。他虽征服了四海,却无法征服天下人的议论。若朱允炆挺身而出,质问他的篡位之举,即便强如朱棣,也不能将天下百姓尽屠灭口。于是,自那场血雨腥风的靖难之役后,‘允炆须死’便成了一道不曾公开却始终执行的密令。
但朱允炆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他选择改名换姓,自称“茗隐”,隐匿于江南,孤身躲过了二十余载的追杀。这一切的起点,是昔年那位伴他出逃的溥洽大师,舍生忘死地将他从宫中带出,却终究未逃过诏狱的酷刑。或许,也正是看着那些忠于自己的人接踵死去,朱允炆的心也渐渐疲累了。过去的已成过往,他不愿再回头。
“胡濙,”朱允炆曾对那位忠诚的故人说道,“我的皇叔想做这江山的主人,那就留给他吧,我不再争,不再问。”此时的语气,仿佛不是在面对威胁重重的皇叔,而是对自己用力作下的最后决断,“建文帝,早已死去,从此只剩茗隐。”
胡濙带着他的话觐见朱棣。当这些话从胡濙口中传到六十四岁的永乐帝耳中时,偌大江山的主人沉默了许久。他没有说什么,却能看出,那双历经风霜、威压朝堂的眼中,似是松弛了罕见的一丝决绝。二十一年的纠葛,终于随着这些戏剧化的对话落下帷幕。
夜深时分,茗隐长叹一声:“皇叔啊皇叔,这天下从此是你的了。我不过是个普通百姓罢了。”他的语气虽云淡风轻,可泪水却忍不住滑落,为那些追随他而死的忠臣而悲伤。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些名字,曾经是朝堂上他最坚实的支柱,而今却成了他梦中挥之不去的阴影。“皇叔啊皇叔,你终究还是那么狠。”朱允炆苦笑着喃喃自语。
然而,当得知永乐二十二年的那个夏天,朱棣在讨伐阿鲁台的途中离世时,他终究还是没能忍住眼泪。那是为朱棣的陨落而流,更是为两人纠葛一生的幕落。他这位皇叔,或许无法真正称为一个好人,但他却无疑是一位功绩彪炳的大明皇帝。从迁都北京到修《永乐大典》,从郑和下西洋到三征蒙古,朱棣的辉煌功业,早已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若换成是我,”朱允炆苦笑着自嘲,“或许未必能做得如皇叔那般出色。”他的脑海中突然浮现起明史中对朱棣的评价,字字泣血:“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短短百余字,却如一幅刀锋锐利的浮雕,将朱棣一生的伟烈与愧疚悉数展现。
“公子,您熬过来了。”王觉的声音唤回了朱允炆的神思。
是啊,自己熬过来了。他淡淡地点了点头,却在下一瞬间有所异样。那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席卷而至,将他和王觉一同卷入了不可名状的时空深渊。烈风撕扯嘶吼,天地骤然失去重量。茗隐眼前全是模糊的光影,他的生命似在转瞬之间被拔离了原有的轨迹。
当时光终于停歇,一幕幕有关于大明的历史如浓墨重彩的画卷,在他眼前划过。从朱高炽的短暂洪熙,到朱瞻基开创的“仁宣之治”;英宗土木堡被俘、代宗景泰八年的朝局震荡,再到宪宗朱见深沉溺万贵妃之痛……整个大明的兴衰沉浮尽数展现在他眼前。
这幅刻画下的明朝不是昔日辉煌的它,而是一个从繁盛到腐朽,从强大走向衰亡的漫长旅途。当建文帝看到南明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心腹绞死的那一刻,悲怆终于彻底撕裂了他的心。曾经的朱允炆不忍再看,却无法移开双眼。
明,终究会消失在历史洪流中,成为书卷里无人清扫的尘埃。而这一切,连着他的内心,被一种深不可测的力量拽得喘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