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孽缘起
类别:
古代言情
作者:
字数:2284更新时间:25/07/08 16:34:43
夜幕低垂,寒风刺骨。一辆老旧的马车轱辘辘地碾过坑洼的泥路,车厢内,李氏紧紧攥着手中的帕子,眼角的皱纹堆叠着恐惧与不甘。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把年纪,竟要被人扫地出门,送去给一个老鳏夫做续弦。
“老夫人,您若再执迷不悟,就只能眼睁睁地跳入那老鳏夫的火坑了!”白梅的声音如同淬了冰的刀子,一下下地刮着李氏的心。“您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姑爷他们想想啊!他们可是读书人,若是背上一个不孝的名声,这辈子可就毁了!”
“您就当是出去避避风头,”白梅继续劝说着,语气轻柔得像是在哄骗一个无知的孩童。“姑爷日后飞黄腾达了,定会派人来接您回府的。”
“您想想,等到姑爷金榜题名之时,让他为您求个诰命夫人当当……”白梅的声音充满了诱惑,仿佛在描绘一幅触手可及的美好画卷。“到时候,您还不是风风光光地回来?”
李氏原本哭闹不止,此时却如同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瞬间安静了下来。她那浑浊的双眼中闪烁着一丝贪婪的期盼。诰命夫人?那可是她做梦都不敢想的尊荣!
白梅见状,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奴婢告退,老夫人一路保重。”
她转身走出车厢,临行前,还不忘朝着驾车的老嬷子使了个眼色。
老嬷子心领神会,微微颔首。
白梅对李氏说的那些话,不过是用来哄骗她的罢了。一旦离开了陈府,李氏这辈子恐怕都难以再回来了。
马车渐行渐远,陈书彤怔怔地站在原地,望着马车消失的方向,心中五味杂陈。一旁的陈树僖紧握双拳,指节泛白,愤怒与无奈在他胸腔内翻涌。
李氏坐在马车内,渐渐平复了激动的情绪。白梅的话语如同一颗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她开始幻想自己身穿华服,接受众人跪拜的场景。那份荣耀与尊严,似乎足以抵消此刻所有的痛苦。
驾车的老嬷子稳稳地挥动着马鞭,马车在崎岖的道路上颠簸,最终消失在众人的视线尽头。
陈家人都以为,送走李氏,这场闹剧便可以就此落幕。
殊不知,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留下来的,未必就比离开的更好过。
至于陈书彤,纪珺湘早已替她物色好了人家,只等着陈树僖能够顺利进入清沐书院。
“也不知,他能否争气些……”纪珺湘心中担忧,她害怕陈树僖无法顺利通过入学考核。“就怕他撑不到去书院的时候……”
与此同时,远在济州。
瘟疫肆虐,整个济州府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济州下辖的十三个县,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县城失去了主政的官员。
接到知府大人许嘉茂的紧急召集,剩下的六位知县神色憔悴地赶到了济州城内。
“报!”一名吏员的声音颤抖,带着深深的悲凉。“禀大人,又有四位知县大人不幸染疫身亡……另有三位大人携家眷弃城而逃,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许嘉茂神色凝重,微微点头,示意众人落座。
“知府大人……”几位知县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开口。
除了两个产粮大县的知县看起来还算体面,其余几人几乎与难民无异,衣衫褴褛,面容枯槁。
“此次瘟疫,诸位都辛苦了。”许嘉茂拱手示意。
几人连忙惶恐地回礼,不敢居功。
许嘉茂没有丝毫的客套,他神情肃穆,语气低沉地说道:“文王殿下亲临济州,见此地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深感痛心。殿下宅心仁厚,不忍百姓受苦,愿意全力支持济州重建。前日,殿下已经向朝廷递交了奏折,申请赈灾和重建的银两。”
“殿下之愿,还望诸位能够与本官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襄济州复兴之盛举!”
此话一出,众人精神一振。
一位年长的知县立即起身,对着许嘉茂深深一拜。“知府大人,下官愿意!下官定当竭尽所能,以身作则,重建济州!”
有了第一人表态,其余几人也纷纷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治理的辖地变得如此破败不堪,十室九空,死伤无数……
这都是他们的罪过啊!
兢兢业业为官几十年,谁愿意在晚年遭遇这样的变故?
朝廷肯定会拨款赈灾,但这笔钱什么时候能够到位,又能有多少,谁都说不准。
若是有文王殿下从中斡旋,那真是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啊!
许嘉茂将纪珺湘事先做好的计划拿了出来,仔细地与众人商议。
纪珺湘本不懂得这些官场之事,但她经历了前世的灾难,深知其中的弊端。
前世,灾后朝廷的赈灾迟迟不到,百姓只能自救。纪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今生,她将自己知道的弊端全都避开,只希望济州能够尽快恢复往日的繁荣。
纪珺湘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许嘉茂却对她刮目相看,心中暗叹,纪姑娘可惜是个女儿身,受到诸多限制。否则,以她的才华,定不会比自己差。
文王殿下也是如此,他觉得纪珺湘聪慧过人,若是能够忠心耿耿地为他效力,倒是一颗值得培养的好苗子。
朝廷拨银的速度出乎意料地快。
这还得归功于文王殿下写了两封信。
明面上,他是写给安昭帝的,暗地里,则是写给了他的外祖父,当朝丞相周大人。
有皇后和周丞相在朝中内外配合,安昭帝自然是心系民生,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下旨拨银赈灾。
户部官员更是连个“不”字都不敢说。
仅仅过了三天,文王就收到了回信。
事情成了!
这个消息由纪家大肆宣扬了出去,对于济州的百姓来说,这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极大地鼓舞了民心。
随着赈灾和重建的银两陆续到位。
各地开始重建房屋,恢复秩序,济州逐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百姓们纷纷赞扬:
“当今圣上乃是千古明君!”
“文王殿下是当之无愧的贤王!”
“知府大人大公无私,清正廉明,更是逢灾不退,誓死保护百姓,真是百姓的青天大老爷啊!”
更有一些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创作了一首首赞美他们的佳作。
“圣驾临朝气象新,明君在位万民亲。王爷大义誉四方,德贤双馨美名扬。知府清廉百姓安,为民请命不辞难。江山如画多锦绣,千古流芳万古传。”
这些赞美之词很快便传回了京城。
正值初一,安昭帝在皇后的寝宫歇息。
“好好好!煊儿做得好!梓童,你为朕培养的皇儿个个都是栋梁之材啊!”安昭帝龙颜大悦,对皇后也多了几分亲昵。
皇后眼中闪过一丝失落。若是与文王相比,太子自然更加出色,可惜太子早逝……
“陛下,煊儿不过是学了您三分,就已经如此不凡了。”
听到这句话,安昭帝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想起早逝的太子,对皇后心生愧疚。他轻轻搂住皇后,声音也变得温柔起来。“太子和煊儿都很聪慧,他们都像你。梓童一心为了朕,朕都明白……”
“陛下。”
皇后是个聪明人,此时自然不会多说什么。文王只要能够平安回到京城,就离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更近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