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续命
类别:
古代言情
作者:
字数:1815更新时间:25/07/08 16:33:44
“是!是!”
亲眼见识了真正的《天回医简》后,林太医对苏钦月的态度,与之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判若两人。
就算苏钦月要为老太太施针,林太医也只是在一旁仔细观摩,并不敢轻易打断,只是偶尔提出自己的建议,语气也变得小心翼翼:“我看了你方才修改的药方,药效确实比我的要好上一些。不过,是不是有些药材的用药过于猛烈了?是否还需要再斟酌一番,以求稳妥?”
“我知道,祖母年事已高,身子骨不如年轻人硬朗。”
苏钦月手中的银针动作利落而精准,一枚枚银针准确无误地刺入老太太的各个穴位之中,同时还能从容不迫地回答林太医的问题:“不过,若不用这些药性较强的药材,祖母的病情不仅好得慢,而且还可能会有永远无法醒来的风险。祖母平日里除了头疼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明显症状。如今,若用猛药强行冲开淤堵之处,日后还可以慢慢调养回来。但若是因此耽误了最佳的用药时机,只怕会得不偿失,悔之晚矣!”
林太医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仔细观察着苏钦月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蕴含着某种章法和韵律,心中彻底对苏钦月的医术折服:“你行针的手法,比起太医院里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太医还要更加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穴位的选择也十分精准,分毫不差。不过,的确不够平和。你最了解你祖母的身子状况,所以你也应该明白,我想要说什么吧?”
苏钦月自然明白林太医话中的含义。
这一次老太太的病症来势汹汹,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
即使苏钦月及时施针,老太太也依然没有醒来的迹象,情况并不乐观。
看到他们两人的脸色都不太好,梁氏心中充满了担忧,小心翼翼地凑上前来,想要打探情况。
但她内心深处还是不太相信苏钦月的医术,因此并没有直接询问苏钦月,而是转头看向林太医,焦急地问道:“林太医,我们家老太太这病……到底怎么样了?情况如何啊?”
林太医无奈地摇了摇头,叹息一声,神情凝重:“事到如今,我也不想再隐瞒你们了。老太太的情况确实不太好,她这病症来势汹汹,而且体内虚火旺盛,却无处宣泄。原本老郡王夫人就有头疼的旧疾,风血不散。如今突然出现脑部淤堵,你们要做好她可能永远都醒不过来的心理准备。”
“醒不来?!”
梁氏听到这话,几乎要尖叫出声,声音都变得尖锐起来:“什么叫做醒不来?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放心吧,大伯母,祖母暂时没有性命之忧。”
苏钦月明白梁氏心中的担忧和恐惧,语气冰冷地开口解释道:“脑部淤堵之症成因复杂,而且治疗起来十分棘手。祖母年事已高,不适合进行开颅放血的治疗方法,只能依靠药物来慢慢驱散血瘀,所以无法确定这血瘀究竟何时才能散开。若血瘀能够顺利散开,祖母自然就能醒来。但若一直都无法散开,或者血瘀所在的位置不太好的话……祖母可能就只能一直昏睡不醒了。”
梁氏听后,不由自主地后退了一步,眼神之中充满了绝望和恐惧。
但她那狠戾的目光,却依然紧紧地盯着苏钦月,似乎想要从中看出些什么:“是不是你在暗中捣鬼?!平日里母亲的身体一向都很好,怎么在你给她施针之后,人就突然醒不来了呢?是不是你故意害了你祖母?!”
“沈夫人!”
不等苏钦月开口辩解,林太医已经挺身而出,挡在了她的身前,义正言辞地反驳梁氏的指责:“这话可不能随便乱说!谷道子先生的弟子,医术甚至比太医院的太医还要高明,更何况她医治的还是自己的祖母?方才我也一直在旁边看着,二爷夫人的行针手法流畅自然,医道精深,绝不可能出现任何差错!如今您不相信她,难道也是不相信我的医术吗?”
说完,林太医还愤然地甩了一下衣袖,表达自己的不满:“谷道子先生的传人,岂是你们可以随意污蔑的?!”
梁氏万万没有想到,连林太医都会站在苏钦月那边,一时之间被训斥得哑口无言,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苏钦月却并没有将梁氏的无端指责放在心上,而是平静地对梁氏说道:“如今祖母昏迷不醒,后续的治疗也比较麻烦。大伯母若是不相信我的话,也可以听听林太医的建议。”
林太医摇了摇头,唉声叹气地说道:“哎……的确,若放在普通百姓人家,遇到脑部淤堵之症,恐怕也只能放弃治疗了。好在老郡王夫人生在盛京,家境殷实,接下来的几年,可以用最好的药物精心调养,再加上二爷夫人从旁协助疏导,总还是有希望能够醒来的。”
“要……几年啊?”
梁氏的眼珠子转了转,似乎在盘算着什么:“所以林太医的意思是,这几年我们一直都要用昂贵的药物来维持母亲的性命,而且她还不一定能够醒来?”
虽然话说得不太好听,但却也反映了梁氏内心的真实想法。
林太医点了点头,肯定了梁氏的说法:“是这么个道理。”
梁氏听后,第一个提出的疑问竟然是:“那这几年下来,光是在药材上的花费就得多少银子啊?”
林太医早就听说郡王府如今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入不敷出,因此对梁氏的反应也并不感到意外,只是耐心地解释道:“如今老郡王夫人这般情况,不仅需要用上好的药材来疏通脑部淤堵之处,更因为她年事已高,需要更加精心地调养身体。所以,各种滋补养生的物品也必不可少,就算一个月下来,花费八十到一百两银子也是很正常的。”
“这一年就是一千两银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