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鸠占鹊巢

类别:古代言情 作者:字数:2240更新时间:25/07/08 16:33:42

宋老夫人何曾见过这等阵仗?本就因为国公府失了袭爵的资格而恼火不已,此刻见素心二话不说便拔剑相向,一口气没上来,竟是两眼一翻,直接晕厥了过去。

……

待到宋老夫人悠悠转醒时,映入眼帘的便是宋斯年那张满是愧疚的脸,正跪在她的床前,神情懊恼。

“孩子啊,”老夫人声泪俱下,那眼泪如同断了线的珠子般,一颗接一颗地往下掉,“我真是愧对宋家的列祖列宗啊!”

宋斯年连忙俯身,语气哽咽道:“母亲说的这是什么话?父亲离世时,儿子不过是个十二岁的稚童,是您含辛茹苦地将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拉扯大,这份恩情,儿子没齿难忘!要怪也只能怪儿子没能教导好宋黎,才让她将这个家搅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

他的脸上写满了愧疚,毕竟,无论如何,宋老夫人都是他的亲生母亲,是长辈。如今,宋黎那个孽障竟敢二话不说就把老夫人给气病了,着实是不孝至极!

“都怪我,都怪我啊!”宋老夫人捶胸顿足,满脸的自责,“当初我就不该心软,答应让你把她送到乡下的庄子上去!早知今日,当初就该……”她说着,眼神如刀子一般射向一旁的秦氏,越发的不满。

早知如此,当初她就不该相信秦氏能够处理好宋黎的事情,就应该直接派自己的人出手,一了百了!

“父亲,长姐心里定然还在怨恨女儿,”宋佳雪眼眶通红,泪眼婆娑地走到床前,盈盈跪下:“祖母,都怪孙女不好,连累了您,您可一定要快些好起来啊!”

宋老夫人抬起颤巍巍的手,满眼慈爱地看着宋佳雪,轻轻拍了拍她的头,柔声安慰道:“好孩子,这事儿怎么能怪你呢?罪魁祸首明明是宋黎那个小蹄子!简直是……”她顿了顿,似是在寻找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愤怒,“宋家真是白养她了!”

“就是,简直是养不熟的白眼狼!”宋泽宇也在一旁添油加醋道。

宋斯年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着宋黎的不是,心里难免有些不是滋味儿,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忽然,他的脑海中灵光一闪,想起了严御史在朝堂之上所说的那番“治家不严”的指责,他猛地转头,目光如炬地看向秦氏,质问道:“为何阿昭说她从未吃过国公府的一粒米?”

秦氏的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但她很快便镇定下来,故作委屈地解释道:“主君又不是不知道,宋黎那孩子从小就和咱们不亲近,在乡下野惯了,沾染了一身的陋习,说不定早就学会了谎话连篇!你我夫妻十几年,难道你还不相信我吗?”

宋斯年仔细一想,觉得秦氏说的也有道理,便没有继续深究下去,转而将目光转向宋佳雪,语气温和地说道:“嫣然,你晚些时候去劝劝她,务必要保护好自己,莫要让为父担忧。”

“父亲放心,女儿一定会好好规劝长姐的。”宋佳雪乖巧地应声,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担忧。

“好,为父就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宋斯年欣慰地点点头。

宋佳雪顺从地低下头,掩饰住眼底一闪而过的阴冷寒意。宋黎将她害到如此地步,她又怎会轻易放过她?只是现在还不是和她彻底撕破脸的时候,她要徐徐图之,让她生不如死!

另一边,端王府内。

端王谢奕背对着站在他面前的黑衣人,负手而立,脸上竟然看不出丝毫的病态,反而显得精神奕奕。

“主子,都查清楚了,”黑衣人抱拳,恭敬地说道,“这宋黎的背景实在太清白了,简直是一张白纸!刚出生就被送到了乡下,这十年来,宋家人竟然没有去看过她一眼,任其自生自灭,回来之后,又被扔到了最偏僻的院落里,连月例银子都没有,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活下来的。”

谢奕微微眯起眼睛,语气低沉地问道:“她和五弟当真没有半点交集?”

“回殿下,属下确实什么都没有查到,谨王殿下也许真的是临时起意,不忍心看到一个好好的美娇娘就这样香消玉殒吧?”黑衣人猜测道。

谢奕摇了摇头,否定了他的猜测,“他竟然专门跑到镇国公府去帮宋黎撑腰,还担心她受欺负,给她留了个人,现在谨王府更是张灯结彩,一副喜气洋洋的景象。这可不像是什么临时起意!”

他顿了顿,语气笃定地说道:“无利不起早,宋黎的身上肯定有什么值得他图谋的东西;而且,水至清则无鱼,宋黎的背景太干净了,干净的有些不正常。”谢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蹊跷。

今日在朝堂之上,那个严御史还一直帮着宋黎说话,处处维护她,这更加让他觉得不对劲,实在是太不对劲了!

“属下会继续盯着的,若是有什么异动,属下一定第一时间……”黑衣人连忙表忠心。

“不必了,”谢奕摆了摆手,制止了他,“父皇素来不喜欢五弟,就由他去折腾吧,本王瞧那宋黎倒是个聪明人,说不定我们日后还会有合作的机会。”

他拿起笔,在宣纸上缓缓地写下一个字,嘴角勾起一抹意味不明的笑意。

“是,那太子殿下那边?”黑衣人继续问道。

“好好盯着吧,若是他想做什么不利于宋黎的事情,就当是送给五弟一个人情。”谢奕不假思索地说道。

黑衣人颔首领命,身形一闪,便消失在了黑暗之中。

“谢影,你这次回来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谢奕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喃喃自语道。

与此同时,江南水患的消息已经瞒不住了,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到了京都,太子谢徒正为此事焦头烂额之际,谨王谢影进宫了。

他不仅呈上了详细的治水之策,还附带了一张预防疫病的药方和无数的药材,以及各式各样的粗布麻衣和粮食。

“父皇,这些赈灾粮以及药材药方,都是宋黎准备的,”谢影语气平静地说道,“她将前些日子七弟送去的黄金,都换成了这些赈灾物资。”

他很想说,就连这治水的良策也是宋黎想出来的,但想到宋黎的嘱咐,还是将这句话咽了下去。

谢卓看着奏折上的方案,眼神复杂地落在谢影的身上。九年未见,这个儿子已然脱胎换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模样了。

他放下手中的奏折,沉吟片刻后说道:“这治水之策虽是你提出来的,但你大婚在即,不便远行,不如你给朕推荐一个人,代替你前往赈灾如何?”

“儿臣以为四姐的驸马顾之远和大理寺卿洛川二人,可担此重任。”谢影恭敬地颔首,将自己心中早已选好的人选说了出来。

顾之远是荣安公主的驸马,而荣安公主,和太子谢徒都是皇后所生;至于洛川,为人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自上位以来,从未出现过冤假错案,而且又不与朝中的大臣们来往,深受帝王的信任。

之所以推荐这两人,一是为了摆脱自己拉帮结派的嫌疑,二是因为顾之远的身上,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看着谢卓的脸上略带缓和,甚至还有些赞许的神色,谢影便知道自己推荐的这两个人,他是极满意的。