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引爆历史的银箱

类别:幻想言情 作者:字数:1700更新时间:25/07/08 16:36:52

朱天风缓缓打开银色行李箱,随着哗啦一声清脆响动,堆积如山的书籍泄出箱外,散发出一股厚重的纸质书香。这一幕让站在旁边的陈易婧不禁微微愣神。一眼扫过这些书本,她瞬间察觉到它们独特的内容——竟不是平日里常见的明史、清史或近现代史,而是密密麻麻的人物传记。

手指翻阅间,熟悉的名字跃然纸上,“孙承宗、杨涟、左光斗、袁崇焕、李廷机、魏忠贤......甚至还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皇太极。”这些历史长河中的风云人物彷佛从文字间复活,透出一股肃杀与涌动。除此之外,更多的书竟然涉及枪支、火药、兵器技术,甚至连《电是如何产生的》这样冷门又科普性强的现代书籍,竟然也难得一见地占据一席之地。

“这些书......你什么时候弄来的?!”陈易婧稍稍抬高声音,眼中的惊讶无论如何也掩藏不住。

“一月之前。”朱天风低头整理书籍,声音冷静而淡然,“那时候你上班时,我就坐在你楼下的咖啡馆,表面是在等你,实际是趁机浏览收藏这些书的资料。当时没钱,只能把想要的书名一一抄写下来存着。所得经济来源之后,才陆续购齐了这些书。”

陈易婧怔怔看着他,思绪陡然间被联想拉回最初问他读什么书时的片段。他当时只淡淡说道“万历之后”,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早已是深思熟虑。他目光坚决,显然目标明确。

朱天风低声喃喃,像是对陈易婧说,又像对自己耳语:“《孙子·谋攻》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我要将这些带回大明,从传记中了解那些对历史有巨大影响之人。立足忠者,用之;遇见奸者,弃之;面向敌者,杀之。”陈易婧闻言,不由得心生动摇。

正出神间,朱天风又打开了另一个略显沉重的箱子。光滑的金属边一分,露出里面的物件——一台小型发电机、几个灯泡、手电筒、手机,甚至还有钟表等各种现代用品。这些随时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产物,如今就这么整整齐齐陈列眼前。

最让陈易婧感到震撼的还是最后那只漆黑严密的箱子。当它被推至眼前,她合力用手才勉强提起,分量之重可见一斑。她迟疑地打开箱盖,瞬间,浓烈的金属味扑鼻而来,各种枪弹赫然躺在箱内——手枪、步枪、冲锋枪、狙击枪,应有尽有!

她倒吸一口凉气,颤抖着拿起其中一把步枪,那压手的沉重令她几乎无法站稳。“这......这是真的枪?!”她满面惊恐,不由连退一步。

“嗯。”朱天风点头,无波无澜的语气似在谈论平常物件。

“你从哪里弄来的?”陈易婧屏住呼吸,她眼神复杂——在这片土地上,私人持枪可是重罪,这批军械,他竟然能堂而皇之拥有!

“朱隐给的。”朱天风简单陈述,毫无掩饰。

“朱隐?”这个名字让陈易婧眉头深蹙,“明明前天才认识他,什么时候给你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天风沉默片刻,缓缓道出隐情。那天清晨,陈易婧外出送孩子上学,而他以“头痛”为借口留在家中,其实是在整理这些书籍箱物,为了准备带回大明。不料这时,敲门声骤然响起。

“咚咚。”敲门声响得沉而急促。

“谁?”朱天风下意识地紧张起来,声音略带警惕。

门外一道声音清晰传来:“瑞王殿下,是我,王觉。”

朱天风犹豫片刻,打开房门。门外站着一位身穿灰色道袍、眼神含笑的男人。他微微低首行礼:“瑞王殿下,可否叙话?”目光却带着几分难以捉摸的意味。

他身后没有任何随从,手中仅提着一只黑色箱子。朱天风眉头微皱,放他走进房间,却立于几步开外警戒道:“这箱子里是什么?”

王觉将箱子轻放下,微笑示意:“王爷自己看。”

当朱天风掀开箱盖,看到里面满满的枪械时,眼底的警惕瞬间被兴奋点燃。他心底翻涌的情绪无以言表,面上却刻意压制住。他试探问道:“道长此举意欲何为?”

王觉微微一笑,眼神灼灼发亮:“瑞王能来现代四月有余,想必已看清历史局势,也明白亭林先生《日知录》之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恰逢今日,我便将这些武器交予王爷,只为拯救大明。”

朱天风目光微凝,深知他口中的亭林先生,便是史书中赫赫有名的顾炎武。他是万历四十一年出生的昆山人,无法苟且于清廷,甚至不惜用商人身份暗中奔走联络抗清力量。他死于六十九岁,一生气节清正,却为了保住明朝遗绪,悲怆至极。

他深吸口气,郑重点头:“道长放心,此物我必带回大明,呈于太子或父皇,用以救国。”

“此事慎之为上。”王觉神色忽然暗沉,冷声提醒,“大明的灭亡,万历帝看不到,他不会信你。倒不如从太子入手更可行。”

朱天风颔首,神情间若有所思。但他又接着问道:“朱隐......他到底是谁?”

王觉似乎对此并不想多谈,语气冷峻:“你只需记得,他是大明人,忠于大明。”说完,他转身离去,只留下意味深长的一句话:“王爷,拯救大明的一切责任,便交托于你了。”

等这一连串的交谈结束,陈易婧终于回过神来,却依旧感到心底不安。朱隐到底又是什么身份?这些枪械和书籍的使命,真的会改变大明,还是可能引发更加不可挽回的灾难?她久久未语。

与此同时,朱天风眼神愈发坚定,看向身前的一箱箱重要物件,仿佛看到大明未来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