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信中惊雷
类别:
古代言情
作者:
字数:2302更新时间:25/07/08 16:34:58
这沉甸甸的恩情,压得司树晃心头惴惴,反倒生出几分不安。
他小心翼翼地从盒中取出银票,一张又一张,指尖带着探寻,想要确认盒底是否藏匿着其他物件。
突然,指尖传来异样的触感,那并非木质的纹理,而是一层坚硬的阻隔。
司树晃目光一凛,赫然发现,这盒子的底部竟然暗藏玄机,设有一层隐秘的夹层!他毫不迟疑,立刻开启夹层,一方折叠整齐的绢帛,静静地躺在其中。
是信!是徐梦欣留给他的书信!
刹那间,司树晃的心跳如擂鼓般剧烈,他迫不及待地展开信笺。
熟悉的娟秀字迹跃入眼帘,一如她给人的印象,带着清冷的疏离,又透着干练果决。
“江南水深,朝中异动,务必小心。”
寥寥数语,却如同平地惊雷,在司树晃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他猛然起身,深邃的眼眸中风暴汇聚,暗流涌动。
江南的走私案,京城迫在眉睫的赈灾危机,以及这突如其来的巨额银票……
一股彻骨的寒意,自他的脚底直窜脑门,瞬间席卷全身。
他一直以为,敌人的势力只在遥远的江南,如今看来,真正的危机,或许早已潜伏在他的身边,近在咫尺!
甚至,就在这戒备森严的皇城之内!
翌日,早朝过后。
“皇上!”林相那略带尖锐的声音,打破了御书房的沉寂,带着一丝焦急,“赈灾款项,户部迟迟未能拨付,前方不断传来奏报,灾情已然十万火急,饿殍遍野之惨状,令人痛心疾首!”
林相再次跪倒在地,饱经风霜的脸上老泪纵横,声音哽咽。
“皇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啊!若是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这江山,恐怕就要根基动摇,岌岌可危啊!”
司树晃面色铁青,紧紧攥着手中的信笺,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他心知肚明,林相所言句句属实,绝非危言耸听。如今灾情如烈火烹油,已然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若是再不及时赈济,恐怕真的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弥天大祸。
然而,此刻国库空虚,捉襟见肘,即便他有心赈灾,也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林相,”司树晃的声音略显沙哑,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赈灾的重要性,朕又岂会不知?只是如今国库……”
“皇上!”林相却厉声打断了司树晃的话,语气带着一丝尖锐的质问,“国库空虚,难道是这一朝一夕的事情吗?皇上登基以来,励精图治,宵衣旰食,难道还不能从那些尸位素餐,蛀虫一般的官员身上,搜刮出一点银子来吗?”
“还是说,在皇上的心中,根本就没有将天下百姓的生死放在心上!”
林相的语气,已然带着毫不掩饰的质问,甚至隐隐有了逼宫之意,话语中充满了对皇上的不满和质疑。
朝堂之上,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一股无形的火药味,一触即发。
司树晃的目光,如同寒冰般锐利,冷冷地扫过跪倒在地的林相,其中蕴含着深深的威压和不满。
“放肆!”一旁的黄良见状,立刻厉声呵斥,企图维护皇上的尊严,“林相,注意你的言辞!皇上为了赈灾之事,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岂容你在此信口雌黄,肆意污蔑!”
“奴才不敢,”林相却丝毫不惧,反而更加大声地辩驳,“奴才只是为天下苍生请命!若是皇上真的心系百姓,就请立刻拿出切实可行的赈灾方案,以安抚民心,平息民怨!”
御书房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仿佛拉满的弓弦,随时可能崩断。
司树晃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翻涌的怒火,告诫自己要冷静。
现在不是与林相置气的时候,当务之急是尽快解决赈灾之事,安抚民心才是重中之重。
“黄良,”司树晃沉声吩咐道,“传朕旨意,开仓放粮,先拨出一部分银两,以解燃眉之急,缓解灾情。”
“可是皇上,”黄良面露难色,语气犹豫,“国库……”
“用徐小姐送来的银票。”司树晃语气果断,不容置疑地打断了黄良的话,做出了决定。
黄良闻言,微微一怔,随即心领神会,明白了司树晃的深意。
他立刻躬身领命:“奴才遵旨。”
林相听到司树晃终于松口拨付赈灾款,脸上紧绷的神色稍稍缓和,但语气依旧强硬,不肯轻易退让。
“皇上圣明,只是这区区一部分银两,恐怕只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根本问题,还望皇上尽快筹集到更多的赈灾款项,才能彻底解决灾情,还百姓一个安稳的生活。”
司树晃没有理会林相的敲打和施压,只是略显疲惫地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
“朕知道了,林相也辛苦了,退下吧。”
林相见好就收,起身告退,离开了御书房。
待林相离开后,宽敞的御书房内只剩下司树晃和黄良两人,气氛瞬间变得轻松了一些。
司树晃疲惫地靠在龙椅上,抬手揉了揉眉心,试图驱散眉宇间的疲惫。
“徐梦欣……”他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复杂,难以分辨其中的情绪。
“皇上,”黄良小心翼翼地问道,“徐小姐送来的这些银票,真的要全部用于赈灾吗?”
司树晃沉默片刻,似乎在权衡考虑,然后缓缓开口:“先拨出一部分用于应急,剩下的……另有他用。”
夜幕降临,暗卫如同鬼魅一般,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御书房外,身手矫健,行动敏捷。
黄良接过暗卫呈上的密信,快速走进御书房,躬身递给端坐在龙椅上的司树晃。
“皇上,景王殿下的密信。”
司树晃眉宇紧锁,接过信件,拆开仔细阅读。
信纸上的字迹略显凌乱,墨迹深浅不一,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丝焦躁不安,可以看出景王当时的心绪不宁。
随着阅读的深入,司树晃的脸色愈发阴沉,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乌云密布,压抑而沉重。
“遇刺?”司树晃的声音如同寒冰一般,带着压抑的怒火,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令人不寒而栗。
黄良大气不敢出,噤若寒蝉,垂首静立在一旁,生怕触怒了皇上。
信中,景王详细描述了自己在前往护国寺酬神途中遭遇刺杀的惊险经过,语气惊魂未定。
刺客手段狠辣,招招致命,明显是训练有素的死士,若非暗卫拼死护卫,奋力抵抗,恐怕他早已遭遇不测,凶多吉少。
更让司树晃怒火中烧的是,景王在信中隐晦地提及,那些刺客的来路似乎指向了宁王,那个远在封地的皇叔。
那个看似与世无争,一心向佛,早已不问世事的宗室,竟然也参与其中了吗?
司树晃猛地将手中的信纸拍在御案上,发出砰然巨响,震耳欲聋。
御案上的奏折被震得高高跳起,四处散落,如同此刻司树晃心中翻腾的怒火,难以平息。
“江南走私,赈灾受阻,现在,竟然连景王也敢动了!”司树晃的声音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带着令人胆寒的杀意,令人不寒而栗。
他霍然起身,周身散发出的帝王威压如同实质一般,瞬间弥漫开来,压得黄良呼吸一滞,几乎无法喘息。
司树晃怒极反笑,眼底却是一片冰冷的寒意,如同万丈深渊,深不见底。
他终于明白,江南事件绝非偶然,朝堂上的动荡也并非巧合,这一切,都是有人在背后精心策划,步步为营,意图动摇他的统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